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火爆不言而喻,然而最近熱度漸漸降下去了。
剛開始,每個人都張揚、自信、「姐味」十足,「年齡」+「性別」的元素搭配,刺中了觀眾的嗨點。
「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的「百萬文案」瞬間收割了一波膝蓋,也煮了一大鍋「勵志與成長」的雞湯。
到現在,迎合「白幼瘦」審美,舞臺表演趨於同化,高開低走......甚至,越來越多人表示:乘風破浪的姐姐越來越看不下去了!
《浪姐》在節目內容上,並無太多讓人覺得綻放「大齡女性光輝」之處——不僅沒讓人看到歲月和歷練賦予女性的美好,反而暴露了「年齡」與「止步不前」給人增加的疲憊與乏力感。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口頭上強調乘風破浪,想要打造出不一樣女團。可賽制卻沿用了101系,導致越來越偏向韓式女團。
舞臺只追求「爽」字當頭,把姐姐們框在了單一的模式中,以「颯、炸、爽」作為姐姐們舞臺考核的第一標準。
一開始,無論是《蘭花草》中「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的堅韌、灑脫。
還是《得不到的愛情》展現了女性的性感與嫵媚。
或者49歲的陳松伶初,全開麥唱《餓狼傳說》颱風超穩。
以及沒有唱跳經驗的張雨綺,來了一首八十年代的KTV神曲《粉紅色的回憶》,就算跳順拐也能讓人看出自信。
甚至還有,走抓馬歌劇風格的《女孩與四重奏》和《花樣年華》。前者探戈曲風加上「作精」氣質,被網友戲稱後媽茶話會。
後者融入哥特元素和歌劇的念白,是許多人心中最好的舞臺之一。
都能看出姐姐們歷經世事之後,散發出的獨有韻味這種「姐味」,是妹妹們表演不出來的。
但現在的舞臺呢?只是一個「炸」字即可總結!
無論是《新物種》
或者《穿我的新衣》
還是 《傲嬌》......三首都是唱跳歌曲。
你說舞臺炸嗎?肯定是炸的。但每個表演好像越來越雷同。看起來總是少了點意思。你說這是姐姐們的舞臺?好像妹妹們努把力也能做到。
另外,《浪姐》在價值觀上的白幼瘦審美,與一開始倡導的理念差距太遠。
為什麼姐姐們到了30+、40+、50+的年紀,依然要靠「我的狀態很棒棒哦」「看起來就像20多歲」這種「理念」來贏得所有人的滿堂彩?
打著「每個年齡都有它的美,成熟美也是一種美」的地基,卻蓋了一座「逆齡才有活路,減齡才是王道」的高樓,再搭個「擁有低於自己年齡段的樣子才是真優秀」的金屋頂,富麗堂皇,虛無縹緲!
「皮膚太好了吧,簡直像20歲。」「身材太好了吧,簡直像20歲。」對姐姐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狀態,不管你是30、40還是50歲,都要活成20歲的樣子。所有的「太好了」都是因為不像30+本身。
看似想搞一場女性對年齡的革命,搞到最後還是不幸變成了女性對年齡的妥協。
年齡式精神捆綁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白瘦幼」導致了審美標準單一。
現代人一直提「年齡優勢」,什麼叫年齡優勢?20歲有優勢還是30歲有優勢?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優勢,你贏在年輕時間多,我贏在有閱歷不走彎路,大家走自己的獨木橋,也不要懷疑那些四五十歲被有些人認為沒有年齡優勢的人已經走上了陽關道。
這已經是一個沒有年齡優勢,只有能力優勢的時代了。但總有些輿論和價值導向,把人們不斷引向年輕才有流量,導致那些優質的、有了年紀的人們,餘地變小了。
有些人整天琢磨著洗腦中年人,口口聲聲「30+獨具美感」,實則只覺得「看起來像20+的30+才獨具美感」。
倘若有一點點尊重自然規律,崇尚生理邏輯,懂真正的審美價值,她們也不會無視30+,40+,50+的自然美,而是模版化地把所有人往20+去靠。
這不行,別把我們中年婦女都教壞了。
毋庸置疑,前凸後翹楊柳腰是美的,但女人不能只有一個模板,承認小蠻腰的迷人,也認可水桶腰的魅力,塞滿了智慧的肚子和裝滿了智慧的腦子一樣,有著20歲姑娘追趕不上的厚重。
30歲的皮膚應該什麼樣子,40歲身材應該什麼樣,50歲老胳膊老腿還能不能大劈叉一字開,這些都不應該有標準。
女性獨立喊了半天,到最後還是沒跳出「白幼美」怪圈?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獨有的美麗,每個女人都有獨有的風姿,而不是一味追求女人就是要年輕漂亮的時候,才是女性真正接納自我的開始。
還有一點就是《浪姐》熱播後,姐姐們的行頭也成了各大媒體的關注點,仿佛各路大牌的秀場。這樣下去,恐怕又要興起一波消費主義熱潮。
其實我們想看到的是,即使女人們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即使不美不再年輕,依然有一顆愛美、愛生活的心,依然接納自我,欣賞自我,依然擁有風霜吹不蔫的臉龐,歲月打不敗的靈魂。
「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希望活著的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物質所累,不為衰老而傷。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披荊斬棘媽媽,劈頭蓋臉爸爸,雞湯大師嬸嬸,教你做人奶奶,帶孫達人爺爺......
留言評論告訴我們:你理想中的三十歲是什麼樣子的?
免責申明:部分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平臺
歡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資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