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斕雅韻2019/獨家首發
長谷川:&34;
《我這樣過了一生》一部中國傳統婦女縮影,大愛遲來的秋末,那一份山茶花搖曳生姿,那一份對母親的愛殘留嘆息。在歷史塵埃中,讓我想起了偉大母愛是什麼?父愛又是什麼……往往一個家庭中,母親扮演著最最重要角色,而最能付出和最能犧牲的也是他們永不消失的身影,這種美德讓我們充滿了憂傷和回味,甚至擁有一生淡淡憂傷伴隨。
正是這一份憂愁,讓我想起了臺灣獲獎電影《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年上映的作品,影片獲得第22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改編劇本的4項大獎和兩項提名。豆瓣:8.4分、由導演:張毅、編劇:張毅/蕭颯、主演:楊惠姍/李立群/劉明/ 文英/英英/丁也恬/蕭 志文、上映:1985-10-09。
梗摡:桂美是一位從中國南京孤身來臺灣尋找未婚夫未果的嫻淑女孩子,暫住表姐家卻被以傭人對待,為擺脫寄人籬下處境,她委身下嫁遭妻子遺棄的中年男人侯永年,成為3個孩子繼母。可是侯永年嗜賭嗜好兼外養女人,令她猶如剛出狼窩又入虎穴,並且在圍困中生下孩子,為了生計同侯永年遠赴日本替人幫傭,又因機緣在當地一家中國餐館學得一手好廚藝返臺, 獨立開了&34;愛的那個永遠這樣忍氣吞聲,被愛的那個永遠可以不負責任,坐享情意。愛和被愛就這樣遙遠,沉默的存在,都很無奈。&34;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34;
七口之家需要生計,生活的艱辛讓桂美急於擺脫家庭的生存危機,必須尋找一份養家餬口的責任,好在表姐託人帶來好消息,可以到日本的一家夫婦家當幫傭,而且夫妻倆可以帶上兩個孩子,把這一消息桂美透露給侯永年,誰知懶散慣了的侯永年卻不願意東渡日本求生,這可急壞了桂美,想著在臺灣一無收入,侯永年也不願意出外工作,一天除了睡覺連門兒都不想出,這樣的日子如何是好?
表姐提醒了桂美如果能到日本去,侯永年也不至於會和豬朋狗友搞賭博。於是桂美耐心的勸說著老侯,但是生活壓力又不能讓她放棄這樣一個機會,在桂美繼續闡述和努力下,兩人選擇老大和老小帶在身邊,決定去日本討口飯吃。
夫妻倆丟下了3個孩子去日本,這種艱辛和親情的留念是心滴血,放在桂美身上卻也無比艱辛和痛苦。
幾年時間,桂美實在受不了主家夫人刁難,決定在別的中國餐館打工任勞任怨的做下幾年攢下一筆資金,桂美的這種觀點是對的。
偶爾家裡發來了3個孩子照片,結果二兒子瘦的猴子似的,在學校裡和人打架,3個孩子面黃肌瘦,這讓桂美心裡很是流淚,但也卻無能為力,夫妻倆決定辛勤勞作幾年後回家。
桂美說日本再好也是別人的地方還是回臺去,抱著這一目標夫妻倆起早貪黑累得跟狗似的,也無怨無悔孤注一擲地向前衝,因為心中有理念家裡有3個孩子召喚,令他們拼命的辛苦才能贏得早日回歸。
通過熟人介紹,桂美夫妻倆又在一家中國的餐館打拼好幾年,這樣終於一家人攢下了一筆錢,準備回臺灣開一家餐館。因為在餐館裡幫廚他們也學會了烹飪,如此在臺中開了一家餐館,手到擒來起名叫&34;。桂美夫妻倆終於迎來了苦盡甘來的獨立經營模式。
