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者,怎樣對待自己的內心?

2020-08-26 喜歡養花的男人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獲獎的同志愛情片,故事講述美國博士「奧利弗」到義大利遊歷,這期間他住在教授帕爾曼家裡,教授有個兒子叫「艾利歐」,於是一段浪漫的同性戀情就此展開。


「奧利弗」和「艾利歐」相差7歲,但被對方相互吸引,一個多月之後,「奧利弗」回國,留下了內心無比痛苦的只有17歲的「艾利歐」。冬天到了,「艾利歐」在家接到「奧利弗」打來的電話,告知自己將要結婚的消息,電影的結尾是:「艾利歐」蹲在壁爐裡燃燒的火堆前悲傷流淚。


我知道這部片子不但獲了獎,而且有一批擁躉都是腐女,之所以這樣,估計是因為片子拍得非常唯美的關係,田園式的優美風景,外表俊美的兩位男主,以及乾淨得不帶一絲世俗的同性純愛,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腐女們的心,當然,這種同性之間純潔的愛情更讓同志觀者為之嚮往。



但讓人遺憾的是,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唯美的東西都不能長久,「奧利弗」和「艾利歐」的愛情也是如此,儘管「奧利弗」是名同志,但他依然選擇與異性結婚,獨留下少男「艾利歐」沉浸在往事的悲傷之中。


片名叫《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理解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分明是一種純純的真愛,但依然不能抵擋世俗的壓力,要不然「奧利弗」怎麼可能選擇婚姻呢,他違背了自己的身體,冷落了自己的初心。



講真,同志電影看得多了,總會讓人把其中的某個情節影射到當代同志的真實生活之中,如果說同志與異性結婚是一種欺騙,那麼世界大同,美國又怎樣?同志婚姻合法,但依然有不少同性戀者不敢展示自己的性傾向,依然被世俗裹挾與異性結婚。


我們有時候總覺得歐美一些國家在某些地方前衛於我們,就拿同志維權來說,有些國家的確同志婚姻合法化了,但依然改變不了整個社會對同志的看法,究其原因,小眾的聲音依然高不過主流,不管在世界哪個國家,也不管這個國家是不是同志婚姻合法化,你永遠不要妄想著所有人都接受同志的存在,這不可能。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唯美,不如說是給同志留下了一個問題:你要是一名同性戀者,怎樣看待自己的內心?



當「奧利弗」和「艾利歐」產生愛情之後,「艾利歐」的教授爸爸以及媽媽心中都已明了,但他們不強行幹涉,而且看到「艾利歐」送走「奧利弗」回來時候的萎靡不振與痛苦,爸爸還要開導兒子,他說:「你們之間的感情多麼難得、多麼特別。你們能遇到彼此,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你現在可能只想封閉自己,不想和我說這件事,但你肯定已經感受到了什麼。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發生這種事,但我不是那樣的家長。你的人生怎麼過是你的事情,但記住,我們的身心只能活一次,而我們的心,比我們想像中老的快,美好的身體,總有一天也不再具有吸引力。現在你還能感受到悲傷和痛苦,別摧毀它們,因為隨之而來的還有你感受到的欣愉。(有時候人)為了讓傷心儘快癒合,我們幾乎失去了自我,尚未中年,就已徹底宣告心靈上的破產,一旦將自己徹底關閉,拒絕任何感受,太可惜了」。


不知為何,我覺得「艾利歐」爸爸所說的這段話才是影片的重點。


作為同志,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自己的內心,「美好的歲月」「為同志真愛而活的身心」,難道「遇到挫折就想從此封閉自己「、或者是「摧毀自己的本性」嗎?到得頭來,只會落得「左右不逢源,深入櫃中,失了本真」。


