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由樊文彬擔任總製片人,張玉中執導,楊均柏、史鑫、楊駿、李君峰等主演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式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同步播出。
該劇秉持「正能量、家國情」的創作指導思想,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用影像生動呈現了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和加強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真實歷史。
憑藉經得起推敲的戰役細節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太行之脊》一經播出,立刻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稱其為「當代抗戰劇的重要收穫」。
看著這樣的成功,樊文彬感慨萬千。這部由其嘔心瀝血製作,從籌備到播出長達六年的劇集,終於獲得了相應的回報,無愧於整個團隊的傾力付出。
近日,我們對樊文彬進行了專訪,對方分享了《太行之脊》的臺前幕後故事以及多年製作拍攝軍旅歷史劇的經驗。
六年磨一劍,還原真實歷史
說到創作《太行之脊》的初衷,不得不提樊文彬與劉伯承元帥的緣分。從小在軍營裡長大的他,2010年受到一位老首長的邀約,參與製作了紀念劉伯承誕辰120周年的電視劇《劉伯承元帥》。
這部作品是樊文彬第一次做製片人,也是其第一次製作歷史軍旅劇。此後,樊文彬又陸續參與創作了《聶榮臻元帥》、《彝海結盟》、《彭德懷元帥》等一系列有口皆碑的相關題材劇集。
通過多部作品的積累,樊文彬對此類劇集的創作愈發得心應手,而且對偉人和特殊時期的歷史事件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2014年的秋天,偶然一個機會,他和劉伯承的女兒劉彌群聊起了元帥帶領的129師在太行山的事跡,聊著聊著,樊文彬更深刻地感受到當年抗戰的不易與戰士們的頑強精神。
他被那些人和事徹底打動了,隨即萌生出一個念頭:我為什麼不能把這段歷史單獨拍成一部電視劇呢?
就這樣,樊文彬產生了拍攝《太行之脊》的想法,並立刻展開行動。彼時的他可能早已想到,若想讓這部劇擁有高質量和高水準,至少需要幾年的光景。
他說到:「《太行之脊》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大戲,不是那種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要出精品就必須要經過精心的打磨,而這種打磨需要時間做保障。」
在這個過程裡,首先打磨的自然是劇本。作為一部深度呈現我軍歷史風貌的作品,樊文彬非常明確,《太行之脊》的劇本撰寫務必嚴苛縝密,精益求精,對於重大事件的刻畫,一定要經得起考據和推敲。
因此,本著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原則,樊文彬在劉彌群少將的組織幫助下,邀請到軍事科學院劉伯承課題組的組長張明金、八路軍軍史專家嶽思平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的李洋大校做顧問,以及曾經創作過《劉伯承元帥》的軍旅作家傅建文擔任總編劇。
通過一年多的研討與糾正,在和專家團的不斷溝通中,編劇逐漸構建出一個以嚴謹歷史內容為基礎的劇本框架。隨後又經過了兩年的細化撰寫,終於在2017年有了較為完善的劇本初稿。毫無疑問,這種精細的籌備過程為《太行之脊》的後續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藝術化改編,釋放戲劇魅力
那麼《太行之脊》是如何細化劇本的呢?
