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米倉道上的農經村
楊奎昌
地處米倉山南麓的廣元市旺蒼縣福慶鄉農經村,雖經無數年代,但仍存留許多歷史古蹟和傳統風俗習慣。2017年2月,農經村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入選名單。
鑲嵌在大山褶皺裡的農經村,整個村落呈一個巨大的撮箕形狀。在農經村南北走向的山脈之間,就是有名的伏溪河。伏溪河發源於福慶賀家山,從崇山峻岭中流出,沿途匯聚無數條小溪細流,一路奔騰向東,在國華花街匯入西河。伏溪河流域面積達0.2平方公裡,河水乾淨清澈,溪中多桃花魚、木葉魚。民間詩人何元成曾為村落題詩一首:「兩山流出一伏溪,桃紅柳綠映河提。仰天望見立禪寺,陰坡如坪對街立。」
古民居
沿南山石梯子古道,途徑遠近聞名的三禪寺,穿過萬畝林帶到達仰天窩;北山一條出鄉公路順山勢盤旋而上,可到達天星鎮。陽春時節,南北兩山青山湧翠、山花爛漫、鳥語花香。金秋來臨,群山紅遍,層林盡染,可以說是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近20多種野生動物在綠水青山中生息繁衍。
據《旺蒼縣誌》記載,伏溪堡是四川廣元至陝西漢中商貿流通的必經之地。公元1909,廣元縣建制團區,伏溪堡屬於廣元第三團區伏溪堡管轄。宣統二年(1910),農經村屬廣元全縣劃分1城、2鎮、7鄉,分轄57堡中的雙河堡,治龔家場;民國32年(1943年)改名福慶。
農經村就是現福慶鄉鄉政府所在地,它曾是古代利州通往陝西寧強縣(今毛壩河場鎮)的道路之一,是古代川陝南來北往物流的必經之地。
千百年來,農經村人,除了半山坡上零星地散居著一些村民外,大多數村民選擇在河谷較平坦的地帶依山傍水建房。整個村落吊腳樓、四合院、古墓碑、石拱橋、古柏樹等原生態傳統風情保存完整,處處散發著古色古香的韻味,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厚重。
石家大院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廣元縣成立設治局,伏溪堡改名為福慶鄉,年僅23歲的(聯堡主任何明光)馬夫隊隊長石銀玉成為福慶鄉「偽鄉長」。為修建鄉公所和私人住宅,時任鄉長石銀玉指定遠近有名的地仙胡廷明,在福慶鄉場鎮中心地段鋪盤定基,擇地造址,歷時3天,最後以「金鐘赴地」風水定基。民國三十四年九月,石銀玉利用自己的武裝力量,搜刮民財,搶奪民木,抓捕工匠,在福慶場鎮大興土木,建修了共16個門面、48間房屋、佔地480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的四合院,即石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西側樓廊為繡花樓,供太太、小姐刺繡用房,東側樓廊為文書樓,供手下保甲長辦公用房,南側為戲樓,供大小官員觀戲用房,北側為關押樓,供關押人群用房。石家大院設計大氣,構造堅固,工藝美觀,雕刻精湛,整體保存完好。
石家大院正廳
石家大院戲樓
2012年,石家大院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大院始建於民國初期。1909年,廣元縣第三團區團總馬良俊在伏溪堡(農經村一組)建造了一座封閉式四合院作為治所辦公用房,一樓一底,東西兩側為吊腳樓,南側設有雙開門出入,小青瓦,人字脊梁,至今保存完好。目前被列入傳統村落保護對象。
馬家大院
祝家大院始建於清朝嘉慶時期。時任地方文官祝老爺在祝園河壩建造了一座品字型四合院,其建築嘆為觀止,院門左右有兩個大桅杆用於栓馬,一進三幢樓門子,二龍搶寶在高尚,養了個二字木連尊,養了女兒皇閨秀。堂屋兩個石桑蹲全是描繪的石獅子及包公斷案圖案。道光末年,祝老爺母親何氏80高壽,眾親友贈送一張壽匾,刻有「壽永金萱」四個大字。祝老爺一生為人為善,在饑荒年時,同濟念民,深受百姓擁戴,廣元縣利州府聽到祝老爺的美名,便贈送了一塊遍,四個大子以「為人為善」。
古壽匾圖
早在民國時期,農經村就有6個家族,其中祝氏家族佔40%,盧氏家族佔20%,康氏家族佔10%,唐氏家族佔10%,何氏家族佔10%,馬氏家族佔10%。一直以來,村落傳承嚴謹的家訓,優良的家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在村落世代流傳。笑不露齒,衣不露胸,吃不露聲,女不陪客,孩不入席,是每個家族不成文的普通家規。
建國前,男婚女嫁時,三回九轉,六禮周全,三里舖毯,五裡結彩,女兒哭嫁,敲鑼打鼓踩鬥,坐轎,拜堂成為村落不可缺少的婚禮習俗。特別在閨女出嫁,彰顯村落傳統禮儀,母女倆相互哭訴,話離別,話祝願。年長的姑母在新娘出門前哭訴囑託,教化侄女牢記家規,不忘家訓,聽教聽使,孝敬父母,團結鄰居,疼愛丈夫。新娘動步前,家兄弟背著新娘踩鬥,年長者,向人群中拋灑五穀,新娘叩拜高堂後上轎出閣。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奎昌【中共旺蒼縣委黨史研究室(旺蒼縣地方志編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