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八萬五計劃:香港曾有董建華

2021-02-20 鳳凰網股票



來源:康主編(kangzhubian),作者:康主編 鳳凰網財經特約主筆、資深媒體人

2018年10月1日,由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創建的「團結香港基金會」發布了一支3分30秒的短片。短片由四大天王之一、有香港「民間特首」之稱的劉德華配音,名字叫《讓下一代看見》。

「香港曾經走的很快,但近年外面世界也都越走越快,當全世界都向前走的時候,我們香港又在做什麼?」「買不了房子,租不起樓……」

短片內容直擊香港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樓價高企,普通百姓望洋興嘆,香港經濟被地產綁架,創新無力,出頭無地。

其實,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

單就土地存量來看,全港住宅用地僅佔7%,即便考慮到香港山多地少的因素,但現有的存量土地依然足夠支撐香港發展。只不過,畸形的土地供應和使用機制,加上利益集團的捆綁,讓香港特區政府難為無米之炊。

存量的土地上盤繞了太多的利益糾葛,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增量。人工填海造島,成為跨越階層利益衝突,打破僵局的最好辦法。

「如果香港能出現一大片全新的土地,我們會多很多空間,這些基層市民改善生活,就不用等那麼久。新的空間可以用來創業,讓更多的年輕人找到就業的機會,一切社會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劉德華在短片中用他富有磁性的嗓音為香港描繪了一個不再逼仄、不再擁擠、不再凝固的藍圖。據測算,如果東大嶼人工島開發完成,總計會釋放約1700公頃土地,可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可以解決香港1/8人口的居住問題。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計劃,亦無法實施。短片發布後,各種利益集團蜂擁反對,網絡上充斥著對於劉德華的謾罵。

「滾回內地吧!」有人破口大罵。

謾罵如此猛烈,以至於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不得不為劉德華打抱不平:「我認為這非常不公道!」

一晃一年快過去了,填海計劃夭折,香港亦陷入了更大的風暴。撫今追昔,那個曾經「地方細細,志氣遠大」的香港,怎麼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捲地狂風,起於青萍之末,也許我們該將目光回溯,回望97年的香港,和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中道而卒的「八萬五計劃」。

01

擁擠的香港

半個月之前,在團結香港基金年中午餐會上,已是耄耋之年的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面對香港當前的亂局,站出來呼籲:「停止撕裂,停止抗爭,珍惜香港」,言語間沒有了當年香港初回祖國懷抱時他在就職演說上的雄心萬丈,更多的是面對亂局的痛心疾首。

22年前的1997年7月1日,董建華把剛剛回歸祖國懷抱的香港讚美為「先賢夢寐以求的理想高地」。

他在就職儀式上慷慨激昂,「香港新時代的巨輪,此刻在祖國尊重香港人、相信香港人、愛護香港人的旭日輝映下,滿懷信心,升錨啟航,向著振興中華,祖國統一的宏偉目標乘風奮進。」

1997年7月1日,董建華(左)宣誓就職,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監誓。

但實際上,香港首任特首這個職位帶來的不只是無上的榮光。在榮光的另一面,是責任。

如何平抑房價,或者說如何讓更多的香港人住得起房,是董建華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最緊迫的那一個。

香港的住房問題由來已久。

早在1882年,一個名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的英國特派皇家工程師就曾經在《關於香港衛生狀況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當時香港很多華人的居住環境:「一排八間小房子中住著428人,除去廚房,每人只有230立方英尺的空間。這些房子骯髒不堪。幾乎不可想像,這麼多人被塞進如此狹小的空間裡。」

查維克當時曾經向港英政府發出警告,如果不能解決居住環境的衛生問題,那麼這些居所將成為疾病和死亡的源頭。

12年後,查維克的警告一語成讖。1894年香港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鼠疫大流行,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在此後的幾十年的時間裡,港英政府也曾推出徙置法案、「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等多個住房計劃,試圖解決香港的住房緊缺問題。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曾經緩解了部分香港人的居住問題,但是香港人的居住環境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很多香港人依然像沙丁魚一樣生活在逼仄的空間中。

