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認為坐月子是女人改善體質、有效進補的最佳時機,但是產婦產後月子餐的飲食是要分階段調理的。只有合理科學地進補,產婦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而對吃母乳的寶寶來說也是有益處的。
產婦產後坐月子第一周飲食吃什麼好?
產後第1周飲食拒絕油膩,口味要清爽。產後第1周飲食的重點是開胃而不是滋補,胃口好,才會食之有味,吸收也好。
1.飲食以稀、軟、清淡為主
清,指清除身體多餘水分,排清體內惡露、清腸通便、健脾開胃、通乳、催乳等,以代謝和排毒為主。
在懷孕後期,新媽媽體內儲存了大量的水和鈉,會隨著分娩排出,表現為大量出汗、排惡露和其他廢物,這是一個自然的生理反應。家裡人如果不懂,就會以為產婦虛了,就進行大補特補。這樣做是不停地增加產婦的腎臟負擔,影響身體排水排惡露。剖腹產的新媽媽此階段應忌吃蝦、貝殼等海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娩後的3~4天內,新媽媽不要急於進食燉湯類。
此時排乳不十分暢通,過早喝湯會使乳汁大量分泌,乳房脹痛。隨著身體和消化能力的慢慢恢復,寶寶飯量的增大,排乳暢通後就可以適當喝湯了。
另外,產後新媽媽的胃腸功能還沒有恢復正常,為了不給胃腸加重負擔,可以少吃多餐,一天可吃5~6次。新媽媽分娩後當天的飲食應稀、軟、清淡,以補充水分,易消化為主。可以先喝一些熱牛奶、小米粥等。
2.開胃而不是滋補
不論是哪種分娩方式,新媽媽在剛剛生產的最初幾日裡會感覺身體虛弱、胃口比較差。如果這時強行填下重油重膩的「補食」只會讓胃口更加減退。
在產後的第1周裡,可以吃些清淡的葷食,如豬肉片、豬肉末,瘦牛肉、雞肉、魚等,配上時鮮蔬菜一起炒,口味清爽營養均衡。橙子、柚子、獼猴桃等水果也有開胃的作用。主食加入適量的粗糧,比如糙米、胚芽米、全麥麵包等,可以有效預防產後便秘。
3.吃對產後第一餐
新媽媽分娩後體內激素水平大大下降,身體過度耗氣失血,陰血驟虛,在這種情形下,很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因此,新媽媽「產後第一餐」的飲食調養非常重要,吃對了「產後第一餐」,真正的產後營養大補充才能開始。產後第一餐應首選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食物,小米粥、牛奶等。
產後第一天膳食搭配舉例:
早餐:菜肉包子,小米紅棗稀飯,拌海帶絲
早點:牛奶
午餐:豆腐鯽魚湯,炒黃瓜,米飯
午點:蘋果
晚餐:燉雞湯,蝦皮炒小白菜,米飯
晚點:牛奶、煮雞蛋
(摘自《哺乳期婦女膳食指南2016》)
4.補充水分,易消化
很多人都認為分娩時出血多,應當多吃一些雞湯、豬蹄湯等滋補湯。殊不知,如果天天吃、頓頓吃,就會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新媽媽分娩後當天的飲食應稀、軟、清淡,以補充水分,易消化為主。可以先喝一些熱牛奶、粥等。牛奶不僅可以補充水分,還可以補充新媽媽特別需要的鈣。粥類甜香可口,有益於脾胃,新媽媽這天不妨喝一些。
特別是小米粥。小米粥不僅含有多種維生素、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其胡蘿蔔素、維生素B1的含量也很高。此外,小米含糖也很高,產生的熱量比大米高,對於產後氣血虧損,體質虛弱的媽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5.別跟風無碘鹽
現在一些大城市中很流行吃無碘鹽,並且有攝入碘過多的說法。但是,全國性的調查發現,我國的哺乳期媽媽依然是碘缺乏的高危人群,我國沿海地區乳母碘水平低於100ug/升的比例為25%,內陸農村為14.8%。並且碘和DHA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特別是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所以,還是應該選用碘鹽來烹調食物。
並且,嚴格每天少於5克鹽的限量攝入來算,碘的攝入量是不多的。此外,適當吃一些海帶、紫菜、魚、貝類等富含碘或DHA的海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6.多吃山藥、薏仁有利於排水
新媽媽多補充蛋白質,多喝雞湯、魚湯或牛奶,多吃山藥、薏仁,可以幫助排洩水分。若新媽媽仍水腫厲害,臨床上中醫會在生化湯中增加「澤蘭」這味藥以幫助排洩水分。若新媽媽親自哺乳,為了增加乳汁更會鼓勵新媽媽多喝雞湯、魚湯或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