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貓」竹簍,即墨村民獨創

2021-03-01 半島都市報墨城新聞

本報訊(見習記者 高曉飛)「先做底,再向上圍身,然後圈邊,最後編蓋和提手。」問起「氣死貓」竹簍的工藝程序,王作信老人張口就來。據了解,王作信已經專做竹器60多年了,不光是獨創了竹簍「氣死貓」,對其他類型的竹器製作手法也很熟練,但老人也表示出對於技藝傳承斷代的擔憂。

8月 1日,記者來到龍山街道的劉家官莊村,遠遠看到王作信老人已經在路旁等候了。「快跟我進來吧!」老人熱情的招呼著。據了解,王作信從14歲跟著父親學做竹器,到現在已經有60多個年頭了。老人不僅繼承了竹編的老手藝 ,還經常自己琢磨編個新玩意兒,「氣死貓」就是老人獨創。當問起「氣死貓」這一名字的來歷時,老人笑著說,「俺原本想叫它飯籃子的,可是剛好有個人來,說是想要個裝飯的,不會讓貓偷走食兒的籃子。我一聽,就想那不如就叫『氣死貓』吧,之後這個名字就這麼叫開了。」王作信說,劉家官莊的竹簍都是沒有蓋的,唯獨他的「氣死貓」竹簍有,而且也就只有他這一家做「氣死貓」。

「別看它不起眼,它都飛到加拿大去了呢!」王作信向記者說道。原來,有的村民想送土特產給親戚朋友,想起了老人的好手藝,「氣死貓」實用又結實,就直接找老人做,這便將「氣死貓」帶到了北京、香港等地,甚至都出國了。

據村委李桂敏介紹,王作信老人不光會編「氣死貓」竹簍,像酒罈提籃、扣飯的蓋子、小孩的搖籃還有竹編的燈罩等,老人做起來也都很熟練,還經常研究研究。「俺曾經給一個韓國人的飯店編竹燈罩,人家很喜歡,連續3年都來找俺做。」王作信指著一個軸承說,這就是他為製作「氣死貓」特意想出來的工具,也是獨創呢。

據悉,劉家官莊村原名「篩子官莊」,竹器製作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編竹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王作信對此表示很擔心。「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這門老手藝失傳。這種竹簍看著簡單,但實際上是個細緻活。連續8個小時,才能做出來一個。年輕那會兒,俺一天就能做一個,現在得3天才能做出來。」王作信說道,很多人覺得100多塊錢買一個竹簍很不合算,所以現在竹器的市場很小。他也只在別人表明要買時,才開始做。「我收過7個徒弟,專學做『氣死貓』竹簍。但他們做了一年後,發現不掙錢,就都轉行了。」王作信表示,以前村裡家家都在做竹器,現在只有4成的村民在做竹器,而且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創業了,沒有想學竹編工藝的,這種狀況讓他很著急,卻又沒有辦法改變。「村裡也正在想辦法,鼓勵年輕人學習竹器編織技藝。」李桂敏說,500年的傳承,說什麼也不能讓它失傳了。

