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村莊: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
蹲點時間:9月9日
蹲點記者:王磊 相雷
南裡村,在即墨區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
知名度高,不僅因為這個村莊在2005年入選了「山東省傳統村落」,也不僅因為在2018年被評為青島市級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示範村,更多的是因為這是一個「縣級村」,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老的院落訴說著村子的歷史
曾經,這裡也是繁華之地。現在,這個明星村又要邁大步。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鄒宗波說,未來村裡將以旅遊業為基礎,帶動村裡的種植業、商業發展,同時,他們計劃建設「村民食堂」,重點解決村裡老年人的「吃飯難題」。
古村初探:民巷穿梭,有種穿越的感覺
「在這些老房子裡,還有村民居住嗎?」這是記者走進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後,向村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當然有了,這些都是村民的家。」村民邢豔豔回答了記者的問題後說,幾乎每一個進村參觀的人都會問這個問題,「我們這個村本來就是古村落,很多房子都是祖上留下來的,前些年,有些村民修繕了房子。最近這些年,村裡開始保護,不讓村民翻建了。」
即東縣人民政府舊址
「大夫第」「守備府」「武德巷」「儒林巷」……60餘棟有鮮明特色的明清時期建築,與「即東縣政府舊址」等近現代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裡。走在古香古色的民巷中,看著斑駁的木門、牆面,觸摸著牆上的燈龕、拴馬石鼻,恍惚中有種穿越的感覺,仿佛耳邊響起了膠東巨賈鄒毓英下馬回家的聲音,仿佛聽到了從金口港風塵僕僕趕來打尖住店的聲音……
南裡村,曾是原即東縣的駐地,是即東政治、文化中心。再往前細數,這裡是膠東一帶的商貿重鎮。
在南裡村周邊,還有東裡村、中裡村、西裡村,四村此前並稱「店集」、「客旅店」。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稱,是因為這裡是金口港至即墨的必經之地,因為開旅店者眾多,才被稱為「客旅店」、「店集」。
村裡的街巷
村裡的經濟發達歷史,村民孫連勇和他傳承的「桿秤手藝」算是一個非常好的註腳。桿秤,也就是之前我們稱重用的由秤桿、秤砣構成的秤。在沒有電子秤、彈簧秤之前,桿秤是生意人的必備物品。孫連勇是桿秤手藝的第五代傳人,他說,這個老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到我這是第5代,已經傳了160年了,桿秤最紅火的時候,整個即墨曾經有29家在做桿秤,從業人數有100多人。」
孫連勇和他的桿秤手藝
村民:沒想到能住在景區裡
因為經濟發達,村裡人才輩出,經商出仕者眾多。在清代,村裡鄒氏為官出仕者24人,並出過舉人1名、貢生3名,還出過鄒毓英、鄒毓環等一大批富甲膠東的巨商。
村裡的這些古建築,多數為歷代遺留。另外,2017年,南裡村被確定為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創建村莊,本著「修舊如舊,帶病延年」的原則,對古建築、文物進行修復,同時保護好古樹等歷史符號,挖掘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鄉土文化,這才形成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建築群。
「你白天來,感覺村子漂亮,你晚上來,會感覺村子更漂亮!」村落的85歲老人鄒彬思為自己的村子豎起了兩個大拇指,「經過前幾年的管線改造、雨汙分流、村莊改廁等,我們的村子現在已經成了景區,經常能看到前來遊玩的市民,真的是沒想到,自己能住在景區裡。」
說起現在的生活,鄒彬思老人豎起兩個大拇指
村黨支部書記鄒宗波介紹說,在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村裡把雨汙分流、村莊改廁納入了規劃,同時還修建了仿古式排水溝,村莊環境、髒臭的死角消失不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為了讓村莊更加整潔,我們還規劃了管線入地工程,敷設了強、弱電管線溝,徹底根治了地面上空管線縱橫交錯的亂象。」鄒宗波說,南裡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了保留古村古韻古風,村裡的仿古商業街,全部用老條石、舊石塊、青石板等老石材鋪設,兩側排水溝安裝老條石蓋板,並對牆體重新粉刷,白灰相交的牆面與仿古街道交相輝映。
談及南裡村的發展,即墨區廟東一村黨支部書記孫元英感觸頗深,「這些年即墨區所有的村莊都有不錯的發展,但是南裡村的發展更為系統。」孫元英說,南裡村因為歷史原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村裡因勢利導發展旅遊業,發展形勢非常不錯,村裡人的自豪感也是發自內心的。」
欲建「村民食堂」,重點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
談及村裡的發展,鄒宗波說,村落的舊貌恢復與發展會帶動南裡村的旅遊經濟,「我們也在著力改變村莊的經濟結構,提高村莊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推動村裡旅遊業、商貿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打造『商貿+』模式下的美麗鄉村。」
武德巷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歷史原因,村裡85%以上的村民都有經商經歷,或者正在經商,木材、針織、鑄造、食品、建築、木器加工、電子、化工等多種行業都有涉獵,其中木材、百貨、食品等行業市場活躍。另外,村裡還向村民租來了20餘處閒置房屋,統一規劃民宿產業。
「隨著村裡對旅遊業的打造,村裡的種植業也會進行調整,朝著農業旅遊發展,商貿業也會有相關的調整。」鄒宗波說,同時,村裡還將在「民生」方面做出努力,「我們計劃建設村民食堂,重點解決部分老年人吃飯的問題。」
整個村子宛若景區
據了解,在南裡村有不少老年人存在吃飯難題。「有的老年人子女不在村裡,老人歲數大了,做飯也不太方便,還有些老年人身體不便。」鄒宗波說,村裡建成村民食堂後,計劃讓每位老人每天拿2元,子女拿2元,村裡再補貼一部分,讓老年人到村民食堂吃飯,「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也可以及時送到家裡。」
有些古牆壁上還保留著拴馬的石鼻
對於這個村民食堂,鄒宗波說,通過這個辦法還可以隨時掌握每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一旦有老人沒來吃飯,我們可以隨時過去查看,及時發現意外情況。」
記者了解到,目前村裡正在進行景觀河的改造,此舉也將解決村裡店集河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另外裡還將上馬「7D」影院,為村裡及周邊村莊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
村裡還保留著古時商業街上的招牌
儒林巷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