人才外流的臺灣,要如何向前走呢?

2021-02-14 兩岸商匯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

問:怎麼都能免費收到這種文章呢?

答:只需點上面《兩岸商匯免費關注

看到這「據說」是在大陸的臺灣人的感想,臺灣的民意沸騰了,網民亦頗為憤怒,媒體也熱鬧了。一篇《從大陸回到臺灣,感覺像原始社會》的論壇文章,讓臺灣輿論重新陷入「臺灣是不是輸給別人了」的怪圈,這樣的聲音不稀奇,只是比較的對象從韓國到中國,再到最近熱門的東協。

衍生而出的反應通常分成理性派與情緒派,理性派如「大陸手機支付很方便沒錯,網路很發達沒錯,但是臺灣的醫療品質很好,銀行服務好、又方便,大陸是因為現實中服務不佳,網路、手機支付等才如此發達,臺灣有很多不好,但不用去跟別人比較」,情緒派如「講臺灣不好,就別用臺灣健保」,若比較對象為中國,通常後者會比前者稍多。

臺灣的科技,真的比大陸落後嗎?這是臺灣近年的熱門議題。

時間返回四年前,2012年7月,臺灣正式承認大陸學歷,我到北京大學展開為期兩年的傳播碩士生涯,那時,我覺得臺灣好方便啊!


那時的我真心認為,什麼北京上海多先進,根本是被謬讚了!先不論臺北滿街的24小時便利商店,光是交通就勝過北京十倍,那時我常常在北京街頭晃蕩20分鐘,還攔不到一輛計程車。

「師傅我求求你,載我一程吧!」我拍著車窗。

「不順路啊。」計程車咻地開走了。

同校的臺灣同學比我慘,在學校附近租房,自己繳水電費,大陸繳水電費是需要水卡、電卡的,和臺灣跑超商一次解決問題完全不同,電卡去哪裡繳費?水卡去哪裡交繳費?弄丟怎麼辦?他一直沒搞懂。

至於娛樂,2012年11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大陸上映,我和同學團購了特價電影票。晚上10點電影院的情景堪比士林夜市,排了40分鐘才排到櫃檯的人工服務,取票、劃位,「北京人多啊,電影院排隊都是這樣的。」同學拼命安撫我。

2016年2月13日,我回臺北過年,想去看一場電影,網路購票需要加收30元手續費,影院外頭信用卡購票的機器發生故障,那就人工買票吧……,我走到售票處,一望過去,人山人海,人人都頂著大太陽排隊,排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人龍,至少要40分鐘才能買到票。


我的第一反應是,往回走,生氣,碎碎念「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排隊買電影票了!在北京買電影票手機付款、選座、機器取票,3分鐘就可以搞定,北京根本沒什麼人還在窗口買票了……,臺北怎麼還在排隊!這麼熱的天,大家在戶外為了張電影票排隊!不可思議啊!」念到一半,才驚覺到,完蛋了,以「愛臺灣」的標準,以後也會有人要我「別用健保」了。

2012年到2016年,不過4年,我已經快記不起以前在路上攔車、在電影院排隊的日子,套句大陸「九零後」同事的話「都什麼時代了」,北京「零零後」的學生們以後可能還會忘記手拿鈔票的感覺,從繳水電瓦斯房租、社區門口的小雜貨店、計程車、百貨公司,都是用支付寶、微信、 ApplePay,一鍵解決。


臺北方不方便?家裡附近有3個便利超商,當然方便。

其實,它卻沒有那麼方便,沒有方便到可以「不用改進」。大陸在許多方面跑得太快,近年也發現「太快」帶來的後果,正在逐步修正腳步,不再盲目追著GDP成長數字跑,而臺灣還背著「產業外流」、「優勢消失」的包袱,數年原地不動。動與不動,臺灣比大陸可怕太多。

大陸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上,基本態度是「摸著石頭過河」,先做再說,碰到麻煩?解決問題、制訂法規;再碰到問題?再想辦法完善。遇到許多問題也是如此「逐步改正」的態度,不管是霧霾、貪腐、外交還是經濟,媒體及輿論也往往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社會整體氛圍是積極活絡的。一個國家某方面有問題、某方面落後,都不打緊,你等著,我們以後會追上,甚至做得更好。這是大陸年輕人在面對批評時常有的態度。

臺灣則有個獨特的現象,當一篇類似「臺灣科技落後大陸」的論壇文章出來時,尤其當比較對象是「中國」時,媒體及輿論更會將焦點擺在「落後」兩個字上。說我們臺灣落後?你們連Facebook都上不去呢!