由於做法新穎餐館營業額砰砰的往上竄,生意好的沒辦法休息,桂美兩人忙前忙後,做的牛肉飯口感地道。在家庭這幾年的收入翻增的情況下,孩子們也有了上學和穿新衣服的機會,房子也煥然一新的裝修,等待著更好的日子到來。
有了餐館又望著幾個孩子身邊守著,這讓桂美心裡充滿了甜蜜,然而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
上中學大女兒正房卻偷偷的談起了戀愛讓桂美撞見,她也沒說什麼,但是不久正房由於遭遇懷孕,這讓正房父親怒火中燒,準備找男方家庭理論,好在桂美不斷勸說,一邊積極的幫正房解決了孩子問題,這讓正房重新認識了繼母的溫暖和愛。
真應了那一句&34;,後母之愛大於天,真正讓落寞正房感受到了母親之愛,終於投懷到繼母懷抱裡叫了一聲媽媽。這時候桂美甜蜜的笑意終於得到了3個孩子認可。
用愛詮釋母愛偉大,生活溫馨家庭溫暖。
&34;,侯麻將手又癢了,又在外面養起了小妾,並且偷偷的把餐館裡的營業額投遞給外面女人,只是後來這位女人找到家裡,桂美才大吃一驚,這樣辛辛苦苦的日子卻被丈夫又一拳打回原形。
這樣的男人,讓桂美痛苦,但是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吞,日子還得過下去,家裡的幾個孩子還得要管理,不然的話餐廳生意怎麼辦?
桂美狠下心慢慢收拾好東西,準備去棉紡廠做工且帶著5個孩子和侯永年離婚,侯永年苦苦相勸、賠罪,但桂美傷心透了,決定用打工來養活孩子,餐館也沒辦法經營了,夫妻倆關係走入絕境。
&34;,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一方背叛,另一方那麼再好的婦女家庭都會走向衰敗,這是人生發展軌跡,並不是聳言聽聞。
&34;,付出的愛希望得到回報,而往往不能得到回報的,終將一場空。建立一個家庭,是每一對男女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嚴於律己的要求自己才能使家庭生活和日子相擁相惜,能夠完好的相處下去,也是幸福的金鑰匙。嚴歌苓:&34;
張小嫻:&34;
桂美離開後5個孩子卻因為燙傷的燙傷,打架的打架,惹事的惹事,全部都帶了傷,這讓桂美如心不忍,不得不在侯的多次求助下,桂美才不得不回家。
因為這個家有她的牽掛也離不開她,大兒子去日本學廚師,並在當地娶了日本女人,在那一塊生活不再回來,而二兒子也大學畢業開了自己公司娶妻生子,雙胞胎也準備大學畢業了,這讓桂美心裡極其的安慰,一切一切都歸於平靜。
然而作為媽媽桂美兩鬢斑白身體也慢慢的垮了,年輕時候匆忙勞累和付出,讓原本可以享受晚年生活的她又因為子宮癌住進了醫院,病情加重時不時的騷擾到她,終於病倒了……
這位賢良婦女,沒有過享過一天福,卻用自己一生一世畫了一句完美句號。她圖的是什麼?在安享晚年時候卻又危在旦夕。
望著來之不易的&34;,孩子們陸陸續續的回家看望母親來了,卻更希望把&34;轉讓拍賣出去,這讓閨蜜更是動了念想。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看似父母年紀大了無人照理生意,按理說應該讓父母休息休息吧!桂美惆悵滿面,恰恰已經大學畢業正房主動承擔了繼承父母精神,也繼承了桂美的光榮傳統,恰似一個活脫脫的桂美又出現在人們身邊。
中國傳統婦女美德終將傳送下去,然而這種美德讓我時時的感受到人性的磨滅與嘆息,他們難道就沒有自己真正的為我活和為自己打拼的想法嗎?