一直以來,在歷史層面之外,此類題材的影視化改編還會面臨兩大難點:一是怎樣提升整部劇的藝術性和戲劇魅力,增強劇集的可看性與精彩度。二是如何與年輕人搭建聯結,讓這部分群體關注並喜愛歷史軍旅劇。
針對這些普遍性的問題,樊文彬提供了自己的方法論。
他表示,最基本的無疑是創作者一定要用敬畏的態度去真實還原歷史。然後在這個前提下,突出人物的時代特點和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以人類共通的思想狀態多維度地呈現事件。任何時代的情感是共同的,而這恰好是聯結年輕人的節點。還有就是讓結構主次分明,平衡劇中戰爭戲、權謀戲和感情戲的比重,使得作品氛圍「剛柔並濟」。
「藝術家們常說戰爭與愛情是文藝創作永恆的主題。我也想通過《太行之脊》將戰火中的愛情展現給年輕觀眾。那個年代有青春浪漫,更有流血犧牲。那時候的愛情同樣那麼美,那麼令人嚮往。看到當年的故事,相信可以讓現代人更加珍惜今天,懂得幸福來之不易。」
而具體關於人物和結構的設計,樊文彬及團隊則採用了化繁為簡的方式。除了對偉人的切實刻畫,編劇還選擇了四個具有代表性的身份做重點描寫,匹之四個方向的線索,極大地拓展了歷史的視角,豐富了劇集的戲劇矛盾。
首先是與敵人鬥智鬥勇的地下工作者,以其為主的偵查線著重體現了諜戰元素;其次是浴血奮戰的八路軍戰士,這部分是對我軍形象最正面和最直接的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劇中不僅有他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一面,也有在生活中鐵漢柔情的一面。
第三和第四則分別是動蕩年代的人民群眾和地方政府的工作者,在動蕩年代,儘管這些人對戰爭有主觀上的恐懼,但是骨子裡更多的還是樸素的愛國情懷。
根據這四類人的原型特點和當時行為,《太行之脊》以藝術創作手法,塑造出武大存(裴興雷 飾)、歐陽春(李君峰 飾)、裴勇(楊軼然 飾)、楊子(譚歆柔 飾)、杏兒(林婉盈 飾)等角色,同時為他們安排了不同的感情線。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以個體為典型,刻畫出那個年代的芸芸眾生。另一方面也讓劇集成功「虛實結合」。增添了作品的戲劇魅力與浪漫色彩。
另外,《太行之脊》對反派的描寫也頗為讓人稱道,日軍的形象不再像以往一樣臉譜化,而且他們的裝備如歷史上一樣精良。這種對敵人水準的客觀描寫,更有利於烘託我軍戰士的精神與智慧。畢竟,在硬體不如敵人的情況下,八路軍依然取得了勝利。
攻克環境難題,確保精良化製作
不言而喻,無論是還原歷史還是融和藝術化元素,如樊文彬所言,《太行之脊》的劇本確實做到了精心打磨。而接下來就是配置劇組人員、勘景以及投入到實際拍攝中。
2018年11月,《太行之脊》在山東臨沂順利開機。然而開機沒多久,樊文彬便遇到了難題。
彼時,當地已經入冬,天氣非常不穩定,劇組所在的山區經常下雪。這不僅給劇組帶來了技術上的阻礙,還嚴重影響到工作人員的身體狀況。
「(當時的天氣)對整個劇組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比如鏡頭前很容易有白色的哈氣,再比如演員入鏡不能戴手套禦寒。」
樊文彬說到,當《太行之脊》拍到1/3的階段,全組的演員有20%已經病倒,感冒的人比比皆是,甚至部分演員需要拍攝的時候努力克制咳嗽。面對這樣的情況,後勤組只能不停跑到當地縣城去買藥,一買就是一箱。
由於劇集的獻禮劇屬性,樊文彬深知,作品必須在某個節點之前拍攝完成。可是天氣惡劣實在令他措手不及。好在於整個劇組都很團結,在大家的共同搶工下,加之天氣逐步回暖,《太行之脊》的最終工時僅比原計劃多出20天。
當然,搶工並不意味著降低製作標準。為了確保劇集的品質精良並能突顯出年代感,據樊文彬透露,《太行之脊》在場景設計和服化道具上亦付出了很大的成本。僅僅是拍攝「夜襲陽明堡機場」這場戰役,劇組就拿真正的實木板製作了20架飛機,每架飛機的造價成本近3萬元,價值不菲,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凸顯了該劇的精良品質。
總得來說,《太行之脊》的誕生過程儼然如一場創作的「長徵」。六年間,雖然每一步都有困難,但是每一步也走得踏實。從這個角度看,這部劇對軍人出身的樊文彬意義重大。
「這部劇讓我更堅定一點,在以後的影視創作當中,必須講好中國革命的故事。我是一名軍人,我會繼續關注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為弘揚主旋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宣傳正能量,盡我微薄之力,做出我的貢獻。」
影視劇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其不僅有著娛樂產品的屬性,更有著深遠的社會傳播作用。這其中,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還肩負著傳承先烈精神的使命,而這個意義或許才是《太行之脊》最核心的魅力。
正如樊文彬所言:「拍攝《太行之脊》的過程對我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革命傳統教育,讓我對歷史有了更多認識,其實現在的年輕一代和我這個年齡的人一樣,都是當前影視的重要受眾,所以我相信年輕人看過《太行之脊》後,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文/徐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