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記|即墨南裡村:省級「傳統村落」,要建「村民食堂」

2020-12-27 半島網官網

蹲點村莊: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

蹲點時間:9月9日

蹲點記者:王磊 相雷

南裡村,在即墨區有著非常高的知名度。

知名度高,不僅因為這個村莊在2005年入選了「山東省傳統村落」,也不僅因為在2018年被評為青島市級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示範村,更多的是因為這是一個「縣級村」,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老的院落訴說著村子的歷史

曾經,這裡也是繁華之地。現在,這個明星村又要邁大步。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鄒宗波說,未來村裡將以旅遊業為基礎,帶動村裡的種植業、商業發展,同時,他們計劃建設「村民食堂」,重點解決村裡老年人的「吃飯難題」。

古村初探:民巷穿梭,有種穿越的感覺

「在這些老房子裡,還有村民居住嗎?」這是記者走進即墨區金口鎮南裡村後,向村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當然有了,這些都是村民的家。」村民邢豔豔回答了記者的問題後說,幾乎每一個進村參觀的人都會問這個問題,「我們這個村本來就是古村落,很多房子都是祖上留下來的,前些年,有些村民修繕了房子。最近這些年,村裡開始保護,不讓村民翻建了。」

即東縣人民政府舊址

「大夫第」「守備府」「武德巷」「儒林巷」……60餘棟有鮮明特色的明清時期建築,與「即東縣政府舊址」等近現代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裡。走在古香古色的民巷中,看著斑駁的木門、牆面,觸摸著牆上的燈龕、拴馬石鼻,恍惚中有種穿越的感覺,仿佛耳邊響起了膠東巨賈鄒毓英下馬回家的聲音,仿佛聽到了從金口港風塵僕僕趕來打尖住店的聲音……

南裡村,曾是原即東縣的駐地,是即東政治、文化中心。再往前細數,這裡是膠東一帶的商貿重鎮。

在南裡村周邊,還有東裡村、中裡村、西裡村,四村此前並稱「店集」、「客旅店」。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稱,是因為這裡是金口港至即墨的必經之地,因為開旅店者眾多,才被稱為「客旅店」、「店集」。

村裡的街巷

村裡的經濟發達歷史,村民孫連勇和他傳承的「桿秤手藝」算是一個非常好的註腳。桿秤,也就是之前我們稱重用的由秤桿、秤砣構成的秤。在沒有電子秤、彈簧秤之前,桿秤是生意人的必備物品。孫連勇是桿秤手藝的第五代傳人,他說,這個老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到我這是第5代,已經傳了160年了,桿秤最紅火的時候,整個即墨曾經有29家在做桿秤,從業人數有100多人。」

孫連勇和他的桿秤手藝

村民:沒想到能住在景區裡

因為經濟發達,村裡人才輩出,經商出仕者眾多。在清代,村裡鄒氏為官出仕者24人,並出過舉人1名、貢生3名,還出過鄒毓英、鄒毓環等一大批富甲膠東的巨商。

村裡的這些古建築,多數為歷代遺留。另外,2017年,南裡村被確定為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創建村莊,本著「修舊如舊,帶病延年」的原則,對古建築、文物進行修復,同時保護好古樹等歷史符號,挖掘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鄉土文化,這才形成了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建築群。

「你白天來,感覺村子漂亮,你晚上來,會感覺村子更漂亮!」村落的85歲老人鄒彬思為自己的村子豎起了兩個大拇指,「經過前幾年的管線改造、雨汙分流、村莊改廁等,我們的村子現在已經成了景區,經常能看到前來遊玩的市民,真的是沒想到,自己能住在景區裡。」

說起現在的生活,鄒彬思老人豎起兩個大拇指

村黨支部書記鄒宗波介紹說,在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村裡把雨汙分流、村莊改廁納入了規劃,同時還修建了仿古式排水溝,村莊環境、髒臭的死角消失不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為了讓村莊更加整潔,我們還規劃了管線入地工程,敷設了強、弱電管線溝,徹底根治了地面上空管線縱橫交錯的亂象。」鄒宗波說,南裡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了保留古村古韻古風,村裡的仿古商業街,全部用老條石、舊石塊、青石板等老石材鋪設,兩側排水溝安裝老條石蓋板,並對牆體重新粉刷,白灰相交的牆面與仿古街道交相輝映。