微信繳水電費、買電影票?臺灣有超商,很方便;用支付寶?臺灣有信用卡,很方便啊,而且支付寶會洩漏資料。臺灣科技停滯太久,缺乏活水,人才外流?市場決定一切,臺灣消費者信心不足,企業對市場的信心不足……,這些話,都不陌生。

落後,這兩個字,本身並不可怕,想辦法追上去不就好了!真正可怕的,在於社會的怒意、茫然、互罵,對於根本問題的躲躲閃閃,這樣的氛圍一徘徊,就是十多年。

當政府及社會都大喊著要創新、要改革、要轉變時,碰到可能要面臨的問題,如消費習慣難改、市場太小、沒有資金、不用去跟別人比、臺灣很好啊,不滿意別回來云云,都是最常見的報導角度及輿論主流。

一頓吵鬧後繼續是停滯,人才繼續外流,問題持續無解,就這樣子,產生了國際知名的「臺灣空轉十幾年」、「人才外流亞洲第一」等評價。


一位剛到上海工作的臺灣女孩,專研電商、新媒體,在網路領域中如她一樣「外流」的年輕臺灣人不少。「臺灣人才外流,是因為上海的薪水比較高嗎?」我問。

她苦笑,「一部分是啊,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學不到新東西了,看不到發展了,社會幾乎不動了。」比如一個「行動支付元年」,一喊好幾年,幾年前就發現的問題到現在還擺在那裡,產業罵政府、政府怪產業,政黨及媒體各擁其主。

如果說臺灣政府,必須給臺灣年輕人一個可期望的未來,那臺灣媒體及所謂「主流輿論」,更必須還臺灣社會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

問題出現了,那如何解決?在近年的臺灣社會中,難以聽到。


這些,到底是政府的失職,企業對市場沒信心,還是最根本的社會氛圍?在於「為什麼要改變,臺灣有超商,很方便」這樣的守舊?抑或在於「我們市場太小,做不到很正常」的自我停滯?

臺灣的候選人在選前都喊出物聯網、大數據、創新,人人都知道網路時代來臨,個個都是低頭族,曾經PChome電子商城大獲成功,那時阿里巴巴還沒影子,如今在移動時代中幾乎完全缺席。而臺灣科技人才目前仍集中在半導體行業,這是過去輝煌時奠定的基礎,所以當碰到「紅色供應鏈崛起」時格外敏感,畢竟臺灣已經這麼小了,人民更害怕失去。


偏偏我們又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太快,不要說隔壁的大陸,昔日被臺灣視為「瑪麗亞們」的東南亞各國也開始順著這股潮流往前走,而臺灣在國際與兩岸問題上無法脫鉤,想打開大門,卻又擺脫不了「中國」的陰影,政黨輪替兩次,人民對政府及未來已經越來越沒信心。近年主流媒體為博眼球及引發關注,報導角度及引導出的輿論往往讓社會陷入情緒化,理性討論越來越少,製造矛盾的多,勇敢嘗試的少,退一步找理由的多,向前走做實事的少。

臺灣市場小,全球市場仍然很大,臺灣仍有許多優秀人才,有些化妝品創業團隊打入海外市場,再從海外反攻回臺,有些手機App團隊更是由不同國籍年輕人組成的混血團隊,主攻大陸市場。而身為一個對科技懵懵懂懂的文組畢業生,我問了幾個稍有成就的臺灣創業者及臺幹,在這樣全球化又瞬息萬變的時代,臺灣如何以小博大,找到自己的優勢,分一杯羹?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這幾乎是統一的答案,就跟很多臺灣企業家給年輕人的答案一樣。科技發展,市場、資金等因素是一部分,但社會對科技態度的開放度,看待全球機會的寬闊度及企圖心更重要。現在的時代,臺灣市場之外有華人市場、還有更大的天空。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能會讓臺灣繼續「向憤怒走」。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回歸到「如何向前走」。