相關焦點

  • 白貓,都是「氣死貓」?
    有粉絲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白貓,都是中華氣死貓?脾氣都超級不好?」在網上一搜索,大部分白貓確實這樣,性子烈,脾氣不好,高冷不信任人...也有人將白貓戲稱為「中華氣死貓」!忘恩負義,欺師滅祖,恩將仇報,到處亂撓,專治各種貓病~~來源微博@當紅小生某S不僅國內的白貓如此,外國的白貓,同樣能氣死人!島國有位鏟屎官就養了一隻超美膩的白貓,顏值八分以上,有圖有真相!
  • 蹲點日記|即墨南裡村:省級「傳統村落」,要建「村民食堂」
    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鄒宗波說,未來村裡將以旅遊業為基礎,帶動村裡的種植業、商業發展,同時,他們計劃建設「村民食堂」,重點解決村裡老年人的「吃飯難題」。古村初探:民巷穿梭,有種穿越的感覺「在這些老房子裡,還有村民居住嗎?」這是記者走進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後,向村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然有了,這些都是村民的家。」
  • 「氣死貓櫃」「麵條櫃」這些古典家具充滿了民間智慧,實在有趣!
    <紅橋紅>直欞架格氣死貓櫃「氣死貓」櫃是南方的一種柜子,柜子不是垂直的,且稍微往後傾斜,櫃門打開後,就算是忘記關,櫃門也會因為重力作用自動關上,且往裡推是無用的。這種柜子多是鏤空,南方人經常把一些飯菜放在櫃內,通風透氣,還能防貓偷吃。這種柜子源起民間,卻利用了物理學中的重心偏向力,可以說是手工藝人憑藉著生活經驗以及妙想巧思設計而成的,「氣死貓」一詞也非常生動形象地將這種特徵表達了出來。
  • 即墨地瓜「紅」遍全國!加冕綠博會金獎,銷往北上廣深!
    一份「執念」,即墨地瓜應該更加「香甜」2010年,劉君華和朋友到日本旅遊,偶然參觀了當地的農場。日本人對待農業的認真和嚴謹,讓她為之震撼。在那裡,她品嘗了該農場種植的有機紅薯。「我從未吃到過那麼好吃的地瓜!」回顧日本之行,那份馥鬱香甜的味道讓她記憶猶新。「家鄉有幾百年的地瓜種植歷史,應該有比日本更好的地瓜!」
  • 《田園中國》即墨龍泉全域融合發展 另類寵物逆行創收
    日子越過越好,即墨龍泉的村民們用勤勞和智慧親手澆灌了屬於自己的「幸福花」。蓮花山莊運營成規模之後,解決了附近村莊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排頭兵」。  泰維和吳思嘉還有一個特別的線索——花餑餑。在汪河水北村,有一家徐氏饅頭坊,那些做工精美、口感美味的花餑餑正是出自徐大哥夫婦之手。目前,花餑餑已經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張亮眼的名片。究竟是什麼契機讓曾外出打工的徐大哥夫婦選擇回鄉創業?
  • 由即墨刀幣到數字貨幣,一窺中國貨幣史
    春秋時期齊國通都大邑——即墨,是當時齊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史載:「齊有即墨之饒,聯袂揮汗與臨淄並誇殷盛」,在即墨故城(現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鑄造的「即墨法化」、「即墨之法化」兩種刀幣,是歷史上較早以國家(齊國)名義發行的流通貨幣。
  • 即墨小商品新城誠邀即墨博物館副館長陳海波先生開展「即墨歷史文化講座」活動
  • 揭秘即墨武俠傳奇——「瘋子導演」王新全欲拍功夫大片《蓋頭》
    中國發展網 李長鵬、記者殷曉旭報導 9月2日,青島膠南市文聯作家協會副主席、電影導演王新全與青島市影視文化研究會總秘書長孫寶紀一行考察了青島市即墨區藍谷之光影視發展中心,雙方就王新全導演欲以即墨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為故事核心的新功夫電影《蓋頭》(暫命名)達成了深度合作意向。
  • 即墨西部城區新盤集中「下餃子」,即墨樓市豎起新的大旗?
    即墨各板塊的發展態勢即墨本身是一塊東西長、南北短的土地,所以東西向分為即墨西城、即墨老城區、創智新區和藍谷。當然,個人有個人的叫法,核心思想和板塊是相通的。即墨版圖對於外地人來說,更多了解即墨主要是即墨西城和藍谷。主要是因為即墨西城的服裝批發市場縱橫青島服裝屆十幾年,現在還有小商品城等,統稱為即墨商貿城。
  • 「嗨即墨」2020音樂吧大賽及頒獎儀式在即墨古城舉辦
    12月23日,「嗨即墨」2020音樂吧大賽及頒獎儀式在即墨古城學宮舉辦,豐富>了「嗨即墨」旅遊品牌內涵,增強了即墨文化活力,展示了即墨時尚風貌,加快打造即墨古城及周邊特色音樂吧街區,促進即墨夜間經濟發展。
  • 劉濤在青島即墨古城拍戲,看看大即墨人民幹了啥