相關焦點

  • 假如你是一個同性戀者,面對大家的不理解,你是怎樣的心情?
    假如你是一個同性戀者,面對大家的不理解,你是怎樣的心情?回悟空問答:看到這個話題,很沉重。挺想推薦一部93年出品美國影片《費城故事》。影片主要講述一個法律工作者為自己維權的故事:身體原因,安迪無法為自己維權,遍尋律師祈求幫助。因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不理解以及對愛滋病的恐懼(包括今天),沒有人願意承接此案。
  • 「有愛無類」——愛神,也當愛同性戀者
    「有愛無類」——愛神,也當愛同性戀者 陸尊恩 基督也為同性戀者死 本文基本上是為非同性戀的基督徒而寫的。基督徒見證福音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用愛心去關懷,一是用真理去傳講。兩種方式應當平衡應用。我相信神深愛他的百姓。他從這個墮落世界的每一處,都召了人來歸向他,其中包括同性戀者。基督也為他們死,基督也將新生命賜給他們,聖靈也在他們的內心工作,並且神賜他們最大的盼望,就是將來身體復活,與基督一同活在榮耀裡。
  • 痛苦自述:婚後才發現自己是同性戀者
    同性戀越來越年輕化,對於他們來說越早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其實對自己的人生越有利,但對於一些「老同志」來說就很不幸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同性戀者在30歲左右才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相當部分是在婚後並且有了孩子後才有所發現的,小李就是這樣一位中年同性戀者,他的痛苦可能很多已婚同性戀者都經歷過。
  • 我們怎樣給同性戀分級?|異性戀|同性戀者|性心理_網易訂閱
    這意味著每個人天生不是異性戀者就是同性戀者。它進一步表明,出生之前人就註定不是這樣就是那樣,人不可能在自己的生活進程中改變自己的方式。  人們普遍相信一個人對這一性別或另一性別的性伴侶選擇和偏愛與他的多方面的生理特徵和智力水平相關,與使之成為同性戀男性或同性戀女性的生理上、心理上或許還有精神上不同於異性戀者的整個人格互相關聯。
  • 「夜讀」你怎樣對待生活,生活也會怎樣對待你
    你怎樣對待生活,生活也會怎樣對待你08:57來自人民日報1前段時間,我去小姨家時,見到了表妹暢暢。這幾句話點醒了暢暢,她開始轉變自己的態度,嘗試繼續投簡歷找工作。在後來的幾次見面中,我能感受到,暢暢的狀態在慢慢變好。我們這一生,都會經歷很多不如意,很少有人能一直順心順意過一生。越是不如意的時候,才越是要給自己一些向上的力量。內心積極向上,生活才會光芒萬丈。
  • 「我的媽媽是個同性戀者」
    這種排斥也讓黃惠偵覺得痛苦萬分,因為它代表著,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已經將自己和妹妹一同劃了出去。過去的枷鎖,鎖住了母親,也鎖住了黃惠偵。她們看似當初從那個家裡逃了出來,其實仍然被困在那裡。黃惠偵想帶著母親真正的逃出來。
  • 教宗方濟各:天主愛同性戀者本來的樣子
    我於是用另一個提問回答他:『請告訴我,天主注視一名同性戀者的時候,是以慈愛看待他呢,還是排拒他,譴責他?』」同年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再度表示,希望天主教會寬容慈悲對待同性戀人士。同月,教宗訪問了亞美尼亞,在從亞美尼亞返回羅馬的飛機上,他重複了三年前自己的表態,但這一次他將「我」憑什麼判斷同性戀者,提升到「我們」憑什麼判斷同性戀者,即把他原本的訊息由個人反省層面提升到對整個教會的要求。 同時,他說教會應向同性戀等弱勢群體道歉,「基督徒需要捍衛某些人,但我們卻沒有。」
  • 若不是這位韓國歌手出櫃,我們將不知道同性戀者在韓國有多艱難!
    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進步,越來越多地方承認同性戀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和保障,這不論我們是否同性戀者,也是樂見的。然而,原來近在韓國,同性戀者是一直未被接受的一群人,他們的選擇會被質疑和歧視,他們的愛不被祝福。雖然活得艱辛,但還是有同性戀者願意公開出櫃,為這群同路人喚起更多關注,韓國歌手Holland就是其中一人。是炒作?還是勇氣?
  • 洪石千:"同性戀者也可以有夢想"
    對此,洪石千通過自己的SNS表達了「同性戀者也可以有夢想」,這麼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本月2日,洪石千向媒體透露,他考慮作為獨立參選人,參加首爾龍山區廳長競選。他說:「我想成為龍山區廳長,為我熱愛的家鄉服務。我認為,作為同性戀者參加競選對我來說更有意義。不知道會不會參加明年的地方選舉,我還在考慮時間。」
  • 我們真的可以完全接受同性戀者或女裝癖嗎?
    其實看完我也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就可以接受女裝癖或者同性戀(必須聲明我從來沒有攻擊過他們,包括在網上),只是我沒有真實地接觸過他們這個群體的人,所以我不清楚如果我的身邊真的有這樣的人的話,我會怎麼對他們?可能只是無所謂吧,畢竟是人家的事,沒有太深的交集也與我無關。