 20世紀70年代香港山腳下的房屋

1971年,香港一家報紙曾經這樣報導香港人的居住環境:在九龍一間15英尺乘35英尺的樓宇內住上50人,平均每人佔地10.5平方英尺,連一口棺材的大小也不如。

當時的香港政府將這種「連一口棺材的大小也不如」的房間叫做「床位寓所」。不過,香港人給這種「棺材房」取了一個更為貼切的名字——「籠屋」

 

很少有人知道香港殿堂級搖滾歌手黃家駒在意外去世前,曾經參演了人生中最後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因為有多段粗言對白,因而被列為三級片,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觀看。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籠民》,講的就是居住在籠屋裡的人的故事。

 

而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表態,或許是籠屋這種居住環境最好的定義——「籠屋是對人類尊嚴的一種侮辱」。

香港的居住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原因就在於高企的房價。

在董建華履新之前,正是香港房價瘋狂飆升的時期。1987-1997年香港房價快速上漲,10年上漲了10倍,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香港房價更是在1997年達到一個歷史高峰,單價達14萬港元/平方米。

 

持續狂漲的香港房價,也讓以地產為主業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香港四大家族」積累了驚人的財富。1997年,四大家族的財富總和超過44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7個廣東省的財政收入。

只不過,對於同樣出身富豪家族的董建華來說,當時,家族的財富並不是自己關注的目標。在一年前參選特首的時候,董建華就已經宣布脫離龐大的家族生意了。面對記者的提問,董建華當時給出的回答非常簡單:

「我有更重要的任務。」

1997年,7月1日,董建華向香港的高房價宣戰了。

02

「八萬五計劃」,生不逢時的德政

「各位,安居樂業是全港市民的共同願望,對於維繫香港市民的歸屬感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與保持香港的經濟活力亦息息相關。房屋問題的癥結,是供不應求,引致樓價飆升,令投機炒賣者有機可乘。

事實上,香港有足夠的土地應付房屋需求。只要我們拿出堅定的決心,必定可以徹底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我們將擬訂十年房屋發展計劃,包括加速移山填海,開發土地;大規模發展集體運輸系統與基建設施;全面檢討與房屋發展有關部門的組織架構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

近期熾熱的樓宇炒賣活動,已經對香港經濟和民生造成嚴重的負 面影響。我們會針對炒賣活動,準備多項相應措施,密切注視物業市 場的情況,在必要時會採取果斷行動。」

面對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董建華在1997年7月1日當天的中國香港特區成立慶典上就發出了「宣戰書」。董建華這段講話便涵蓋了「八萬五」計劃的核心內容

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

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假如「八萬五」計劃能夠最終得以實施,那麼今天的香港樓市必將是另外一番景象。只不過,八萬五計劃在實施之初便遭遇到了罕見的黑天鵝——亞洲金融風暴來了。

在八萬五計劃剛剛實施兩周後,由泰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便席捲香港。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

金融危機很快便蔓延到房地產市場,香港樓市陷入到急速下跌的通道中。

香港樓市自1997年10月起開始出現「跳水式」的量價齊跌,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房價急劇下跌50%-60%,成交量也大幅萎縮55%,房屋空置率巨幅上升。

實際上,如果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在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香港樓市出現暴跌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八萬五」計劃最終難以成功的命運了。因為,對於當時的香港來說,房價暴跌根本就是一個各界都無法接受的事實。

房地產,對於香港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對於居民來說,經過十年的房價暴漲牛市之後,居民財富已經和樓市深深地捆綁在一起了。香港的樓市裡擠滿了剛需族和數量龐大的投機客,房價出現暴跌就意味著他們的財富會出現快速且巨量的萎縮。

 

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從1997-2002年的五年時間裡,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更是部分家庭所持房屋變成「負資產」。2001年,據中原地產數據,香港60萬個負資產帳面損失達6000億港元。[1] 

