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2600多人口的傳統村落青山村,古樸、安靜,千百年沒變過。雖衣食無憂,但祖祖輩輩守望的這片青山不會自己變成「金山」,反而一度因為僅靠毛竹、水稻種植等低端產業而陷入發展困境,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子空心化嚴重。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帶來的水源汙染,也深深困擾著青山村。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感召下,一群年輕人來到青山村,使這座古樸的村落重新煥發生機。2015年,公益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將青山村龍塢水庫定為我國第一個小水源地保護項目。張雷便是其中的一名志願者。
一邊是青山,一邊是青春。在情懷與責任的驅動下,張雷留了下來,和他來自塞爾維亞的妻子約瓦娜一起,成了青山村的「新村民」。
事實證明,「金山銀山」不是靠單純的「守」就能守出來的,而是基於轉化的意識和通道,基於「綠水青山」的不竭創造。張雷和他的小夥伴們不負使命,通過對一棟棟老式土房的藝術解構與重塑,通過對傳統手工藝的再設計,賦予青山村世代農民司空見慣的竹子新的價值,也重塑著傳統村落與傳統農業的現代價值,重塑著傳統農民對於這片綠水青山的時代期許。
青山的根脈不是羈絆,綠水的鄉愁不是舊夢。當根脈架起歷史與未來的橋梁,當鄉愁編織成村落聯通世界的情愫,這片綠水青山才能留得住鄉愁、載得動未來,才能化傳統為神奇,讓古老的鄉村注入現代的活力與藝術的張力,才能實現傳統與未來的轉化,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
不負韶華,不負青山。張雷和小夥伴們留下來,與其說是青山村古樸的生態吸引了這些年輕人,不如說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甘願駐足。青春是用來奮鬥的,讓綠水青山造福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迷戀這片綠水青山,這是藝術青年張雷的青春使命。三年來,經過環保志願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曾經遭受嚴重汙染的龍塢水庫水質從三類變為一類,「空心村」變成了國內外青年匯聚交流的「藝術村」、相關政府部門定位和定義的「未來村莊」。
今天的青山村,不僅僅是未來鄉村藝術化的範本,同樣是青春韶華與古老傳統激蕩交融的範本,是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範本。範本裡,寫著傳統,更寫著青春。(特邀評論員劉雪松 王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