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給大家說說,一個人如果想學會自立,怎麼辦?當然得靠自己,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作用,其次就是學校中老師的作用了。一個人漸漸長大以後,要學會獨立生活,同學們要想適應發展的社會,同時使自己有較大的發展,一定要培養自立精神。人從小生活在家庭中,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受到家庭和父母長輩的百般照顧,因而對家庭和父母長輩產生了較大的依賴性,很多事情他們考慮和安排,自己的自立意識相應比較淡薄。因此,要想使自己學會自立,培養自立精神,首要的一條是要克服依賴性。
毋庸置疑,第一、克服依賴性要從生活小事做起。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克服依賴性還表現在學習上,請教別人是需要的,但首先要自己動腦筋分析,要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求異思維。克服依賴性還表現在思維的獨立性上,對社會問題等分析要自己找結論,而不是人云亦云。
第二、就是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身邊常常會出現許多問題有時甚至是棘手的問題,如人際交往中的矛盾,生活中的麻煩事,意外事故等都需要妥善地處理,在處理這類事的過程中,自立精神會逐漸養成。還要要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依賴性較強的人常常是希望比較多地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學會關心和幫助別人也是克服依賴性培養自立精神的方法。關心和幫助別人不僅是愛心的體現,也是有能力的表現,而有能力是自立的條件之一,自立精神強的人往往是能力較強的人,是能夠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
那麼怎樣正確對待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的同學在學習或工作中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智力超常",導致驕傲自滿、固步自封;而有的同學遇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灰心喪氣,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前程無望",甚至於甘居下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些同學未能正確對待自己。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自己呢?
第一、要學一點辯證法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盲目驕傲。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過分自責和自誇,又不以自我為中心,更不追求過分的讚許,不隨意附和、盲從,不要別人曲意取悅於自己。所以自己是一個很大的作用。
第二要學會正確對待成績。"謙受益,滿招損"。當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績時,既要肯定自己付出的努力,也要看到黨和團的培養、老師的教導、家長的關心支持和同學們的幫助,這樣,我們就不會處於盲目狀態、自以為是。
最後要學會正確對待失敗。在人生道路上,誰都希望獲得成功,一蹶不振時,而應該冷靜地加以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當然,也可請老師或家長與自己一起會診),然後對症下藥,就能夠從中學到許多東西,從失敗走向成功。希望在一個家庭中,不光是老師給你孩子帶來這些幫助,也更希望家長會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