    最近幾天劉濤突然現身即墨,即墨人民沸騰了,原來劉濤是來拍電視劇的,由公安部宣傳局金盾影視文化中心、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聯合出品,鄭曉龍、夢繼執導,劉濤、王雷等領銜主演的反腐大片《拼圖》,在即墨古城實景拍攝。
  • 賞美景聽民謠 2020即墨古城民謠季10月3日啟幕
    2020即墨古城民謠季將於10月3日至10月7日在青島即墨古城舉行。老狼、趙照、鹿京周、解憂邵帥等15組民謠音樂人將齊聚即墨古城,共同參與這場跨越國慶假期的民謠盛宴。聽民謠、賞美景、享美食,將成為即墨古城的一種全新打開方式。2020即墨古城民謠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與古城風格相融合的音樂文化活動。
  • 質疑《黃玠與即墨黃氏》
    這五人,不知從何處查證以後,移花接木,黃曾成為原僧,成了「即墨巉山族的一世祖」。 「升、端、裳」則分別包裝為「景升、景端、景讓」,「黃景升即是即墨東關族(又稱城裡族)的一世祖;黃景端是即墨西流族的二世祖;黃景讓,是即墨西關族的一世祖。」而「定」包裝為「景定」,沒有成為什麼族的世祖,只是「明初時黃景定為山東右布政使,『升、端據定意經青州到即墨』。」
  • 青島即墨這個村年銷蜜薯5000噸 小地瓜成了農民致富「搖錢薯」
    憑藉著有機種植、口感香甜的特點,這些小地瓜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也成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搖錢薯」。 在即墨的河東村,由於這裡的山嶺沙地富含地瓜生長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加之脫毒栽培技術的推廣種植,這裡的地瓜不僅抗病性強、瓜形好看,產量更是翻倍。
  • 【微發布】青島市「學習強國」工作現場會在即墨召開,線下互動空間...
    △山東省委講師團團長殷玉平、青島市即墨區委副書記王寶善共同為青島市「學習強國」線下互動空間揭牌(攝影:王光)青島市分別在即墨區環秀街道王家莊村、即墨區潮海街道古城社區、即墨古城三處地方創新打造「學習強國」線下互動空間。這三處「學習強國」線下互動空間依託各自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學習新模式,讓學習在基層蔚然成風。
  • 即墨服裝批發市場被曝高仿英美潮牌!千元大牌只賣幾十元!附近村子200多個加工點…
    市場的一位工作人員還透露,在即墨服裝批發市場附近的郭莊二村裡,就有不少服裝加工點。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引,記者來到了距離即墨服裝市場四公裡外的郭莊二村。郭莊二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村裡的好多房屋都租給了服裝加工點,透過大門可以看到屋內擺放著各種針線布料,工人正在作業,機器嗡嗡作響。
  • 即墨大銅馬的前世今生
    即墨大銅馬,是不甘人後敢為天下先的即墨人公認的地標形象,無往而不勝。開放初期,佳樂佳商圈還是一片未放異彩的處女地,用嶗山石頭壘成的大圓圈,似是一欲將百花盡攬的樂土,可好象真沒見什麼裝點,只有大銅馬,躍然在這充滿泥土芬芳、亟待開發的芳草地上,偶見幾輛車環行在路上,大銅馬,成為即墨婦孺皆知的地標性塑像。每到逢五排十的大集天,這鶴山路就成了集市的海洋,或許服裝市場也正在這個時侯有了萌芽。
  • 即墨古城「點燃」夜經濟
    即墨古城「點燃」夜經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6.19 星期五 網紅樂隊在即墨古城青啤1903酒館演出。    早報6月18日訊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即墨古城開啟了夜的精彩。6月17日晚7點,「悅即墨夜古城」夜經濟主題活動在即墨古城按動盛夏高潮啟動鍵。
  • 話說即墨美食——爐包
    據史料記載,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有胡氏三兄弟為避戰亂,自河南洛陽遷來膠東即墨城南定居,立胡家村。耕作之餘,在即墨城外淮涉河河灘上做水煎包生意,每逢集市,食客雲集。因為簡陋的餐館形似蟈蟈籠,來往食客便把水煎包以「蟈蟈籠」稱呼。
  • 2020「時尚青島 樂動即墨」音樂周等你來嗨!
    2020「時尚青島 樂動即墨」音樂周系列活動,即墨古城民謠季、華僑城青島蓮花山電音節、即墨古城民謠季萬達分會場等精彩音樂活動將輪番上演,老狼、趙照、鹿京周、解憂邵帥等民謠音樂人,Shao、王萌與於淼、吳卓玲等電子音樂人強勢助陣,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別樣的音樂狂歡,豐富「時尚青島 樂動即墨」品牌內涵,助力國際時尚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