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侯,還是「虞候」?

2021-01-16 騰訊網

虞侯?虞候!

作者:陳益林

一部《水滸傳》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書中那個寡廉鮮恥、為虎作倀的「陸虞候(陸謙)」因此盡人皆知。199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還專門考到這個人物。應該說,「陸虞候」(陸謙)」在我國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人物。但我們遺憾地發現,無論是影視劇作的表演還是語文課堂的授受中,能將「陸虞候」三字準確無誤地念出來寫出來的卻為數甚少。「陸虞候」正確讀法應是「lùyúhòu」,正確寫法應是「陸虞候」(是「候望」之「候」而非「侯伯」之「侯」),可是許多人卻念成「lùyúhóu」,寫作「陸虞侯」,甚至連199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的參考答案中也寫作「『一個人』是:陸虞侯(或:陸謙)」。「虞侯」,實在是一處流傳頗廣,長期為人們所習焉不察的謬誤。

細細推究起來,之所以會出現「虞侯」這樣的謬誤,實乃源於人們想當然的輕率推理習慣,以為「虞侯」必然是職位名稱,既然是職位名稱,書寫必定用「侯」字而不是「候」字。

誠然,「虞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職位名稱,最初是一種管山澤的官。這種官,可以說離七品芝麻官還差老大一截,跟我國古代五等爵位制的公、侯、伯、子、男中二等的「侯」的職位高低之距極大。古代管山澤的官之所以叫「虞候」,是有其出典和來歷的。《左傳·昭公二十年》有「藪之薪蒸,虞候守之」之句。古人注曰:「水希曰藪,則藪是少水之澤。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為名也。」明乎此,就斷然不會將「虞候」誤為「虞侯」了。隋朝時,「虞候」為東宮禁衛官,掌管偵察、巡邏等事務。唐末有「都虞候」,為藩鎮親信武官。五代時因開國皇帝本為藩鎮,「都虞候」,成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在後周時曾為殿前都虞候,宋時亦因此沿置都虞候為低級武職。在宋代,虞候有時也指官僚僱用的侍從。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九「顧覓人力」篇中記載:「凡顧倩(僱請),人力及幹當人,……虞候、押番、門子……俱各有行老引領。」意即在當時要顧覓(僱用)虞候、押番、門子等人員,可請「行老」幫助推薦解決。《水滸傳》中在高俅門下趨奉的「陸虞候」(陸謙)」,《智取生辰綱》一節中提到的梁中書門下跟楊志、老都管一起押運生辰綱的兩個「虞候」,都指的是「官僚僱用的侍從」。「虞候」一職,元以後不設。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陸謙的官職虞候,在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而在宋朝,虞候的級別有著很大的跨度,最高級別的叫做「都虞候」,都虞候在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中都有所設立,再說得直白點,宋朝馬軍都指揮裡的都虞候就相當於馬軍總參謀長,步軍亦是如此。但是虞侯中更多的是低級武官,宋軍的武官職位設置:「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勾、押官」。
  • 百裡奚選擇留在虞侯身邊,看他如何知進知退,立身有術
    晉獻公使荀息持國寶遊說虞侯借路攻打虢國時,宮之奇勸諫說:「大王千萬不要答應晉國,俗話說:唇亡齒寒。晉吞滅了周圍不少的諸侯國,而獨獨不敢進犯虞虢兩個小國,就因為我們兩國如唇齒相依,互相為助的緣故。如果我們今天借路給晉國滅了虢,那麼明天沒有的就是我們虞國了!」虞侯不以為然地說:「獻公不惜以國寶來與我交好,我難道能夠吝嗇區區幾尺道路嗎?你退下去,不要幹預我的事。」
  • 五代十國之都虞候劉知遠
    石敬瑭稱帝後,劉知遠任侍衛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鎮陝州,今三門峽市)節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臨別時指著劉知遠對石敬瑭說:「此都軍甚操刺(勇猛),無大故勿棄之。」 石敬瑭進入洛陽,令他負責巡警,全城肅然,無敢犯令。節選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 北宋將門之後、都虞候康保裔,到底是戰死還是被俘?
    宋真宗不敢粗心大意,將侍衛馬步都虞候傅潛暫時安置在鎮、定、高陽關行營都部署。今年9月,契丹昭泰後,蘇燕燕、親通、大軍南侵。蕭皇后和廖成宗親率主力抵達永州(今河北河之間)一帶,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鐵器,宋軍主將傅害怕怯懦的戰爭,無法迎敵。帶領8萬多人退縮到鄭州。邊州城接二連三地緊急,但他沒有關門送一個兵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