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騰訊娛樂」並關注,在這裡讀懂娛樂圈
來源:Sir電影
id:dushetv
一部聽上去不好聽的電影,片名一直改一直改,改到最後還是被人diss。
一部陣容強大到令人擔憂質量的電影,南北全齊,滿漢全席。
這樣的電影會好看嗎?
反正看了這部元旦檔新片,小編樂了——
《妖鈴鈴》
從海報就可以看出,「群星薈萃」。
以吳君如和吳鎮宇為代表的港派喜劇演員+以嶽雲鵬和沈騰為代表的北派喜劇演員+新媒體流量笑星Papi醬+……
=?
但,在群星薈萃太常見的今天,《妖鈴鈴》這種出場式,沒人看好。
南北兩種喜劇風格,本就差異很大,文化根源都不一樣。強行撮合,一不小心就會玩得無聊和油膩。
而另一種質疑的聲音,直指導演吳君如。
52歲的吳君如,第一次拾起長片導筒。這個年齡早就被不少大導演證實,是江郎才盡的階段;再回望吳君如在《歡樂喜劇人》等內地喜劇綜藝上的尷尬表現……
小編前面說自己看笑了,所以怎麼說,都要小小肯定一把——
一部合格的爆米花電影。
首先,它有很多地方似曾相識。
故事,一個類似《功夫》的故事,一座拆遷樓裡的釘子戶,和拆遷方鬥智鬥勇。
喜劇感的《七十二家房客》微縮版。
靈感,確實來源於現實新聞,某拆遷戶發現家中鬧鬼,原來是開發商派人裝鬼想嚇跑他們(小編上網一搜,果然有類似的)。
核心氣質,也是香港喜劇電影人玩熟的。
當吳君如讀到新聞,就嗅到了一絲熟悉的港味,那種曾經無數次打動我們草根階層的:
鬼馬和心酸並存的味道。
片中每個釘子戶身上,都有這兩種氣質。
苦苦等待亡妻魂歸的偏執爸爸(張譯 飾)、窮得沒地兒去的神經質夫婦(潘斌龍、Papi醬 飾)、過氣的古惑仔兄弟(吳鎮宇、方中信 飾)、傻白甜的不紅女主播(焦俊豔 飾),還有一名裝神弄鬼的風水大師(吳君如 飾)。
吳君如應該也懂,曾經自己在香港呼風喚雨的扮醜搞笑法有些不合時宜,所以這次她把主角戲份縮減,花了很多時間去塑造配角的人物背景和性格。
其中出彩的傢伙,首推張譯演的王保健。
他整天一副愁眉苦臉的慫樣。
痴情的他,天天想招亡妻的魂,手段還很奇葩,居然是靠自己假扮亡妻,引鬼現身——這是愛到失魂落魄的一種喜劇誇張。
所以,一幫釘子戶個個在防鬼,他一個人反而在偷偷招鬼……
小編的笑穴,首先被他戳中。
可惜《妖鈴鈴》中,這種用演技和人設來搞笑的手法有些少,更多的,還是香港老喜劇玩慣的「誤會法則」——
讓敵我雙方產生溝通錯位。
比如這場戲,就很有當年許冠文兄弟的影子:
兩個笨賊以為風水大師鈴姐(吳君如 飾)被他們弄死了(其實沒死)。
兩賊叫苦連天,只想毀屍滅跡;鈴姐躺屍裝死,只想見機逃跑。
接著,兩賊把鈴姐放在垃圾桶內,開始熱烈討論如何毀屍……第一個想法很快出爐,肢解。
結果賊扭頭一看,屍體不見了……他們以為詐屍,嚇得要死。緊接著又想到,既然肢解治不了厲鬼,乾脆焚屍!