談及南裡村的發展,即墨區廟東一村黨支部書記孫元英感觸頗深,「這些年即墨區所有的村莊都有不錯的發展,但是南裡村的發展更為系統。」孫元英說,南裡村因為歷史原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村裡因勢利導發展旅遊業,發展形勢非常不錯,村裡人的自豪感也是發自內心的。」

欲建「村民食堂」,重點解決老年人「吃飯問題」

談及村裡的發展,鄒宗波說,村落的舊貌恢復與發展會帶動南裡村的旅遊經濟,「我們也在著力改變村莊的經濟結構,提高村莊的可持續發展空間,推動村裡旅遊業、商貿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打造『商貿+』模式下的美麗鄉村。」

武德巷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因為歷史原因,村裡85%以上的村民都有經商經歷,或者正在經商,木材、針織、鑄造、食品、建築、木器加工、電子、化工等多種行業都有涉獵,其中木材、百貨、食品等行業市場活躍。另外,村裡還向村民租來了20餘處閒置房屋,統一規劃民宿產業。

「隨著村裡對旅遊業的打造,村裡的種植業也會進行調整,朝著農業旅遊發展,商貿業也會有相關的調整。」鄒宗波說,同時,村裡還將在「民生」方面做出努力,「我們計劃建設村民食堂,重點解決部分老年人吃飯的問題。」

整個村子宛若景區

據了解,在南裡村有不少老年人存在吃飯難題。「有的老年人子女不在村裡,老人歲數大了,做飯也不太方便,還有些老年人身體不便。」鄒宗波說,村裡建成村民食堂後,計劃讓每位老人每天拿2元,子女拿2元,村裡再補貼一部分,讓老年人到村民食堂吃飯,「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也可以及時送到家裡。」

有些古牆壁上還保留著拴馬的石鼻

對於這個村民食堂,鄒宗波說,通過這個辦法還可以隨時掌握每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一旦有老人沒來吃飯,我們可以隨時過去查看,及時發現意外情況。」

記者了解到,目前村裡正在進行景觀河的改造,此舉也將解決村裡店集河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另外裡還將上馬「7D」影院,為村裡及周邊村莊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

