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只有愛賦予人真正的幸福

2020-11-17 澎湃新聞

託爾斯泰:只有愛賦予人真正的幸福

2020-02-27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託爾斯泰 群學書院

1909年,老託爾斯泰與孫輩

沒有愛,那些電話、電報、飛行器,都不會使人們相結合。相反,卻會使人們分隔得越來越遠。

——託爾斯泰:《生活之路》

只有愛賦予人真正的幸福

文 | 託爾斯泰

來源 | 《生活之路》

轉自 | 商務印書館(ID:shangwu1987)

01

每個人都儘可能多地為自己爭取利益,而世上最大的利益就是置身於愛,並與所有人相處和諧。當你感到你只愛一部分人,而其他人並不可愛時,怎樣才能獲得這種利益呢?人會去學習最為複雜的技術,學習讀書,寫字,各種科學,手藝。人一旦像學習科學和手藝時那樣勤奮地去學習愛,他很快就會輕易地學會愛所有的人,包括他所厭惡的人。

02

人只有明白了肉體生活的脆弱和不幸,才會明白愛所賦予他的全部幸福。

03

所有生命只有一個可靠的導師。這個導師就是萬物的靈魂,它使每個生命都做其應該做的事:這個靈魂在樹木裡,就讓它向著太陽生長,在花朵裡就讓它結出種子,在種子裡就讓它落入大地生根發芽。在人的身上,這個靈魂就讓他用愛與其他生命結合在一起。

04

要做團結眾人的事,而不做離散眾人的事。

05

如果你明白,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愛,那麼當你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你想的就不會是這個人可能對你有什麼好處,而是你怎麼樣才能給這個人以好處。只有這樣,比起你只關心自己的時候來說,你將會在所有方面獲得更大的成就。

06

要盡力去愛你所不愛的人,你認為有罪的人和凌辱你的人。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將體驗到一種新的、喜悅的情感。有如黑暗之後閃爍起明亮的光芒,當你從憎恨中解放出來的時候,愛就會在你心中放射出更加強烈、更加歡樂的光芒。

07

人富有愛心,這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而然的一樣。

08

當你感到苦惱,當你害怕他人,當你的生活發生混亂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讓我不再去想那些與我相關的事,我要愛所有與我相逢的人,別的都不想,隨它去吧。」只要嘗試一下這樣生活,你會看到,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有條有理,你將無所畏懼,也無所欲求。

本書是託爾斯泰的絕筆之作,是一位偉大文學家對人生、社會的最後思考和總結。全書分為三十一章,每章探討一個專門問題,包括信仰、靈魂、上帝、愛、不平等、暴力、國家迷信、真、惡、死、幸福等主題。

本書是各種閱讀筆記、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記等的集成,廣泛汲取了人類思想的精華,而寫作卻如同經書般簡潔和樸實,力求「使它們更加簡明,使它們適應所有的人,適應每一個人」。

託爾斯泰博大的思想一直統領著全書,在他看來,生與死這些存在於時間之中的東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現世中做出努力,如何在克服苦難、捨棄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這就是他指出的「生活之路」。

點擊即可購買

梁漱溟紀念特別講演 | 《金陵刻經處》新書分享會 | 《謝辰生口述》新書分享會 | 杜春媚對話郭海平 | 千古聚訟《蘭亭序》| 對話舒國治 | 對話葉兆言 | 周文重大使講演 | 五作家文學冷餐會 | 博物館史對話 | 晚年柳詒徵 | 程章燦談胡小石 | 民國知識人 | 王笛《袍哥》新書分享會 | 黃盈盈:中國人的性、愛、婚 | 金光億:人類學與文化遺產 | 葉聖陶孫女回憶姑蘇葉氏文學世家 | 孫中興談愛情 | 長三角社會學論壇 | 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高峰論壇 | 胡翼青:大數據與人類未來 | 社會心理學會雲南暑期班 | 楊國樞先生追思會 | 鄭小悠:年羹堯之死 | 畢淑敏讀者見面會 | 高歡藏品展特別活動 | 魏定熙《權力源自地位》新書對話會 | 2018共讀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中國首部書店話劇 | 四姝崑曲雅集 | 徐新對話劉成 | 莫礪鋒:開山大師兄 | 周琦教授品讀百年越南 | 福克《兩性》新書分享會 | 社會學十位長江學者聚首貴陽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 文心雅韻:中國傳統人文之美系列講演 | 谷嶽南京分享會 | 謝宇教授系列講演 | 對話: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精神 | 周志文《論語講析》新書分享會 | 「雙十一」消費魔咒特別論壇 | 王陽明逝世490周年特別論壇 | 茶葉:中國與世界 | 大學教授對話著名作家:中小學作文改怎麼寫? | 文學名刊主編南京見面會 |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五十講》| 青年作家費瀅《東課樓經變》新書分享會 | 仰之彌高:20世紀中國畫八大家特展 |

