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這些天,睜開兩眼,就看到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懸賞百萬緝拿將國旗投擲海中的暴徒,坦率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香港鬧騰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昔日的東方之珠,為何淪落到今天這般模樣?
思前想後,只能感慨萬千——香港再無董建華!
22年前,昔日的船王之子董建華成為香港第一任特首,那時的他,是何等的春風得意!也許,人們會想當然的認為,船王之子,不應該是朱門酒肉的主嗎?
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大富翁,竟然偏離了自己的階級,想要為香港的底層人民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畢竟,曾經經歷過家族破產曾經一度想要自殺的船王之子、曾經親眼目睹香港船工悽苦生活的船王之子,一旦走上政壇,便志存高遠:
要全心全意為香港人民服務!
1997年7月1日,董生走馬上任。
一、「八萬五公屋」折戟沉沙
在97年的施政報告中,董生提出來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用十年時間實現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到3年。
這一政策的直接效果就是:2000年首批完工85710套,2001年完工10萬套(遠超計劃),2002年完工6.7萬套。
也許朋友們不知道這些數字的概念,我做一個簡單對比:「1998-2007十年間私人住宅供應量也不到24萬個住宅單位,而港府2000-2002三年時間就蓋成了24.2萬。」因為董生的「八萬五計劃」,香港的房屋供給大大增加,香港房價也從1997年的最高點到2003年,一度跌了七成!
這個時候,今日這群港燦[某些妄自尊大、看不起大陸、崇洋媚外並且有支持港獨傾向的部分香港人]的父輩、祖輩們開始走上街頭,怒氣衝衝聲討董生的「八萬五計劃」,鬧騰的結果是:「八萬五計劃」壽寢正終,而香港的房價從2003年開始了16年的逆天反彈……
今天,香港剛畢業的大學生要努力工作30年方有機會攢夠首付、而後月供30年,他就可以擁有一間40平的房子!
頗具喜感的是:香港的住宅用地僅佔了香港土地面積的7%,後來的幾任特首曾一度提議將總佔地67%的綠地拿出一部分來開發地產,被港燦否決,又有人提議填海造陸來解決住房問題,依然被港燦否決,美其名曰——要保護環境!
二、數碼港半途而廢
如果說「八萬五計劃」的被廢,直接導致了今天這群鬧事的港燦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以至於只能跑到街頭嗷嗷叫,那麼,數碼港的被廢則直接決定了依賴於房地產的香港失去了最後一次絕佳的轉型良機!
1998年,董生便清醒地認識到,唯有科技方能改變香港!1999年,董生力推的「數碼港計劃」開始浮出水面,從臺積電出走的張汝京,想要在香港數碼港建廠做「中芯國際」,遺憾的是,香港人懷疑這位仁兄是炒地皮的,逼得張汝京退而求其次,那我租你們的地行不行?得到的答案是——No!而頗具諷刺的是,前一年還懷疑張汝京來炒地皮的香港人,第二年就批准了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提出來的數碼港計劃,至於地皮——免費的!
李家人畫了一張大餅,要把這裡發展成為足以睥睨矽谷的高科技中心,後來,他們確實把它建成了「中心」,只不過,數碼港原本定位的「高科技中心」神不知鬼不覺的成了「地產中心」!
後來上海張江向張汝京拋來橄欖枝,成就了日後大名鼎鼎的中芯國際,也是這次華為敢於硬氣直面美帝的最大功臣!
而香港,依然是李家的城……
三、香港的未來
你問我香港的未來是什麼?坦率說: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當香港人只是把原因對準外面,而絲毫不檢討自己時,我不知道香港的未來在哪裡!當年輕人因失業而焦慮,卻不願意將目光掃向內地,來內地尋找機會時,我不知道香港的未來在哪裡!
當新一代香港人,口口聲聲把自由當飯吃,沉醉於上街、遊行的行動中而不自知時,我不知道香港的未來在哪裡!當繁華不盛,而高內地人一等的心理猶在,寧可閉上眼睛也不去內地看看眼前之景時,我不知道香港的未來在哪裡!香港再無董建華,港燦求賢訪逐臣。董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廉居數碼案。不問蒼生問豪紳!
不問蒼生問豪紳——這是今天這群港燦的悲劇所在,遺憾的是,他們依然沉浸在其中並不知道錯在哪裡,這才是香港年輕人最最悲哀的地方!
在上面這則長約3分鐘的短片中,劉德華表態支持人工填海。
劉德華說,我知道一講到填海,就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你想讓你的下一代,見到一個怎樣的香港?