※文章來源:《多維TW》

相關焦點

  • 臺灣人才為何外流嚴重?臺教授:因為臺灣不要他們!
    長久以來的低薪以及產業無法升級等結構問題,導致臺灣人才外流狀況日益嚴重。此外,隨著大陸31條惠臺措施的出臺,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想來大陸發展。對他們而言,在島內人才供過於求、薪資不振,大陸給了臺灣年輕人一個舞臺,自己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 臺灣人才外流加劇 專家評析原因:沒需求沒投資
    報導稱,克裡斯所點出的,或許正是臺灣地區人才危機的關鍵。因受少子化和老齡化影響,加上國際人才競逐激烈,島內低薪問題又揮之不去,內部人才流失近年不斷惡化,臺灣地區已然成為高階人力的淨輸出地。報導還稱,除了島內人才外移,現約有3萬名外國專業人士的臺灣地區,也無法吸引更多外籍高階白領前來。
  • 臺報:優秀高中生外流對臺灣高校提出警訊
    原標題:臺報:優秀高中生外流對臺灣高校提出警訊 原標題:臺報:優秀高中生外流對臺灣高校提出警訊  中新網8月12日電越來越多的臺灣島內知名高中學生放棄臺灣高校,轉而申請大陸或歐美、日本的大學,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2日刊載文章稱,學生及早拓展視野是好事,有助提升個人競爭力。
  • 清北人才大量外流。專家獻出一計:廢除英語主科地位,人才外流率將...
    人才外流一直是令政府和專家頭痛的問題。尤其是以清北為主的高端人才的大量外流,給我國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專家們憂心忡忡,但又無計可施。政府則不斷提高海歸待遇,試圖以此吸引大量人才回歸。但效果平平,甚至適得其反。
  • 臺灣憂心半導體人才外流潮
    據臺媒報導,臺灣半導體產業界擔憂更多人才因此西進大陸。聯發科等企業近期不斷向臺灣地方政府呼籲「開放政策工具」,例如針對半導體研發人員,取消分紅費用化,讓公司可以用分紅配股,留住珍貴的人才,否則臺灣腦力被買完,半導體業也沒了競爭力。
  • 群創成建制跳槽,郭臺銘怒了,難掩臺灣人才流失之殤
    據報導,當郭董得知技術可能外流後大為光火,而跳槽的48名員工均來自臺灣臺南廠區,更勾起郭董對舊奇美電勢力不悅,郭董下令要求搜證,準備出手提告反擊,並趁機整頓舊奇美電勢力。這項指令是由郭臺銘辦公室直接下達,包含董事長王志超在內的群創高層見事態嚴重,才趕快向離職的48名員工寄出存證信函「要給郭董一個交代」。
  • 國家的優秀人才為何總是外流?
    近日,隨著美國對華為公司的打壓,讓華為和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術公司被迫終止了合作,因為這些公司的技術或多或少都和美國有關;高校科研因為被禁用MATLAB軟體而受阻,任何技術、任何智慧財產權和軟體技術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國家除了物質資源,其他的都是人才的競爭,可以說,有了人才,便有了發展;人才缺失
  • 觀察 | 美媒稱逾40萬臺灣人在大陸工作 臺當局對人才外流束手無策
    美媒稱,臺灣近年來人才外流,大陸已成為最大的目的地。國民黨民意代表認為,這個現象衝擊臺灣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 國際企業看好希臘前景 人才外流開始轉向人才回流
    歐聯網12月12日電,據希臘歐聯通訊社報導,在經歷了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之後,希臘「人才外流」的趨勢被逆轉為「人才回流」。這一新趨勢的起因卻是新冠疫情。另外,國際企業看好希臘經濟前景,紛紛到希臘進行巨額投資也推動了人才的回歸。
  • 亞洲周刊:臺灣人才外流與人口下降的背後
    中新網8月23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刊文說,臺灣人口負成長,臺灣女藝人明星日益熱衷嫁給大陸富二代,這都是人口流動的指標現象,由這些現象已可看出臺灣的衰退似乎已成了一個大趨勢。由臺灣中高人才的淨流出,到臺灣因經濟壓力,中產階級越來越不敢生育,已可看出提振經濟、增加民眾所得乃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只是臺灣當局有這樣的能力嗎?
  • 兩岸大不同:大陸人才「歸國潮」vs臺灣人才「出走潮」