原標題:《託爾斯泰:只有愛賦予人真正的幸福》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託爾斯泰:生活中只有兩種不幸
    我們每個人愛真理都勝於愛謊言,但當事關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卻常常寧可信謊言,而不信真理,因為謊言可以為我們齷蹉的生活辯解,而真理則揭穿這種生活。11.人只有明白了肉體生活的脆弱和不幸,才會明白愛所賦予他的全部幸福。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愛情、婚姻,與巨著的誕生
    愛情與婚姻多年來,託爾斯泰一直和比爾斯一家相處得十分友好,相繼愛過這個家庭裡的四個女人。最後,他真正喜歡上的是他們的二女兒。但對此他並不敢承認。當時,索菲亞·安德烈耶芙娜·比爾斯還是個孩子,只有十七歲,而託爾斯泰已經三十出頭,看上去就像個老頭兒。
  • 為什麼說《安娜·卡列尼娜》是託爾斯泰最好的作品?
    即使像果戈理、契訶夫一類的作家對俄國、西方乃至美洲的短篇小說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要在西方找到一位託爾斯泰的真正門徒則絕非易事。記得在大學讀外國文學,有關兩人的高下優劣,幾乎是換一個教師就會換一種說法。這與教師個人的趣味不無關係。喜歡現實主義傳統的人,大都比較推重託爾斯泰;而喜歡現代派和所謂心理小說的先生則更欣賞陀思妥耶夫斯基。
  • 《名人傳》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託爾斯泰的藝術論只有把最美的理論表現在作品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託爾斯泰身上,理論和創作就像信仰和行動一樣,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在構思自己的藝術評論的同時,他也羅列出一些他所希望的藝術新模式。那是兩種藝術模式:一種更博大崇高,另一種略欠純潔。
  • 託爾斯泰的最後時光:希望逃離塵世紛繁複雜的一切
    託爾斯泰眼中的上帝象徵著愛與和諧。他希望歸屬於一個團體,感覺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他在婚姻以及與農民的相處中所尋找的理想。對於託爾斯泰來說,上帝就是愛:有愛的地方,就有上帝。每個人神聖的核心就是擁有同情和熱愛他人的能力。罪就是因為失去了愛——這本身就是一種懲罰——獲得救贖的唯一方法就是愛。這一主題貫穿了託爾斯泰的所有小說,從第一部《家庭幸福》(1859)到最後一部《復活》(1899)。
  • 《名人傳》⑨ | 託爾斯泰為什麼不喜歡貝多芬?
    託爾斯泰的藝術論只有把最美的理論表現在作品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託爾斯泰身上,理論和創作就像信仰和行動一樣,始終保持著統一性。在構思自己的藝術評論的同時,他也羅列出一些他所希望的藝術新模式。但從人性意義上說,兩種模式都是「宗教的」——一種是通過愛來團結人類,另一種則是對愛的仇敵宣戰。託爾斯泰寫了幾部傑作:《伊萬伊裡奇之死》(1884——1886),《民間故事與童話》(1881——1886),《黑暗的勢力》(1886),《科勒策奏鳴曲》(1889)和《主與僕》(1895)。
  •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想要婚姻幸福,必須懂得正視欲望
    說實話當年讀此書時,特別喜歡安娜敢愛敢恨的個性,崇拜她敢於衝破傳統道德倫理追求浪漫愛情的真性情。時過經年,我也漸入中年,再次重溫此書,心境已全然不同。因而我對安娜的看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當我褪去青澀真正步入婚姻,我才發現:婚姻裡不只有激情與欲望,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不僅是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也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普通人的終極之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沒有此問。在託爾斯泰看來,沒有此問的人是幸福的,無論他是參透世事的高人,還是一無所知的農民,沒有此問可以省卻諸多煩惱,而一旦有了此問,則非經一番煉獄般的折磨無法擺脫,託爾斯泰即是如此。
  • 託爾斯泰的存在主義危機,生命本沒有意義,他卻不斷尋找
    如果這幅哲學圖景是正確的,那麼當託爾斯泰轉向科學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時,他只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正如馬丁特拉所寫,「我為什麼要活下去?從我那幻影般的、可摧毀的生命中,會產生什麼真正不可摧毀的本質?」這也是託爾斯泰問自己的問題。在他的自傳《我的自白》中,他寫道,只要他不能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最好的辦法就是上吊。』」幸運的是,託爾斯泰沒有上吊自殺。
  • 託爾斯泰 | 軀體是外殼,要以意識讓生命變得豐富
    經常有人思考,也經常聽到有人說:拋棄個人的幸福是人的長處,人的功勳。實際上,拋棄個人的幸福——不是人的長處,也不是功勳,而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人意識到自身是一個同整個世界相分離的軀體的時候,他認識到別的軀體也與全世界分離著,他就能理解人們彼此間的聯繫,他也能理解自己軀體的幸福只是幻影。這時他才能理解只有能使理性意識滿足的幸福,才是惟一真實的。