 

歌星王菲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王菲在1997年以七成按揭,分20年供款的方式以4800萬港元購入了沙田寶松苑豪宅,每月供款額達29萬港元,但是兩年後,王菲的這所豪宅只能以半價出售。[2] 

對於居民的傷害尚且如此之重,房價下跌對於將大部分家底都押注在香港樓市的「四大家族」會形成怎樣的財富損失自不必多言。

因此,當香港居民罵著高房價的娘,卻又不得不將自己的錢交到房地產商手裡的時候,實際上雙方的角色已經從交易對手變成利益直接相關的一致行動人了——交易之前,居民和富豪家族是水火不容的對手;交易之後,雙方瞬間成了一條船上的水手,當船出現漏水的時候,他們會一起用力地叫罵,會一起尋找發洩的出口,「八萬五」計劃自然首當其衝。

無法接受樓價暴跌衝擊的又豈止居民和富豪?對於當時的香港特區政府來說,同樣無法承受房地產崩盤所帶來的後果。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房地產對於整個香港財政經濟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香港的財政收入中,地價收入佔比長期在20%的水平,最高峰時一度達到36%;

香港金融機構針對房地產產業鏈的信貸規模佔比常年維持在30%以上,1998年以後這一比例更是超過50%;

房地產容納了大量的香港就業,在樓價暴跌的6年裡,香港的失業率由1997年的2.2%上升至2002的7.3%和2003年7.9%就是例證。

可以說,在暴跌之前的十年地產牛市裡,房地產已經滲透到了香港經濟的每一寸肌膚中,裹挾了整個香港經濟

面對劇烈下跌的房價和蕭條的經濟,人們開始將矛頭對準了「八萬五」計劃,紛紛要求政府暫停實施八萬五計劃,並要求政府救市。

所以,當人們將樓價下跌和經濟蕭條的矛頭對準「八萬五」計劃時,面對壓力,董建華也只能放慢了八萬五計劃實施的腳步——從1998年6月起特區政府就不再出售地皮。2000年6月,董建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首次承認,「八萬五」建屋目標早已不再實施,因此已經「不存在」。

只不過,「八萬五」暫停實施並沒有拯救香港的樓市。香港樓市在2000年後又整整下跌了3年。

2002年11月,著名的「孫九招」公布,特區政府開始護盤樓市:取消土地拍賣一年;停止公屋新建計劃;停止私人建屋與混合所有制建屋計劃;取消限購政策;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別按揭貸款等等。

不過,香港樓市在當年仍然沒有什麼起色,直到一年後,才迎來最後一跌。

2003年8月,香港房價終於觸底,期間累計下跌超過70%。從2003年開始,香港樓市開啟了連續上漲15年的大牛市。

03

假如「八萬五計劃」沒有夭折

從2003年穀底反彈的香港樓市,在隨後的15年中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時至今日,高房價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個痼疾。

2017年,TVB上映了一檔名叫《有樓萬事足》的紀錄片。在這檔紀錄片中,導演用鏡頭記錄了香港各階層對於買房的渴望。

節目中的幾位主人公為了買房施展渾身解數,有一位「50元哥」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給自己設定了人生目標:每天最多花50港幣,10年實現在香港買房的夢想,為此,他每天步行上下班,幾乎和朋友聚會絕緣,直到現在用的還是2G手機,找女朋友的唯一標準就是喜歡爬山,因為爬山不花錢;

還有一位女孩為了攢錢買房,採用了一種每月存款率105%的策略——工資全部存款,在家吃父母,在外靠男友,然後再用工資投資股市,博取5%的收益……

當然,僅僅憑藉這些,並不足以讓這部連普通話版本都沒有的TVB節目成為內地微博的熱搜。真正讓這個節目火遍內地的,是一位身材火辣的模特在節目上所說的一句話:

 