  •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比如去年受到熱議的電影《狗十三》所反映的成長之痛是中國式原生家庭之罪;比如幾年前北漂演員徐婷之死曾引發公眾對原生家庭的聲討;而近日,一部名為《都挺好》的電視劇(原名《回家》)因關注由原生家庭帶來的成長創傷再次觸發這一話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電視劇《都挺好》(2019)畫面。
  • 黃耀明演唱會上大方宣布「我是一個同性戀者」
    在演唱完《忘記他是她》、《禁色》之後,黃耀明突然宣布:「我是一個同性戀者,我是一個Gay佬。」大方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後,全場一片譁然。  不覺得不好意思或羞愧  早在20日的首場演唱會中,黃耀明就播放了一條此前專為此次演唱會拍攝的超激短片,片中他與男模纏綿擁抱、摸胸、吻頸,尺度超大。在播放時更有字幕打出「黃耀明是同志?」
  • 如何對待同性戀?基督徒有沒有可能錯了?
    近日,國內幾個重要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發布了大幅有關同性戀者在國內生活的狀況。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同性婚姻漸漸合法的背景下,國內有關同性婚姻的問題遲早會引發公眾大討論。在這之前,我們多做一些反思,只能說是未雨綢繆。基督徒當如何對待同性戀人群?
  • 8位同性戀者的出櫃故事:愛上室友卻說不出口
    這是8位同性戀者的出櫃故事……同性戀,雖然已經實現了非刑事化、非疾病化,但同性戀者群體依然在傳統觀念中飽受詬病,也正因如此,眾多同性戀者被世俗壓得喘不過氣,不得不躲避陽光,蜷縮在角落。值得慶幸的是,有一群人正試著從陰霾中走出來,坦白真實的自己,只不過,這個坦白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接下來的8個真實的故事,就是8位同性戀者向家人出櫃的故事。(圖/文 鄭毅)【版權作品,請勿轉載】
  • 想學會自立,那該怎麼辦,那麼怎樣來正確對待自己呢
    當然得靠自己,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作用,其次就是學校中老師的作用了。一個人漸漸長大以後,要學會獨立生活,同學們要想適應發展的社會,同時使自己有較大的發展,一定要培養自立精神。人從小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受到家庭和父母長輩的百般照顧,因而對家庭和父母長輩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很多事情他們考慮和安排,自己的自立意識相應比較淡薄。
  • 打破純美CP想像:同性戀者的迷惘、孤獨和沉默
    我們不妨把目光轉向描繪男女同志主體的社會境遇和生存實況的同志小說文本上並由此來思考:在耽美文化盛行的今天,同性戀群體的真實處境和真實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事實上,我們在同志小說文本中可以看到,同性戀者被家庭和社會拋棄,處於孤兒一般的狀態當中,身份難以被承認,主體認同難以建立,不僅被社會汙名化,連自己也覺得自己像怪物。
  • 陳志健飾演同性戀者備受好評,熬足14年名氣不如嶽父羅樂林
    從跑龍套到配角,陳志健似乎總是欠缺一個機會一把火候,曾經出演了不少有特色的角色,像近日無線深夜正在熱播的劇集《踩過界》,劇中陳志健是一個同性戀者和尹詩沛卻是一對夫妻,當中尹詩沛污衊陳庭欣對自己騷擾羅苡之亦曾誤以為陳志健是同性戀者
  • 美亞裔同性戀者身處兩難:文化衝突與語言障礙
    據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Southern California Public Radio)報導,華裔同性戀者艾倫•陳(Alan Chan,音譯)表示,白人完全理解同性婚姻的含義,但在亞裔社區,居民幾乎不討論同性戀的真正含義。  對於亞裔移民子女來說,文化衝突與語言障礙使他們難以與老一輩親屬談及同性戀話題。
  • 臺灣名嘴"安樂死"刷爆朋友圈:你怎樣對待生,就會怎樣對待死
    隨著歲月流逝,我自己也做了母親,體會到當時的謊言,對所有人都是傷害。首先,母親失去了享受人生最後時光的機會。她一直在規劃康復以後做什麼。如果知道自己有極大的可能不會康復,我相信她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度過那幾個月。她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她會嘗一口她一輩子都不願意嘗試的水果;她會回憶過去的時光;她會告訴我,在沒有她的日子,我應該怎樣活著。
  • 如何對待身邊比自己優秀的人?
    當我們盡力去做時,仍然會發現身邊有些人做的比自己好,會得到更多人的稱讚!而自己有時卻是被忽略的那個,有時也會成為不公平對待的那個……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我有過。那不管是在教會中還是在職場上,這種人際關係會一直在的。因此,我們需要調整,不然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己的心情也會不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