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都虞候劉知遠

2021-01-16 山泉風光

劉知遠(895—948),沙陀部人。《五代會要》稱其為東漢明帝第八子淮陽王劉的後代。唐乾寧二年(895)二月四日生於太原,稱帝後更名劉嵩。廟號高祖。

劉知遠體弱不好運動,表情嚴肅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面部紫色,眼睛多白,給人一種威嚴的印象。年輕時家貧,曾為晉陽(即太原)李氏贅婿,後來他與石敬瑭一起隸屬李嗣源的麾下,為偏將。李嗣源與梁軍在德勝(今河南清豐西南)作戰時,石敬瑭的馬甲斷裂,幾乎要被梁軍趕上,劉知遠把坐騎換給石敬瑭,他則騎石敬瑭的馬殿後而還,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時,特地把他調到自己屬下,擔任押衙,成為心腹。

應順元年(934),李從珂攻入洛陽,石敬瑭在衛州(今汲縣)與出逃的閔帝李從厚相遇。劉知遠作了周密安排,雙方發生衝突時,他親自護衛石敬瑭,並且率兵把閔帝的左右全部殺死,將閔帝幽禁起來。

李從珂繼位後,石敬瑭重新被任為河東節度使。不久雙方發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劃叛亂,以劉知遠和桑維翰為左右手。桑維翰提出向契丹稱兒臣割土地以換取援助時,劉知遠不以為然,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但是未被石敬瑭採納。當後唐進圍太原時,劉知遠以 5000 之眾抵住了張敬達 5 萬大軍的進攻,受到石敬瑭的賞識。

石敬瑭稱帝後,劉知遠任侍衛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鎮陝州,今三門峽市)節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臨別時指著劉知遠對石敬瑭說:「此都軍甚操刺(勇猛),無大故勿棄之。」 石敬瑭進入洛陽,令他負責巡警,全城肅然,無敢犯令。