「有樓才會有高潮」,成為當今香港人對於房子近乎狂熱渴望的一個註腳。

美國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球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顯示,房價收入比高達20.9,蟬聯全球第一貴。換句話說,差不多香港普通家庭在0存款的情況下,不吃不喝不納稅,需要將近21年的時間,才能在香港買得起一棟房。[3]

 

當年的籠屋還未完全消失,但是一個新的名詞卻又成為居所的代稱。這個名詞叫做「劏房」,當然,對於內地人來說,這個名詞還有一個更容易聽懂的名字——「隔斷」。

 

劏,在粵語中意為「剖開」。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指住宅單位被分成兩個或以上較小單位用於出租。這些劏房空間的逼仄程度也僅僅是好於籠屋罷了。

如今,仍然有近20萬香港市民租住劏房。香港統計處2016年《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0號報告書》統計顯示,劏房居住人口達19.99萬,佔總人口比重約3%,人均居住面積僅5.8平米。

高房價更是成為抹殺香港經濟創新發展的兇手之一。有人說,高房價使得香港創新的土壤已經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混凝土,再也開不出創新的花來。

前任香港特首梁建英就曾經在施政報告中直言:香港樓價高、租金貴,形成巨大的生活壓力,是嚴峻的民生問題。住的問題亦影響了家庭結構,扭曲了價值觀:不少人的目標就是儘量賺錢買樓供樓,青年人選科和擇業都要向錢看。

高房價阻礙了創新,創新不力又拖累了香港的經濟增長。

2019年第一季度,香港的GDP增長率僅為0.5%,遠遠落後於和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深圳當季度增長率為7.6%)。更為糟糕的是,由於當前的亂局,香港已經下調2019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測至0%—1%。

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1773億美元GDP佔內地的18.6%,而2018年香港3630億美元GDP,僅佔內地的2.66%。

而這一切,實際上早在1999年的時候,董建華就已經做出了預判。

董建華在1998年的施政報告講到:「過去多年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將來仍然會為香港的繁榮作出重要貢獻。但是,由於香港的經濟基礎過於狹窄,一旦金融和房地產業受到衝擊,香港經濟便陷入困境。」

董建華這段話就像一個劇本,預演了香港20年之後的今天。

不知道當面對如今的困境時,香港還會不會想起當年的「八萬五」計劃。

在金融危機肆虐之時,董建華在給親人的家書中說道:「雨過天晴後,我們便會更加堅強、更具實力。香港現時需要的,正是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其實,我們一直具備這種精神,只要大家將它發揮出來,逆境過後,便會是順境。」[4]

 

假如,面對金融危機時,香港能夠像董建華在家書中所寫的那樣再挺一挺,而不是將矛頭對準「八萬五」計劃。那麼,香港的今天是否會完全不同?會不會「逆境過後,便會是順境」?

當然,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所有的「假如」,都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只不過,面對如今混亂的香港街頭,面對日益撕裂的香港社會,面對香港機場那些落在記者身上的拳腳,我們卻又難以從這一個個一廂情願所引發的嘆息中掙脫出來。

說到底,還是對於歷史上香港錯失的那個機會而不甘。

04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香港錯失的機會又何止「八萬五」一個。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董建華在當年的施政報告中率先提出:「香港要成為在發展及應用資訊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電子商業和軟體發展上處於領導地位」。

這便是香港「數碼港」計劃的雛形。董建華當時提出的這個計劃不可謂不超前,當時內地網民才剛剛80萬,搜狐、網易、新浪才剛剛登上歷史舞臺,阿里巴巴還沒有成立,騰訊還叫OICQ……

可以說,假如數碼港計劃能夠成功,那麼香港的科技創新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無力。只不過,和「八萬五」計劃一樣,「數碼港」計劃在剛剛起步階段也遇到了「黑天鵝」事件——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所謂的「數碼港」計劃最終成為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旗下的一個地產項目。

