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獲獎的同志愛情片,故事講述美國博士「奧利弗」到義大利遊歷,這期間他住在教授帕爾曼家裡,教授有個兒子叫「艾利歐」,於是一段浪漫的同性戀情就此展開。
「奧利弗」和「艾利歐」相差7歲,但被對方相互吸引,一個多月之後,「奧利弗」回國,留下了內心無比痛苦的只有17歲的「艾利歐」。冬天到了,「艾利歐」在家接到「奧利弗」打來的電話,告知自己將要結婚的消息,電影的結尾是:「艾利歐」蹲在壁爐裡燃燒的火堆前悲傷流淚。
我知道這部片子不但獲了獎,而且有一批擁躉都是腐女,之所以這樣,估計是因為片子拍得非常唯美的關係,田園式的優美風景,外表俊美的兩位男主,以及乾淨得不帶一絲世俗的同性純愛,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腐女們的心,當然,這種同性之間純潔的愛情更讓同志觀者為之嚮往。
但讓人遺憾的是,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唯美的東西都不能長久,「奧利弗」和「艾利歐」的愛情也是如此,儘管「奧利弗」是名同志,但他依然選擇與異性結婚,獨留下少男「艾利歐」沉浸在往事的悲傷之中。
片名叫《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理解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分明是一種純純的真愛,但依然不能抵擋世俗的壓力,要不然「奧利弗」怎麼可能選擇婚姻呢,他違背了自己的身體,冷落了自己的初心。
講真,同志電影看得多了,總會讓人把其中的某個情節影射到當代同志的真實生活之中,如果說同志與異性結婚是一種欺騙,那麼世界大同,美國又怎樣?同志婚姻合法,但依然有不少同性戀者不敢展示自己的性傾向,依然被世俗裹挾與異性結婚。
我們有時候總覺得歐美一些國家在某些地方前衛於我們,就拿同志維權來說,有些國家的確同志婚姻合法化了,但依然改變不了整個社會對同志的看法,究其原因,小眾的聲音依然高不過主流,不管在世界哪個國家,也不管這個國家是不是同志婚姻合法化,你永遠不要妄想著所有人都接受同志的存在,這不可能。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唯美,不如說是給同志留下了一個問題:你要是一名同性戀者,怎樣看待自己的內心?
當「奧利弗」和「艾利歐」產生愛情之後,「艾利歐」的教授爸爸以及媽媽心中都已明了,但他們不強行幹涉,而且看到「艾利歐」送走「奧利弗」回來時候的萎靡不振與痛苦,爸爸還要開導兒子,他說:「你們之間的感情多麼難得、多麼特別。你們能遇到彼此,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你現在可能只想封閉自己,不想和我說這件事,但你肯定已經感受到了什麼。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發生這種事,但我不是那樣的家長。你的人生怎麼過是你的事情,但記住,我們的身心只能活一次,而我們的心,比我們想像中老的快,美好的身體,總有一天也不再具有吸引力。現在你還能感受到悲傷和痛苦,別摧毀它們,因為隨之而來的還有你感受到的欣愉。(有時候人)為了讓傷心儘快癒合,我們幾乎失去了自我,尚未中年,就已徹底宣告心靈上的破產,一旦將自己徹底關閉,拒絕任何感受,太可惜了」。
不知為何,我覺得「艾利歐」爸爸所說的這段話才是影片的重點。
作為同志,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自己的內心,「美好的歲月」「為同志真愛而活的身心」,難道「遇到挫折就想從此封閉自己「、或者是「摧毀自己的本性」嗎?到得頭來,只會落得「左右不逢源,深入櫃中,失了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