節選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我初次讀五代十國的歷史,也覺得幾十年的時間便有這麼多政權犬牙交錯,白雲蒼狗一般的輪轉,很複雜。但是仔細分析後,又覺得五代十國並不複雜。五代,是指中央政權的五次更迭。十國,是指地方上存在的十個地方上的割據政權。
  • 五代十國中的十國,其中有一國在北方,並與遼國南侵
    五代十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從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時,五代十國正式開始。由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 五代十國君主世系圖,53年時間,五代共換了八姓十四君
    以唐朝合法繼承人自居的李存勖滅後梁,得河南、山東地,並前蜀,又得漢中、兩川地,使「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但李存勖自此志驕意滿,喪失進取之心,以馳獵取樂為能事。其寵愛伶人,使得伶人愚弄縉紳,幹預政事,「將相大臣皆憚之」,四方藩鎮亦有賄賂巴結者。而奪位的李嗣源雖然深知民間疾苦,留心治國之道,但御下乏術,姑息藩鎮,以致變亂迭起。
  • 我們今天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國」?
    五代十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 907年,隨著朱溫稱帝,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這就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從此持續了53年的混亂時期。 後梁和之後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統稱為「五代」。
  • 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徵服中原,歷史為何隻字不提?
    自從匈奴人崛起於蒙古高原後,中國的天下就不再只是漢人的天下了,數千年來各大少數民族輪番登臺各顯神通,不管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還是匈奴人建立的漢國,或是党項人建立的西夏,還有今天我們要說的五代十國時期的沙陀人,這些民族在中國歷史都有明確的記載,繞也繞不過去。
  • 「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五代十國的形勢是怎樣的?
    十國割據南天下,南唐篡吳閩楚收。前蜀早亡接後蜀,依遼北漢晉陽愁。南平南漢兼吳越,後蜀南唐作宋囚。」(五代十國形勢全圖)這是關於「五代十國」的記憶順口溜,簡單概括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下面就依次解讀一下這首順口溜究竟說的是啥,這樣就能幫助大家更加深刻的記憶五代十國的歷史了!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首先要說明一下的是,五代十國是介於唐朝和北宋之間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很多人容易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搞混),在這一時期一個又一個國家或政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極為頻繁。
  • 虞侯,還是「虞候」?
    虞候! 作者:陳益林 「陸虞候」正確讀法應是「lùyúhòu」,正確寫法應是「陸虞候」(是「候望」之「候」而非「侯伯」之「侯」),可是許多人卻念成「lùyúhóu」,寫作「陸虞侯」,甚至連199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的參考答案中也寫作「『一個人』是:陸虞侯(或:陸謙)」。「虞侯」,實在是一處流傳頗廣,長期為人們所習焉不察的謬誤。
  • 《水滸傳》中,陸謙的官職虞候,在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虞候這個官職早大致在周朝就有了,《周禮》中記載:山澤之官,皆名為虞。水希曰藪,則藪是少水之澤,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為名也。也就是說當時的林業部長都稱之為「虞」,讓「虞」們互相大眼瞪小眼守護候望防止盜賊,後來叫著叫著就變成虞候了。再往後虞候的身份從園林人士漸漸轉變成了斥候、偵查官,甚至在五代時期變成了軍官的稱呼。
  • 五代十國蠅營狗苟,這是先進的思想還是禮崩樂壞?
    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皆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唐、宋時期,五代十國,各有鄰國,互相攻伐,各派勢力你唱罷我登場,看似漫長,卻不過五十多年而已。在這只是一代人的時代裡,五代十國卻充斥著荒淫的後宮,外族的入侵,臣下的背叛,弒父等種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時代的頹廢?五代十國每一個朝代,不管是開國皇帝還是末代君主,都有一個宮廷內部混亂不堪的地方。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為人稱道,朱溫便開始了一种放縱放縱的生活。
  • 五代十國-後晉後漢後周篇
    石敬瑭畫像  後漢政權前後存在僅三年,是五代中存在感最低的政權。劉知遠本是石敬瑭手下一得力大將,公元947年後晉被契丹攻陷,契丹在開封燒殺搶掠,不得民心,劉知遠趁機在太原割據稱帝,三年後又被大將郭威推翻,後周取代後漢。後漢疆域圖  後周自建立以來,一改前幾朝頹勢,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
  • 從晚唐五代河東節度使,看節度使制度從鼎盛到衰敗的軌跡
    朱溫滅唐後的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以及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節度使。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更迭的亂世時期,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仍是李唐王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
  • 五代十國,到底誰才是正統?糾結的這個正統有意義嗎?
    特別是趕上五代十國這種亂世。大唐是土德,後梁立國之後,自然是木德,因為木克土。但是,後唐代梁後,卻仍舊是土德。這是啥意思?因為李存勖一夥沙陀軍閥根本就不承認大唐已經亡了,自己就是中興大唐的,那大唐就肯定沒亡。那後梁王朝呢?在後唐看來,後梁這個時代就不存在,後梁跟十國一樣,就是個割據政權。接著就是後晉、後漢、後周往下傳。
  • 混亂動蕩的年代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 這一段時間都在了解宋朝的歷史,要了解宋朝的歷史,五代十國這段辛酸史是不可避免的。 五代十國地圖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三國吧!
  • 為何錢穆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
    唐朝是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但到五代十國對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錢,錢穆才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五代十國最大害處就是武人亂政,實際上,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延續。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結束了割據時代。五代十國存在時間並不長。五代十國是從907年到979年 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七十多年的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正統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 換一個角度看唐末,「五代十國」只是以宋朝為視角的歷史書寫方式
    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唐宋之間是五代十國,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王朝史觀。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歷20年的時間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中原亂世。《舊五代史》以中原五朝——梁唐晉漢周為正統,以十國和周邊民族的興亡為輔,此後,這就是我國對這一段歷史的標準敘述方式,即使後來歐陽修重撰《新五代史》也是如此。宋朝如此書寫歷史,從中原王朝的視角來說並沒有錯,且宋朝本身的正統便源自梁唐晉漢周五朝,證明了五代是正統,那麼宋朝當然也是正統。
  •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的「鑄錢競賽」到底有多瘋狂?
    五代十國這一時期,它的開頭有太多的血淚與悽惶。五代十國時期和中國歷史絕大多數亂世一樣,但又有所區別。這個時期,不光延續著殘唐的那些令人肝腸寸斷的悽惶的《三吏三別》和《賣炭翁》的故事。更有令人毛骨悚然、史無前例、慘絕人寰的黃巢起義以人肉做為的軍隊糧餉的人性盡喪的種種罪惡。
  • 推薦3本歷史小說,穿越五代十國,於混亂時代崛起,看十國千嬌
    其中,五代十國是一個相對冷門的時代。雖然這個時代混亂不堪,但由於知名度較小,史料資料散失嚴重,又沒有重量級的古典通俗小說,造成了五代十國小說的稀少。不過,作品雖少,卻不意味著水平低,但凡敢於寫這種冷門時代的作者,一般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下面,小編就為書友們推薦3本五代十國時代的歷史小說,歡迎大家關注收藏。
  • 有關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為什麼那麼少?這期間都有哪些大事件?
    其他的軍閥基本上都是唐回末藩鎮割據的遺毒,歸入唐史的研究裡就行了。 3、相比五代代而言,十國大部分都有過向中原稱臣的時期。按照習慣,也會把發生在他們那裡的大事件記錄到五代對應的中原王朝史書裡。這樣就顯得十國自己的歷史空洞了好多。
  • 五代十國時期的「河朔三鎮」,為何沒有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
    自「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便成為了困擾當時唐朝的一大頑疾。當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絕大多數的藩鎮,實際上都處在唐王朝的控制中。但在這中間也有例外,這個例外便是割據於黃河以北地區的「河朔三鎮」,即魏博、成德與盧龍三鎮。歷史上的「河朔三鎮」,屬於唐王朝同安史叛軍妥協的一個產物。
  • 中國亂世那麼多,為什麼史學家都覺得五代十國是最黑暗的年代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時期,其中又以戰國時期變革最為顯著。戰國大概是指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二百多年。但是比後來的五代十國還是要強上不止一點半點的,五代十國被史學家們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五代指的就是唐朝滅亡後,宋朝之前這段時間的總稱,分為梁唐晉漢周,而十國指的是個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