再後來,香港又提出了「矽港」計劃,希望在集成電路領域有所建樹,並且董建華曾數度到美國矽谷訪問取經。只不過,當漢鼎亞太集團主席徐大麟和剛剛從臺積電出走的張汝京提出在香港以優惠價格獲得200-250公頃土地以興建晶圓工廠時,香港媒體卻不斷以此舉涉嫌「炒地皮」為由來質疑。即便後來計劃變為租用20-30公頃土地,香港仍然沒有放行。

最終,徐大麟和張汝京北上上海,在上海市政府願意作出土地和稅務重大優惠的誠意邀請下,最終二人決定在上海設廠,也就是後來的中芯國際,現在是中國最大、世界第四的晶片製造商。

回首董建華在特首職位上的七年,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當時董建華提出的很多設想和計劃在日後看來都是非常有遠見的,如果這些計劃能夠得以施行,或者哪怕只有其中的一項能夠順利施行,香港的今天也會變得十分不同。

只不過,這些計劃或者因為天時不合,或者因為黑天鵝橫空出現,又或者因為香港人的拒絕,最終都成為董建華案頭上的一疊永遠難以落實的文件,想來不禁讓人唏噓。

在從特首位置上請辭前一個月,董建華說,自己做了一份很孤單的工作,會很寂寞。

有志卻不得施,大概是人心中最痛苦的感受。尤其是對於董建華這樣胸懷大志的人來說,痛苦尤甚。

和大多人對於富豪家族子弟的印象不同,作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雲的長子,董建華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紈絝和不羈,他身上更多的是富豪子弟少有的家國情懷。

這份家國情懷來源於董建華從父親身上所繼承來的使命感與擔當,也來自於董建華獨特而又坎坷的成長曆程。

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年少時目睹祖國被列強欺凌之慘狀,立志要振興中華,他也將這份雄心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建華」,即取自「建設強大中華」之意。在董建華2歲生日那天,董浩雲在兒子的照片上題字:

「笑迎著大時代來臨。」

董浩雲1947 年在上海創辦復興航運公司(後改名為「東方海外」),隨後轉戰香港及全球,最終成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不過,雖然貴為船王之子,董建華卻從小就和養尊處優無緣。

董建華少年在港讀書之時,父親從來不許他乘私家車上學,所念的學校也只是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學校,每天的午飯桌上只有四菜一湯,這樣也養成了董建華吃飯特別快的習慣。

而當董建華十幾歲赴英國利物浦大學留學時,父親每月的匯款也只是將將滿足生活所需而已;等到董建華大學畢業,董浩雲直接讓他去通用汽車做了一名基層員工。

「我並不懷疑你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但我擔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夠。」 

1982 年,董建華迎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經歷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場考驗。

1982 年4月15日,董浩雲因病逝世,享年七十歲。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寄託給大海的船王,最後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龐大的航運帝國。當時,董浩雲旗下的航運公司所有船隻的總噸位達1100萬噸,是蜚聲全球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的兩倍,麾下的「海上巨人」巨型油輪更是一直霸佔「世界最大油輪」寶座一直到2009年。

只不過,在1982年,這個航運帝國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當時的世界航運業並不景氣,由於運力過剩加上兩次石油危機導致的航運需求銳減,導致整個航運業出現了大蕭條。不過,董浩雲生前卻篤定地認為,航運業的低潮期正是擴張的難得機會,蕭條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挺一挺就過去了,可擴張的黃金機會卻一去不復返了。所以,當另一位船王包玉剛變賣船隻轉型做地產時,董浩雲卻一直堅持逆勢而動,不惜承擔大量的負債去擴充船隊規模。

只不過,航運業的蕭條期顯然比董浩雲的預測要長得多。當1982年董浩雲去世之時,他旗下的東方海運已經岌岌可危了。過多的負債幾乎要壓垮這家船王的公司了,東方海運最多時負債規模相當於奧地利整個國家的國債規模,