結果再一扭頭,垃圾箱又劇烈抖動起來,兩賊再次嚇得屁滾尿流……
由小處見大,《妖鈴鈴》並沒做什麼創新,只是忠實地沿著港片老套路,由淺入深逐一複製。
比如,直接的戲仿——
當沈騰飾演的黑老大出場,同手下們跳起舞,這已經在相當積極地喚醒觀眾記憶:致敬周星馳版的斧頭幫。
▲與《少林足球》同樣的動作,與《功夫》同樣的戲眼
釘子戶駐紮的拆遷樓,當然也會很快讓你想到「豬籠城寨」,連遠景角度都毫不避諱地一致。
再往深一點,故事套路的借用——
外來的風水大師來到拆遷樓騙錢,做了壞事後良心發現,又決心幫拆遷戶討回權益……這其實就是《功夫》的同一套流程。
還比如,經典類型片的重塑,經典梗的再包裝——
吳君如不止戲仿了周星馳,也重操舊業玩起了港片另一個經典類型,驚喜劇。
要知道,在內地院線這種類型的確出現得不多,只有熟悉港片的觀眾才會產生懷舊感,甚至是一種「重影感」。
隨便說幾處細節吧(其實數不勝數)。
1990年的《新半斤八兩》,就有同張譯如出一轍的男扮女鬼造型。
1988年的《猛鬼學堂》,也有人扮成德古拉吸血鬼,一樣貢獻出中國殭屍步的笑點。
你還可能會想到,很多反覆玩這些梗的喜劇老戲骨,陳友、許冠文、許冠英等等等等……
對了,還有一種類型本片也有——騙術電影,最早歐美電影常見,然後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也愛玩。
「騙術電影」的最常見套路,就是小人物合夥算計大人物。
說一部咱們最熟的吧,1991年的《情聖》。
周星馳+麥嘉+毛舜筠+午馬+恬妞+葉子楣,一夥失敗的屌絲,面對高利債惡霸(張耀揚)的欺壓,決定合夥反騙。
很多圍繞這個套路的經典小設置,已經被驗證成功,比如大反派的身邊一定要有個傻子——戲裡張耀揚的身邊,就是元華飾演的傻哥哥。
而在《妖鈴鈴》中,同樣的惡霸沈騰身邊,也有一個傻兒子嶽雲鵬。
其實,老料新玩問題不大,多年前的70後記憶,翻炒一下又是90後的體驗,只要觀眾真buy就是好料。
聊了這麼多,小編越聊越發現,吳君如真是一個精明的電影生意人。
為了票房與觀眾體驗,她把很多成功元素都累加到了一起——
成功電影元素的港式雜燴。
很多成功的類型、套路、老梗,都被她認真地再次包裝、組合。
電影人的南北雜燴。
不同於以往那些普通的雜燴喜劇,吳君如和陳可辛組局的諸位明星,並不像大鵬那樣僅僅請來站個臺,展示一下自己人脈之廣。
而是真的物盡其用——
讓明星們,做他們「最十拿九穩的表演」。
南派的吳鎮宇方中信,專業負責古惑仔。
北派大咖呢?當然也不能只是講幾個小品段子,混混觀眾熟悉度——那一套已經玩不轉了。
而是與劇情發生關聯,展現接地氣的人物性格。
張譯是一例,讓有紮實演技的演員,演繹具備悲情的小人物。
開心麻花又是一例。
比如吳君如在片中設計了年輕觀眾愛看的兇猛喪屍元素,這與開心麻花一直以來的「喪屍情結」一拍即合。
早在2014年,開心麻花就在綜藝《中國喜劇星》表演了喪屍小品——由艾倫、黃才倫出演的《末日危情》;2015年《歡樂喜劇人》第一季,沈騰、馬麗又表演了喪屍小品《感染者》。
在《妖鈴鈴》中,沈騰也奮力訓練手下喪屍,教他們各種表演技巧……
北方和南方演員,同時物盡所長,融入這所虛構的拆遷小樓,並不違和。
當然,90%的拿來主義之外,還是有一些小反轉的。
比如高潮戲的騙術環節,沈騰會自己跳出來看破騙局: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嘛……」
可惜,這種自我吐槽並不能完全抵消對現實的避重就輕,也讓最後的大歡喜結局又一次陷入了無力。
這就是小編說它最爆米花的地方。
《妖鈴鈴》繼承了很多喜劇的成功模型,卻在最關鍵的地方,又一次刻舟求劍。
想想看《功夫》結尾,周星馳最後破繭化蝶,成為絕世高手,一切的蛻變都始於一個節點,那就是他終於領悟了什麼是「自我犧牲」。
《妖鈴鈴》中,吳君如也試圖複製這種「自我犧牲」,但顯得力度不夠,轉化生硬,而小編懷疑即使全部做到位,觀眾的「二次感動」同樣不會到來。
因為,電影並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
它首先應該基於創作者對生活的自我思考,哪怕思考的方向在大多數人看來甚至不理解。
很多一流喜劇到了結尾,也未必有圓滿大結局,只是提出了一個「現階段解答無力」的終極問題。
比如前幾天小編聊金·凱瑞的《月亮上的人》,看完後觀眾很可能會陷入一種矛盾:
身邊人都那麼討厭、疏遠安迪·考夫曼,但他的死又讓人無比唏噓和同情。那麼,人與人之間,虛偽和真實的界限,到底是什麼?
又比如《回魂夜》《大腕》,其中部分小人物瘋狂一把之後的歸宿,也還是精神病院,這樣的結局未必現實,卻更真實地加大了荒誕的悲劇性。
小編明白,《妖鈴鈴》本意是借一個有沉重度的故事,講述城市發展中弱勢群體的悲涼,也鼓舞小人物團結同心的力量。
小編推薦你看,因為的確蠻好笑,尤其大過年的,香港賀歲片的老傳統又被吳君如「拿來」了——就是可以爆笑到尾,毫不深刻。
這一盤賣相不錯的爆米花生意,小編可以給個合格分,但老實說,也對吳君如有一點小小「不滿」。
因為你是一個老資格的「新人導演」。
下次,請不光讓我們懷一把舊,也讓我們看到你獨有的「新」。
↓↓↓戳閱讀原文,看更多娛樂八卦、毒舌辣評,等你來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