    臺灣平均薪資多年未上漲,倒退到16、7年前水平,不少民眾前往大陸、新加坡、澳洲等地謀職,連公認有高薪、高分紅的半導體大廠,近期都有不少員工跳槽到對岸,大家都感嘆「到底臺灣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人往高處走,良禽擇木而棲,大陸經濟崛起,深深吸引人才回流,反觀臺灣內鬥、內耗,青年低薪,人才出走,兩相比較,令人唏噓。
  • 從光谷人才外流到鄭州,武漢能看到什麼
    從光谷人才外流到鄭州,武漢能看到什麼?一種觀點認為,武漢在湖北一家獨大,光谷在武漢一家獨強,這導致武漢房價高企,市內各區發展不均,光谷集中太多資源,對武漢整體發展弊大於利……應當看到,和真正一線城市對比,武漢還是太弱,光谷還是太弱,缺少總部經濟,光谷的人才外流到鄭州,就正好說明這一點。從長遠看,武漢的城市上限並不見得比鄭州更高,畢竟湖北人口不如河南。而武漢的經濟首位度又遠遠高於鄭州,如果五到十年,武漢對中部六省人才的吸引力沒有大幅提升,可能2030年鄭州就不屑於和武漢對比了。
  • 臺灣高科技人才再度出走大陸!聯發科朱尚祖跳槽小米陣營
    前聯發科共同營運長朱尚祖   朱尚祖是近期繼紫光集團挖角華亞科董事長暨南亞科總經理高啟全,及聯電前執行長孫世偉之後,又一臺灣半導體重量級人才投效大陸企業,凸顯近期臺灣半導體業高階人才外流問題,尤其聯發科是臺灣IC
  • 曝臺灣援交女星劉喬安被設套 完整偷拍視頻外流
    據臺灣媒體報導,嫩模劉喬安被影射從事高級援交,事後她在臉書上澄清是遭到有心人士欺騙,一度情緒崩潰有輕生念頭,引發各種議論;現在又有港媒曝出這起事件其實是臺灣某周刊設的局
  • 居然說"臺灣人才被大陸挖走,我高興得要命!「
    臺灣人才被大陸挖走,很多人很擔心人才外流,「但我高興得要命」。 馬英九表示,近日傳出大陸福建地區打算分3年聘3000位臺灣博士,臺灣人才被大陸挖走,很多人很擔心人才外流,「但我高興得要命」。(中評社 倪鴻祥攝)馬英九說這句話的目的那麼,馬英九說的是真心話嗎?他就真的這麼樂意大陸挖走臺灣的人才嗎?在匯賢君看來,馬英九說的當然不是真心話了。
  • 林強:《向前走》
    而專輯《向前走》除了榮獲第3屆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製作人獎,也獲得最佳年度歌曲獎,專輯位居臺灣百佳專輯第6名。專輯《向前走》,李宗盛、周世暉、友善的狗、陳昇製作(上圖)1990年,林強在滾石旗下推出了轟動一時的閩南語專輯《向前走》,林強走的是搖滾化的閩南語歌路,這是以前任何一位歌手都沒有嘗試過的。專輯中呈現出當代人對於臺灣現代生活的認同與希望,林強以其全新的生活及音樂理念,迅速在青年歌迷心目中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從而塑造出九十年代臺灣青年的全新偶像。林強專輯《向前走》的成功,為閩南語歌曲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契機。
  • 994 林強|向前走(1990)
    1992年,這首歌曲獲得了第三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1990年,林強服完三年兵役,退伍之後就去臺北找工作,結果被一家製作公司看中,開始在那家公司上班。公司的人問林強有沒有什麼作品,林強把這首《向前走》拿出來給他們聽了以後,他們覺得很有趣,於是唱片公司就找了一些製作人幫林強制作這首歌曲,完成以後收錄在林強發行的專輯《向前走》中。
  • 罷韓過後,臺灣要如何往前走?
    然而,民進黨勝利了,但臺灣要如何往前走呢?  蔡英文在她的就職演說中,提到了臺灣共同體這個概念,但她顯然根本不懂共同體這個概念。她在演說中以防疫的表現來說明共同體的概念,但那只是撿現成的東西來裝扮而已。共同體有其更深刻的內涵,而這正是臺灣所缺少的,以蔡英文對臺灣共同體的理解和追求,其實是和共同體這個概念背道而馳,她做得愈多,臺灣就離共同體愈遠。
  • 【援交門】曝臺灣援交女星被設套 完整偷拍視頻外流
    據臺灣媒體報導,「太陽花女王」劉喬安被影射從事高級援交,事後她在臉書上澄清是遭到有心人士欺騙,一度情緒崩潰有輕生念頭,引發各種議論
  • 要工作去大陸——臺灣人才就業的新選擇
    主持人:在島內經濟下滑,失業率升高的情況下,目前臺灣又傳出了「要工作去大陸」的新說法。據不完全統計,僅上海一地常年居住的臺灣同胞就有20多萬人,那麼是什麼力量吸引臺灣同胞來大陸的呢?今天我們就討論一下臺灣同胞到大陸就業的話題。參加我們今天討論的有臺商李復聖先生、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殷存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