東方海運這艘即將沉沒的巨輪,給了繼任的「新船長」董建華常人難以想像的挑戰。

「追債」成為董建華每天必須面對的任務。全世界的銀行和債權人輪番轟炸讓董建華全天幾乎沒有停下來休息的時間,每天工作20多個小時成為了常態,而母親又在當時查出了肺癌……

1986年的夏天的一天,成為董建華人生中最特別的一天。

當日香港大風,掛三號風球,49歲的董建華回到香港機場時已經滿心絕望。當時董氏東方海外公司瀕臨破產邊緣,兩個弟弟在美國上學,他已經寄不出學費,而當天他赴臺灣借款又遭拒絕。在趕去參加最後一次債權人會議之前,他一度決定自戕,在機場打電話給朋友說,「如果我死了,請你照顧我的家人。」

不過,也正是這一天,形勢出現了扭轉,東方海外這艘巨輪停止了傾覆,因為有人向董建華伸出來援手。

先是最大的債權銀行滙豐銀行突然決定貸款延期,而且還主動撥付1億美元助東方海外度過危機,緊接著,香港商業巨擘霍英東又宣布注資1.2億美元,向董建華和東方海外施以援手。

危機終於過去,董建華力挽狂瀾,帶著東方海外重回正軌,沒有辜負父親對於他的期望,「笑著迎來了香港的新時代」。

只不過,堅忍的性格可以讓董建華度過商場上的難關,但是當面對金融危機、禽流感、SARS疫情這樣的天災之時,個人的意志又顯得如此無力。

基因和經歷共同塑造的家國情懷和眼界,讓董建華少了些富豪家族在商言商的狹隘,多了些救濟民生的天然責任感,也多了一些超越時代限制的遠見,但受制於天時,受制於時代,董建華依然沒能依靠一己之力實現自己當初為香港描繪的美好藍圖。

時也,運也。

亞洲電視前助理採訪主任鄭鋼英曾經這樣評價董建華和他的施政計劃,「香港人對利益看得重,尤其是短期利益。從長遠說,董先生也許都是對的。」

而南方都市報在2005年董建華請辭特首一職之後所寫的一段評論,或許更能客觀地對董建華和他的施政計劃做一個評價。

「雄關漫道真如鐵,從一開始,歷史便沒有給董建華和他的班子適應的時間,即使在金融危機過後也沒有喘息的機會,危機接踵而至,地下暗流湧動,特區政府始終顛簸於風口浪尖,而處在風暴眼的董建華更是不得不咬緊牙關,鼓起十分的勇氣,接受命運與歷史的挑戰。是非功罪,誰人評說?頂住,沒被打垮,已是英雄本色。」

2014年3月29日,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上,董建華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董建華在獲獎後,面對臺下的北大學子說:

「今天看到振興中華的中國夢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相信海內外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高興和驕傲。當然,這個大事業還沒有成功,還需要我們團結一心,堅持不懈地奮鬥。振興中華的中國夢,一定可以在你們這一代年輕學子身上實現。」

言語間滿懷希望。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為董建華頒發「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實際上,一直到今天,董建華對於香港仍然是抱有十足的信心。

「只要我們保持信心、包容、堅毅,靠著港人的智慧和勇氣,在國家的堅強後盾支持之下,相信香港定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戰勝風暴,迎接希望。」

所以,我們也相信,香港並不會因為今天所面對的問題就喪失了未來。香港依然還是祖國的一扇明亮的窗戶,祖國會通過這扇窗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會透過這扇窗子看到更為真實的中國。香港獨特的地理稟賦,兼容東西方的文化,還有不計其數的壯志青年,都給了它渡過難關的支撐,最重要的,香港背後的強大祖國,仍然會給予它乘風破浪的底氣。

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短片結尾,臺詞是這樣寫的:

「我們見過充滿朝氣的香港,我們也見過停滯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見到一個什麼樣的香港?」

「讓下一代,看見。」

 

參考資料:

[1]香港地產與經濟的「榮辱與共」,華爾街見聞,2019

[2]董建華七年:1997─2005,南方周末,2005

[3]深度 | 香港地產與經濟的「榮辱與共」,華爾街見聞,2019

[4]獅子山下•執政八年:當新船長遇上風暴 ,南方都市報,2005

*本文為鳳凰網財經特約獨家原創稿件,轉載需獲授權,侵權必究。

梧桐匯-薈好物-惠品質-會生活

鳳凰網梧桐匯為鳳凰網旗下電商平臺,秉承鳳凰網就做不同的品牌精神,甄選全球優質好物,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購物體驗和服務。

相關焦點

  • 不問蒼生問豪紳 香港再無董建華
    香港鬧騰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昔日的東方之珠,為何淪落到今天這般模樣?思前想後,只能感慨萬千——香港再無董建華!22年前,昔日的船王之子董建華成為香港第一任特首,那時的他,是何等的春風得意!也許,人們會想當然的認為,船王之子,不應該是朱門酒肉的主嗎?
  • 港燦再無異見,香港再無董建華
    一、「八萬五公屋」折戟沉沙 在97年的施政報告中,董生提出來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用十年時間實現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到3年。
  • 香港人,你們欠董建華一聲「對不起」
    回歸後,賣地不再受限制,梁振英再提建屋計劃,董建華予以採納。上任三個月後,他提出了「八萬五」計劃:每年興建8.5萬套住宅,10年內讓香港7成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如果這一計劃得以順利推行,香港的樓市問題將迎刃而解,新加坡就是明鑑。
  • 在改變香港命運的51分鐘裡,有人看到了「八萬五計劃」的影子
    1香港特首第一次以視頻方式發布《施政報告》。10月16日,林鄭月娥花了51分鐘宣讀她的《施政報告》,是近年來最短的一次《施政報告》發布會。更可能是改變許多香港人命運的51分鐘。今年的《施政報告》,對於解決香港房價痛點,意義重大。有網友甚至評論,香港的「八萬五」計劃又回來了。
  • 香港再無董建華!
    香港鬧騰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昔日的東方之珠,為何淪落到今天這般模樣?思前想後,只能感慨萬千——香港再無董建華!
  • 香港,千萬不要錯怪人!!港毒看完沉默不語.....
    1997年7月,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走馬上任,三個月後提出了上任以來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隆重推出「八萬五」建屋目標計劃: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資源,每年建設85000套公屋,低價提供香港中低收入人群,爭取5年解決70%市民的住房問題。
  • 香港房價走到今天這一步,李嘉誠要背多大的鍋?
    從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到梁振英提出加速修建公屋,再到林鄭月娥「明日大嶼」計劃,都因種種原因擱淺,錯失諸多歷史契機,終致民生鬱結。  1995年底,董建華上任後提出「八萬五計劃」 :每年興建8.5萬套住宅,10年內讓香港7成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 從《香港愛情故事》看香港房價之殤
    子朗兩位妹妹陳子欣和陳子婷性格極端,攝影師子欣沉淪於藝術家紀家希的失樂園;品學兼優的大學女神子婷,愛之初體驗以現實先行,兩姊妹各有戀事。  主題曲愛情事幾乎句句都符合主題,小清新,哭牆跟你分離那句谷婭微太有穿透力了,真讓人想哭,逆流直上正能量巨好聽。還有一首似乎沒出場,用的少。總體主題曲可以9分。
  • 香港能否再創「黃金時代」?董建華回應
    董建華說,只要香港750萬人一條心,放下分歧,修補撕裂,調整心態,堅決支持落實「一國兩制」,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創新思維推動經濟和社會革新,他深信香港一定能夠克服逆境,在大變局中再創嶄新的「黃金時代」。董建華表示,香港正迎來百年一遇的新契機。國家正邁向全新發展階段,為新的百年目標奮鬥,香港要當仁不讓,把握機遇,做出應有的貢獻。
  • 董建華:臺當局和美國是香港「暴亂」幕後黑手
    與此同時,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公開點名臺灣和美國是「暴亂」的幕後黑手。如果再持續惡化下去, 必將對香港社會的穩定及民生,造成長遠影響。  董建華指出,香港的事態演變、爭議提升之快速、規模之龐大,組織看似鬆散卻非常精密,令人有理由相信,其中必有幕後推手或是外部勢力介入,種種跡象都指向臺灣和美國。
  • 劉德華遭圍攻,背後是香港地產模式大轉向,內地這次還跟不跟?