村裡還保留著古時商業街上的招牌

儒林巷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網紅村|古村落+紅色文化,即墨的這個傳統村莊不要太好玩!
    也因此吸引了一眾遊客來旅遊觀光這裡便是南裡村如今這個傳統村落又被賦予了紅色內涵集古色古香與紅色文化教育於一身的南裡村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相傳明永樂初年,有馬、陳、李、鄒四姓人家自雲南遷至即墨東部,在現在的店集河畔居住。後四村毗連,村裡開有多家旅店。來往金口古港做生意的商人多在此住宿,所以清以前這裡也被稱為「客旅店」,後簡稱「店集」。之後,店集分東裡、南裡、中裡、西裡四村,其中,南裡最為繁華。
  • 邳州這3個村入選省級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2017年12月1日起,《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施行,推動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試點。
  •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楊奎昌‖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2017年2月,農經村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入選名單。 鑲嵌在大山褶皺裡的農經村,整個村落呈一個巨大的撮箕形狀。在農經村南北走向的山脈之間,就是有名的伏溪河。伏溪河發源於福慶賀家山,從崇山峻岭中流出,沿途匯聚無數條小溪細流,一路奔騰向東,在國華花街匯入西河。伏溪河流域面積達0.2平方公裡,河水乾淨清澈,溪中多桃花魚、木葉魚。
  • 鶴壁市王家辿村:隱藏在太行山深處的桃花源村落
    王家辿村王家辿村位於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部太行山深處,距離市中心 47.5 公裡,北臨洹河,與安陽縣趙家河村接壤,南依黃廟溝省級森林公園,西接林州東姚鎮齊街村,東與齊家寨相鄰,歷史上曾有「三交之地」之稱,2013 年 8 月,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 義烏髮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
    目前,義烏市擁有2個歷史文化名鎮、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5個省級傳統村落、1個金華市級傳統村落和若干個市級備選傳統村落。有關專家認為,挖掘、保護、發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是美麗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個政策的出臺,為如火如荼進行的美麗城鎮建設,打造「人文美」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 蹲點調查|幸福食堂:養老從一口熱乎飯開始
    2018年,曲阜「幸福食堂」的始創者——石門山鎮西焦溝村新上任沒多久的黨支部書記張樹亮,在走訪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有1171人的村子裡,除去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空巢和留守老人,而「粗糧煎餅泡鹹糊塗」則幾乎成了他們的「三餐標配」。看上去簡單的吃飯問題,不僅讓在外務工的子女牽腸掛肚,更成了村「兩委」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 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
    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雕梁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繼華山村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泉州市級重點扶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來,華山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今年又被列為省重點改善提升「十鎮百村」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在各級的關注、支持下,華山村經過保護提升,留住了鄉愁記憶,生機煥發。  從華山古民居的入口開始,一種厚重的年代感撲面而來。
  • 「堯都古村落」之土門鎮柴裡村
    永豐渠是柴裡先民創造的一個奇蹟,但這還不是柴裡洪水灌溉系統的全部。在同一時代,柴裡的先民們還在村南修了一條洪水渠,俗稱「南邊渠」,引岔口河裡的洪水灌溉南梁上的幾百畝土地;又在村北修了一條洪水渠,俗稱「沙圪墶渠」,引刁底河裡的洪水灌溉北梁上的近千畝土地。這樣柴裡村三道梁上的土地就全部得到洪水灌溉。
  • 古屋文化、賢士故事、傳統家風:107個江蘇傳統村落等你來
    從2017年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以來,經過三年左右的精心培育,如今,江蘇省公布了首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首批107個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如下: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江蘇;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江蘇;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是江蘇;南浦春來綠一川,這是江蘇。
  • 青田4個村入選省級名單,最高可領取700萬元補助
    ,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了全省第九批(2021年度)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43個)和一般村(202個)名單。其中,青田4個村上榜,阜山鄉安店村入選重點村,山口鎮山口村,阜山鄉阜山村、紅富垟村入選一般村。據了解,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將獲得財政補助,其中一類縣市的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的補助標準為每村700萬元,二類縣市補助標準為500萬元;一般村則給予40萬元左右的補助。