他認為香港從前的活力和如今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問題。只有重啟大規模填海造地,才能緩解房屋問題。
劉德華配音的這部短片,為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所製作。
今時今日的香港局勢,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在很多年前,香港是有機會破局的。這個破局者就是董建華。
可惜,運去英雄不自由。
任期內,他先後遇上金融危機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在地產財閥和目光短淺之輩的夾攻之下,施政方略一再受阻,終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武侯。他身心交瘁,未待第二任期滿,即掛印而去。
從此,香港被自我封印。
01
1937年7月7日,北方的盧溝橋,一聲槍響,時代從此迎來轉折。同一天,南方的上海徐匯西區,董浩雲、顧麗真夫婦的第一個孩子呱呱落地。中國當時太需要好好建設了,因此這個孩子得名「建華」。
這個大時代裡的小孩,一出生就註定不同凡響。
他出生時,董浩雲在日記裡寫道:「見到他,我有好多期望!」
兩歲生日那天,父親給他拍了一張照片,然後寫了幾個字:笑迎著大時代的來臨。
董建華兩歲生日時的留影。
一個「大」字,寫盡了董浩雲的事業追求。
日後董建華初掌香港時,也多次提到「大都會」,那時他推薦給人看的書,一本是布熱津斯基著的《大棋盤》,另一本黃仁宇著的《中國大歷史》。這個「大」字,伴隨了董家兩代人。
董浩雲1912年生於上海,祖上山西,後遷至福建,再至浙江定海,舊屬寧波府。他原名兆榮,後自己改為浩雲,意為「浩浩的雲濤」。
1947年8月,董浩雲在上海創辦復興航運公司,旗下有兩大航運公司——中國航運公司和復興航運公司。為免樹大招風,他請杜月笙出山做董事長。杜月笙極欣賞董浩雲,欣然應允。
從此,上海灘上的事情都好辦了。董浩雲就騰出精力,大力拓展國際航線。
1949年,12歲的董建華隨家人一起遷到了香港。此後四十年,再沒踏足祖國大陸一步。
經過幾十年努力,董浩雲開創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享有「現代鄭和」的美譽。他擁有各種船隻149艘,總噸位達1100萬噸,遠超世界「風流船王」希臘人奧納西斯。
上世紀八十年代,《紐約時報》評出世界七大船王,香港佔了兩個:一位是包玉剛,另一位就是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對於董浩雲,《紐約時報》給出了更準確的說法:「世界上最大的獨立船東。」
1969年,32歲的董建華和父親合影。
但是,董浩雲卻倒在世界船王加冕禮之前。
1982年,董浩雲請來摩納哥王子夫婦參加一艘船的下水禮,這相當於是船王的加冕禮。
坊間傳言,當時的港英政府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不讓董浩雲去機場迎接王子夫婦。董浩雲急怒交加,當晚心臟病發,送醫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1歲。
董浩雲去世後,香港《南華早報》發表社評,認為他是偉人和航運巨子,贊他和藹可親、慷慨大度、不矜不伐,有使人樂意親近的魅力。
02
1989年3月,董氏父子創開的海上大學「宇宙學府」號首航上海。幾乎所有的上海市黨政領導、商界要人都參加了歡迎儀式。時任書記和市長都到船上祝賀並參加歡迎晚會,雙方相談甚歡。這是董建華第一次接觸大陸高層人士。
七年之後,董建華瞄準特首之位。當年接待他的上海官員,也早已雙雙高升。
當時,董建華的最強競爭對手是另一位船王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董建華的財力遠遠比不過吳光正。
吳光正身家遠遠大過董建華。
只是,能否當上特首,比拼的可不是財力。
1995年底,中央曾諮詢李嘉誠、邵逸夫等人關於特首的意見。這是摸底,也是交心。很快,李嘉誠和霍英東都相繼出來表態。
特首是誰,呼之欲出。
那年12月11日,香港各界、各階層四百位推選委員會委員齊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投票選舉首任特首。全港屏息凝氣,所有人都在看電視。
12點15分,計票工作結束,董建華獲得了320票,吳光正36票。在這場兩位船王后人的對決中,董建華贏得風風光光。
03
1998年,馬雲、馬化騰的公司都還在竭力求生,未來的中國首富們,不知明夕何夕。美國的扎克伯格還是中學生,谷歌的拉裡和謝爾蓋還在到處籌錢。
今天,深圳的IT業規模遠超香港,但在當時,香港卻是貨真價實網際網路新經濟的神話之城,不缺錢不缺人不缺光環。當初若是能做成哪怕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在示範作用的帶動下,香港都不是今天這樣。
董建華提出了「矽港計劃」和「數碼港計劃」。
「矽港計劃」打算投資百億港元發展半導體產業,建立晶圓廠,再帶動其他相關產業。
當時,積極響應的是臺積電的張汝京。
然而,香港輿論炮轟張汝京是來香港炒地皮的。不管張汝京怎麼賭咒發誓,香港人還是遊行反對。
張汝京被趕出香港後,轉身來到了上海張江。上海市政府舉雙手歡迎,又是免稅,又是免租。這才有了中芯國際。如今,它已是中國規模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晶片製造商。
「矽港計劃」的擱淺,倒是給了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機會。港府過於迷信李超人的光環,相信小超人也有乃父的能力。於是在未經公開招標的情況下,把一片佔地24公頃的臨海地產批給了李澤楷的盈科拓展。
李澤楷通過「數碼港」項目大賺一筆。
奈何天意弄人。沒多久,網際網路泡沫在美國破裂。小超人擁有貝沙灣的土地住宅部分以及商場發展權,名為替政府發展,實則成立新公司。喜歡賺快錢的小超人一番騰挪,借殼上市,獲利後一次套現40多億港元。
不過,「數碼港」計劃還是給香港帶來了成績。創業板市場啟動了,新興高科技企業有了融資渠道。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經濟結束了連續5個季度的負增長。從此,香港走上復甦之路。
董建華又提出了「中藥港」計劃。他希望依靠香港嚴格規範的質檢體系和高素質生物科研人才,創造香港新機遇,但是終因推進乏力,無疾而終。
後來,河對岸的深圳出現了華大基因,又是一家全球一流的基因和生物科研企業。
從1999年到2005年,如果抓住這三次機會,香港就是亞洲網際網路中心、晶片製造中心和生物科研中心。相比今天的「李家城」,又有面子又有裡子。
可是,掌握香港資源的那些人已經習慣了暴利和快錢,高科技產業的回報周期太長,過程太煎熬,他們沒有這份耐心和毅力。
董建華執政八年,多番嘗試,將無數次機會擺在香港面前,但這個城市卻未能好好珍惜。
2005年3月10日,董建華宣布提前兩年離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