    而在建設期間,最多可以給香港提供34萬個工作崗位。與劉德華的遭遇一樣,施政報告一公布,便遭到民議員和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劉德華和林鄭月娥也被推上了輿論的刀尖上。只是,反對聲有多犀利,林鄭月娥早就領教過了。內地正在拋棄香港模式,沒想到香港拋起來更快,更堅決。
  • 騏 越 | 香港往事:從「總督」到「行政長官」
    很多必須要做,早就該做,做了以後對香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都因多方掣肘,無疾而終。比如,首任特首董建華,曾經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八萬五公屋」計劃,即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房屋署每年要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在10年內使全港70%的家庭可以擁有自己的住房,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 香港,填海計劃.
    填海本是香港所長,重為馮婦何樂不為其實香港在歷史上也曾是填海造地的大戶。現在香港約6%的土地就是由人工填海而來的,總面積有約7000公頃,佔了香港已開發土地的四分之一。在這些土地上容納了27%的香港居民,以及多達70%的香港商業活動。
  • 董建華:對存心擾亂、撕裂香港的害群之馬絕不妥協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7月31日在香港指出,持續的亂局和暴力衝突,已經嚴重損害香港的法治,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
  • 1996年12月11日 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1996年12月11日 董建華當選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  1996年12月11日,香港港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選舉董建華為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這天的會議由籌委會副主任委員王漢斌主持。
  • 香港的葬禮:逝去者,接班者,收稅者
    包玉剛當初的精明也體現在這裡,除了九龍倉,吳光正還陸續控制了香港的有限寬帶、天星小輪、九龍倉電訊、海港企業等一系列公司。1997年,董建華提出了「八萬五」計劃(每年要興建8.5萬套住宅,10年內香港有7成家庭都會有自己的房子),觸動了已經根植香港半世紀的「收稅模式」的利益。加之「八萬五」撞在了金融危機的前夜,就連香港居民也對董建華嗤之以鼻,把他當作房價暴跌的幕後元兇。
  • 何鴻燊在香港大殮出殯,董建華、何厚鏵、林鄭月娥等扶靈
    據央視新聞報導,7月8日——7月10日, 港澳地區知名愛國工商界人士何鴻燊博士的喪儀在香港殯儀館舉行。10日下午一點半,在連續進行了兩日悼念活動後,喪禮進行大殮儀式。出席出殯儀式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何厚鏵、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副主任譚鐵牛,以及香港及澳門特區政府部分官員等。並由董建華、何厚鏵、林鄭月娥、譚鐵牛、李偉農、李國寶、胡應湘及李業廣等扶靈。據了解,靈柩將於明年擇吉日下葬昭遠墳場。
  • 香港四大船王(1):董建華之父董浩雲(再續)
    上篇:漲姿勢:香港四大船王(1):董建華之父董浩雲中篇:香港四大船王(1):董建華之父董浩雲(續)以下文字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 董建華家族賣盤東方海外
    大智論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文/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香港船王董浩雲、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父子執掌逾半世紀的東方海外
  • 香港是李嘉誠的 黃大仙才是香港民眾的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一爆發,香港的地產和金融同時崩潰,有產階級打出橫幅,怒吼著要首任特首董建華滾蛋。為了救市,港府本雄心勃勃提出的「八萬五建屋計劃」不得不宣告終止。 被逼到牆角的董建華將施政重點轉向高科技產業,提出了「矽港計劃」和「數碼港計劃」。「矽港計劃」打算耗資100億港元重振半導體產業,打造東方矽谷,而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