更深一點讓我想起了我的老母親,他們走走停停一生也是如此,我去世外婆,她們也是這樣傳統教育下來的根深蒂固,即使他們在年老體衰的時候,讓她們休息放下手中的一切,那一點責任他們也不願意,她們希望給予孩子們更多,也許母愛不光傳承是給孩子們這一份厚重禮儀。也是給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種堅韌不拔責任和義務。
這位勤勞的傳統中國婦女詮釋了世世代代中國女人的縮影,她們任勞任怨在各自的崗位和家庭責任中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走向陌路,她們還是在不斷的留一份光帶給我們沉重的深思和反省。
我們世世代代家庭都需要這種枷鎖式的,讓婦女們無償付出才是生活的主題意義嗎?我想應該不是,我們作為丈夫、孩子,我們都應該擁護一位家庭婦女而承載歷史使命,我們所應該肩挑的是家庭未來和生存,我們把一份重擔全部壓縮在一位婦女身上,難道就是我們社會主流所發展的開始嗎?
觀賞完電影讓我心潮起伏,歷史真正讓我們唏噓不已正是父母的一份大恩大義的愛,這份愛是沉重的,也是令人憂傷的,這一份淡淡的憂愁永遠是我們承受不起恩賜。那份離你我又近又遠的親情是否能夠讓我們重新改變,去理解一位家庭母親的義務和責任。從中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和減輕她們思想負擔,希望他們也能從中覺醒。&34;嚴歌苓:&34;
張小嫻:&34;
桂美離可待之日之時,意想不到收到了一位老熟人轉過來的一封信,信裡夾雜著他來臺灣和桂美未婚夫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已經布滿了斑駁歷史感,這讓桂美心潮起伏激動萬分。
《我這樣過一生》導演張毅用人性嗅腳觸發了,桂美來臺原因及晚年悽美彌留之際,對比一位青春少女,而在默默的老年之時的時過境遷的一生。
以完關主題《我這樣過一生》首尾相呼應,讓影片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並且享有很高的聲望。他以描述樸實的普通人家婦女心路歷程,這正是代表底層人物心靈聲音的闡明。
&34;這是編劇導演對主題意義的深意和描寫,更是讓人反省和深思的一部主題節目,我們的封建教育傳統難道就是因為階梯的一代又一代,一個又一個的舊式女性角色嗎?我們不需要這種賢妻良母生活方式,我們更需要新式女性而代替的光彩。
社會需要進步,女性代表的一個家庭的容忍,也是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標識,更是代表一個國家新生力量的開始,他們用零容忍容負重,但是她們肩挑的擔子太沉重了,請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善待我們每一位母親,我們更要好好的愛護他們,在她們生命之年,我們儘可能的給他們一份愛吧!
《我這樣過了一生》是張毅執導1985年上映的作品,影片獲得第22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改編劇本的4項大獎和兩項啟明,不誇張的說,電影裡的桂美就是中國多少傳統女性的縮影。
有人說這是一部讓男人臉紅的電影,結婚之後所有女人一生都在為家庭、為老公、為孩子操勞,他們的口頭禪就是等孩子大了就好了;等孩子畢業了就好了;等孩子結婚了就好了,他們就這樣一直等,直到等到生命的盡頭,可能也沒有等到他們所謂的幸福,就像電影裡那樣,這時候家人才意識到想要對她好一點卻來不及了。
影片最後當桂美再次見到當年的愛人像片時,她可能也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曾經她也滿心期待地憧憬著一生該如何度過,她也嚮往那種夢,聽從內心為自己而活,不對生活妥協的一生,可就算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沒辦法,按照道理過完一生,時至今日,她就像是醒悟了一樣都在宣揚要為自己而活。
我也時常會有這樣的倡議,可反過來想這樣的活法就一定不後悔嗎?正如電影裡的桂美一樣,如果強行讓她為自己而活,可能她也不一定能夠真正活得瀟灑。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我媽,她早已習慣了為兒女操心,其實現在我什麼都不缺,其實我們幾個都已成家立業,但依然阻止不了她,三天兩頭念叨我和我弟。其實她為我們操心的時候反而會比較開心,她也不可能按照我提出的為自己而活的方式去生活,所以啊,生活無論怎麼活都是自個的性格造就的選擇,怎麼活都後悔,怎麼活也都不後悔。
馬克思:&34;孩子們的幸福,也就是母親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