  • 「天人合一」的傳統自然觀,中國傳統村落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的後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整個村莊呈扇面形展於兩側。現存有清代民居74套、689間。村上、村下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牆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牆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貫穿上下,還有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的建築格局,這些古民居建築是寶貴的歷史文物,對研究中國的民居建築史具有重要的作用。爨底下村位於天津關古道中,爨頭下方是一處天然關隘,裂谷長達100多米,是典型的斷層景觀,堪稱天險,其景觀奇特,俗稱「一線天」。
  • 蹲點深一度|幸福食堂:養老從一口熱乎飯開始
    在曲阜,在23個試點村居建設起「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食堂」;濟南鋼城區棋山森林公園管委會28個村「幸福食堂」實現全覆蓋,供養老人達到328人;榮成市在城鄉探索開辦不同形式暖心食堂,讓困難群體低價乃至免費吃上有營養、熱乎乎的飯菜;在老齡化社會加速襲來的今天,農村的幸福食堂應該怎麼建,怎麼運營,怎麼管理?小食堂能否擔起未來農村養老的重任?
  • 溧陽這五個村成為「江蘇省首批傳統村落」!
    日前,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溧陽共5個村落榜上有名分別是竹簀鎮陸笪村陸笪別橋鎮塘馬村塘馬上興鎮餘巷村牛馬塘戴埠鎮同關村靈官崑崙街道毛場村沙漲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瞧瞧這些首批省級傳統村落竹簀鎮陸笪村陸笪陸笪村位於北山重鎮竹簀的最北部,村的西北群山連綿,一條彎彎曲曲的澗河從村前流過,南下經溧陽北河到太湖,人稱「四十九條凹,凹凹歸陸笪」,這裡丘陵、水田、桑園、茶葉、竹木掩映
  • 湖南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
    湖南省中國傳統村落湖南省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30個)衡陽市常寧市廟前鎮中田村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嶽陽市嶽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炎陵縣十都鎮洋歧村是湖南省畲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具有濃厚的畲族文化氣息,每年都會舉辦傳統的畲族三月三節日,吸引八方來客。全村8個村民小組,168戶621人,少數民族人口佔45%。洋歧村的居民發掘並創新了一種民族體育活動——三人布龍、火星龍,在省級和國家級的各類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屢獲殊榮。布龍隊的隊員們將日常生恬中的插秧、打穀、推磨等動作融入到舞龍中,使動作既古樸、優美又粗獷、彪悍。
  • 我區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助推鄉村振興
    2012年,我區從做好傳統村落的調查、建立名錄製度、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實施保護項目和加強監督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傳承村落歷史文化、保護特色傳統民居和村落方面奠定了基礎。    從2012年開始,區住建廳牽頭會同文化、文物、財政等部門,在全區先後開展了5次傳統村落調查申報工作,摸清了我區傳統村落的底數,將有重要保護價值的60餘個村落向住建部等國家部委進行申報。
  • 浙江安吉6處靜美古村落,安樂吉祥之地,隱藏絕美秘境
    建縣於漢中平二年,取《詩經》「安且吉兮」之意得名。 這裡是古越國重要的活動地和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古鄣郡郡治所在地,自古人文璀璨。 一起來看看安吉6處最美古村落,你可曾去過幾處? 1 鄣吳鎮·鄣吳村
  • 小布帶你打卡11座常州絕美村落
    今天小布就打算帶著大家一起「雲踏青」去瞧瞧第一批江蘇省級傳統村落3月12日,省住建廳等五部門聯合發文,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共107個。溧陽市竹簀鎮陸笪村陸笪、別橋鎮塘馬村塘馬、上興鎮餘巷村牛馬塘、戴埠鎮同官村靈官、崑崙街道毛場村沙漲,武進區前黃鎮楊橋村楊橋老街、雪堰鎮城西回民村陡門塘、雪堰鎮雪西村雪西,新北區春江鎮魏村老街、孟河鎮萬綏社區萬綏,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南下塘等11個村榜上有名,數量居全省前列。
  • 隱藏在南太行深山裡的九大古村落,風景如畫卻不要門票!
    張村鄉趙窯村 趙窯村中的傳統建築隨處可見,整座村落布局依山就勢,與環境相映,以一種靈活、無序、自由的方式而存在,為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村中除古建築之外,農產品也非常豐富,有玉米、小麥、小米、核桃、柿子、花椒、紅薯等等,其中以花椒、柿子、小米最為出色。
  • 保護「傳統村落」磁堯溝,點亮地方文化
    (二)一處民居:即張家大院張氏民居,又叫張家大院,位於村內南梁畔自然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七檁硬山大木小式磚木結構複合四合院。歷史上,曾因張家富甲一方,一度聞名遐邇。經2019年維修,復舊如新。主院外,原有「南基」、「北益」兩座磚券門洞(後被拆除),可見,當時張家興旺發達的歷史軌跡。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這座由清中憲大夫、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回鄉所建的兩層洋樓,佔地800平方米,工期歷時10年,耗資10萬兩白銀。除了主樓,一側還建有供傭人居住的護厝,一條石橋連接了兩座建築,56個西式拱形門廊讓線條硬朗的房屋更加別致。洋樓依山而建,為防止山體滑坡摧毀房屋,主人就地取材,在周邊壘了四層擋土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