  • 拒絕暴力:解讀託爾斯泰的終極信仰
    [導讀]託爾斯泰認為,信仰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範疇。這不是人的表現之一,不是他的一種能力,而是人的最實質的基礎。只有作為信仰的存在物,人才能顯現出自己的理性實質。生活裡的精神革命託爾斯泰認為,信仰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範疇。這不是人的表現之一,不是他的一種能力,而是人的最實質的基礎。只有作為信仰的存在物,人才能顯現出自己的理性實質。關於信仰的問題對託爾斯泰而言完全是個人的問題。在研究信仰問題時,他解決的不僅是思想上的問題,與此同時,他也在解決自己的生命問題。
  • 託爾斯泰最後的日記:「忍耐吧,列夫·託爾斯泰!努力吧」
    作者|託爾斯泰譯者|任鈞摘編|張進一月十四日早晨起床。散步。有了好的感想,且把它寫下來吧。(一)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老是想著結果,對完成天職,是有害處的。甚至對那些由我們所創造的某種看不見的工作,或是對我們所能看得見的結果,都是有害處的。
  • 託爾斯泰:我們應該如何擺脫生活的困境?
    我從這些人身上沒有什麼好學的,那些東西既然已經知道了,就裝不出一副一無所知的樣子。第二種解決方法就是享樂。這種享樂也就是,已經了解生命的絕望和困境之後,毅然決然地享受現在的幸福,既不理會前方的巨龍,也不看身邊的老鼠,心安理得地用最舒服的方式舔食蜂蜜。樹枝上蜂蜜越多,他越是吃得忘乎所以。
  • 世界文豪託爾斯泰至情至性的求婚信,姐姐哭吼:是我的,拒絕他!
    但是一股幸福的流泉瀉落在她的心海,有另外一個更響亮的聲音,仿佛雷鳴:「不!他愛的是我,我此刻感到很幸福很滿足,我們才是相互愛慕的一對,是心靈相通的一對。」她懷著對幸福的嚮往,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發起了命運的抗爭,深信愛情的力量可以打破一切阻礙,追求幸福和婚姻自由是她行動的準則。三姐妹表情各不相同,都在不停啜泣。
  • 《最後一站》:列夫·託爾斯泰那不能分開又無法共處的愛情
    「生命中如果擁有愛,那麼愛的人則要承受痛苦,如果沒有愛,那麼不愛的人將要經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這個真實的故事顯得複雜,矛盾和有趣。」接下來讓我們從各主要人物出發,看看託爾斯泰的一生及其愛情經歷託爾斯泰的故事列夫·託爾斯泰(1828年-1910年),提及託爾斯泰,似乎沒有多少對其覺得陌生,是不是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聖人啊?
  • Lady Moly李思瑾,做一名賦予者,為夢想賦能
    ​「只有愛賦予人真正的幸福」——列夫·託爾斯泰這位被譽為「全人類驕傲」的文豪,在這篇柔情散文詩中不吝語言地讚頌奉獻與愛,同時傳遞出了他對於「賦予」一詞的高度認可。賦予,是一個超越了給予、傳遞的詞彙,它包含了賦予者濃厚的感情色彩,在結果上也會指向讓接收者收穫更多美好。
  • 真正能給女人幸福的男人只有一個
    席慕蓉曾經說過:「幸福的愛情都是一種模樣,而不幸的愛情卻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太早或者太遲。」太早遇見的人,愛得最是刻骨銘心,可往往是以錯過收尾,終究彼此都只能成為青春歲月裡的過客。可遇見得太遲,有的時候更是一種折磨。因為很多時候,遇見得遲了,卻是連愛都不敢愛了。有的人說,最好的婚姻一定是要嫁給愛情。
  • 梅列日科夫斯基 : 託爾斯泰為"肉的探索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為"靈的...
    別爾嘉耶夫說:"託爾斯泰的吶喊是那種處在幸福的環境中、擁有一切,但卻不能忍受自己的特權地位的受苦的人的吶喊。"他擁有榮譽、錢財、顯赫地位和家庭幸福這一切而想竭力放棄這一切。梅列日科夫斯基曾經在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格特徵時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愛我們,作為一個朋友,一個平等的人,而非像屠格涅夫那樣有一詩意的距離,也不像託爾斯泰那樣有一傳道者的張揚。他是我們的,在他所有的思想中,所有的痛苦中。他與我們在同一隻杯子裡浮沉。"基爾波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中也寫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向無貴族那樣的驕矜自重,亦無資產階級那樣的故作優雅。"
  • 《棕櫚泉》真正的愛
    愛,對他人的關心,是照亮沉沉黑暗的光明。兩段婚禮祝詞觸及靈魂。再補充評論一下電影 palm springs,以免被人認為又是一部陳詞濫調的愛情喜劇。愛能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當然能。是不是只有愛才能賦予生命以意義?當然不是。很多人因為否定第二命題,就以為也否定了第一論題。這當然是邏輯的混亂。
  • 《復活》:託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她遭人陷害,受到審判,在監獄裡她起初依然是自暴自棄的,但是聶赫留朵夫三次去探監,她終於有所感動,在監獄中、在流放的過程中跟很多革命者相處,這些革命者都是對生活抱有理想態度的人,跟他們一接觸以後,她發現真的有人為別人活著。這個時候聶赫留朵夫也在追求她,聶赫留朵夫的追求當然是一種懺悔的舉動,從小說中感覺到她也是很愛聶赫留朵夫的,但是她覺得要嫁給他的話也許會拖累他,後來她就嫁給了一個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