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又把吃早飯叫「過早」。過早食品有熱乾麵、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等。「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食神」蔡瀾在微博上如此寫道。
武漢的小吃以早點為主,武漢人又把吃早飯叫「過早」。過早食品有熱乾麵、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等。「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食神」蔡瀾在微博上如此寫道。」第一次在武漢街頭「過早」,蔡瀾「貪心」地吃了不少東西。熱乾麵、蛋酒、糊米酒、生煎包、豆皮、雞冠餃、蒸餃、面窩、重油燒麥。
1 食品名牌小香鍋土豆粉、熱乾麵、面窩、米耙粑、魚汁糊粉、燒梅、歡喜坨、發糕、鍋貼餃、水餃、餛飩、糯米雞、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鴨脖子、湯包、烤紅薯、糯米包油條、酥餃、餈粑、剁饃、苕面窩、細粉、寬粉、湯麵。
武漢小吃清酒、蛋酒、豆漿、雞冠餃、炒麵、炒粉、炒花飯、小張烤魚、清蒸武昌魚、武漢名小吃 還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 ,蔡林記——熱乾麵,談炎記——水餃 ,順香居——燒麥,福慶和——牛肉米粉,五芳齋——湯圓,小桃園——煨湯,老謙記——牛肉豆絲,餘媽媽——豆皮,面窩,田啟恆——糊湯粉,新農特色牛骨頭,民生全科小湯圓 ,福慶和米粉,雅園米粉,楚寶桂花赤豆湯,寶慶牛肉麵,一品香大 武漢小吃包 ,老會賓五葉梅,橘頌餅,東坡餅,油香,發米粑,什錦豆腐腦,涼粉涼麵,炒良鄉慄子,衝糯米粉,炒白果, 武漢風味小吃還有炸油餅、油條、蒸餃、煎包、醬肉包子、歡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武漢面窩、黃州燒梅、江陵八寶飯、雲夢魚面、老通城豆皮、武漢豬肉乾、武漢香腸、武漢肉棗、豬油餑餑、麻烘糕、蓮藕糯米粥、燉蓮子、良鄉慄子、衝糯米粉、武漢酸白菜、沙市甜獨蒜頭,鹹酥餅等。
2 特點武漢人把吃早飯稱為「過早」。早飯對於武漢人來說一向都很重要,所以過早一向都是內容豐富,品種繁多。熱乾麵是武漢一大特色。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湖北江河湖泊眾多,水產極為豐富,所以武漢餐桌上河鮮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魚便是因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才 武漢小吃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而名揚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它也是武漢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武昌戶部巷新開一家小香鍋土豆粉店,特色是「土豆粉」,還有糊湯粉。熱乾麵變得早餐中餐晚餐都在吃,離不開了。萬達廣場新開了一家合記炸醬熱乾麵。此面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麵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裡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
3 蔡瀾評價 「「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昨日,結束在漢三天的之旅,「食神」蔡瀾在微博上如此寫道。
蔡瀾知己、《大武漢》雜誌執行主編張慶,設計了蔡瀾來漢的美食路線圖。遺憾的是,因為三天內要舉辦三場讀者見面會,蔡瀾的「正餐」大多匆匆解決,並沒有機會按照張慶的設計,深入大街小巷尋覓地道武漢美食。張慶告訴記者:「事實上,蔡生最享受的還是兩頓早餐,一頓是在戶部巷,一頓是勝利街的民生甜食館總店。」
第一次在武漢街頭「過早」,蔡瀾「貪心」地吃了不少東西。熱乾麵、蛋酒、糊米酒、生煎包、豆皮、雞冠餃、蒸餃、面窩、重油燒麥……蔡瀾饒有興趣地一一品嘗,還沒忘記了拍照、拍視頻,然後發到微博上,供全球500多萬粉絲分享。蔡瀾的影響力果然巨大,微博一出,遍布世界各地的粉絲們有的搜索起了這些早點的做法,有的則回憶起了自己在武漢「過早」的經歷,大家在網絡上聊得不亦樂乎。
而蔡瀾本人對於這些武漢早點的評價也很有意思面窩,Donut(炸甜甜圈)的老祖宗;豆皮,好大一張餅;一大早喝甜甜暖暖的米酒,是有幸福感的;最喜歡糊米酒,武漢人把糯米拉成條狀放進米酒裡的做法,全世界都少見……「蔡生見多識廣,估計吃過的餃子也不計其數了,沒想到他會喜歡武漢的蒸餃。蒸籠裡剩了三個,蔡生臨走前把它們吃了個精光,把我們都樂壞了!」張慶說。
武漢人的「過早」,最打動蔡瀾的,是其中透露出的濃濃生活氣息。看到普通武漢人手拿大鍋小碗排著長隊,就為了買上一兩樣早點,蔡瀾相當感慨:「把早餐當成一件隆重的事情看待,這在當今已是很少有了,我喜歡武漢人的生活方式!」
武漢的「非正式」美食之旅,似乎給蔡瀾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慶也透露:「蔡生臨走前跟我們說,希望下次有機會能來武漢,吃到打了霜的洪山菜薹。這是以前蔡生在我微博上看到的,然後一直惦記著。」[1]
武漢小吃戶部巷位於武昌自由路,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
武漢人將用早點,稱為「過早」。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漢口竹枝詞》。後在別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漢人隨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 的位置。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小巷入口處,銘刻著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裡快熱鮮」,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
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
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這裡的早點夠老,夠味道。有石婆婆的熱乾麵、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陳家的牛肉麵、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色小吃,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
戶部巷歷史:
20世紀40年代,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因其品種多、味道美,享譽三鎮。解放初期,餐飲業進入合作化,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收編」,名聲漸漸沉寂。
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餬口,從而有了石婆婆熱乾麵、陳氏紅油牛肉麵等眾多名小吃。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交車輛的起點站、終點站,客運輪渡碼頭集中,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過早」的聚集地。1990年,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恢復傳統的製作方法和經營方式,重新在戶部巷安家。
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從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 武漢小吃來此「過早」,一條長不過150米、寬不過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顧,終年生意興隆。
2003年,武昌區政府將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並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牆。
白天逛漢正街,晚上遊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每當夜幕降 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餚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匯,中外來賓和八方遊客在這裡歡聚。這裡已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吉慶街位於漢口著名的老字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 路,西至江漢路。別看這條有名的吉慶街夜市大排擋寬不過十幾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現出來,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臺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別是在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
這裡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從客人裡找出大學教授、作家或社會學家什麼的。吉慶街的客人們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藝界,還有體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是為吃而來,更多的是想感受這裡自由的氛圍,體味這裡的漢味風情。
小吃名店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乾麵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生意興隆,日銷量約1 5000碗,接待品食者萬人以上。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麵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 熱乾麵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麵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麵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麵條裡。第二天,他把這些麵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問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幹而來。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裡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製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讚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 武漢小吃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裡,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薑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裡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武漢黃陂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 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縣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製、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餘香滿口,吃後留有餘味,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老謙記牛肉豆絲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裡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幹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溼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五芳齋湯圓
在武漢,還有一家同時享有「湯圓大王」、「粽子大王」、「糕團大王」三大稱號的酒樓——五芳齋酒樓。該店歷經百餘年之久,其製作的湯圓、粽子和糕團三鎮皆知,遠近聞名。
位於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五芳齋」本是一家酒樓,建於民國35年,以經營寧波風味湯圓而聞名,有「寧波湯圓大王」之美稱。該湯圓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其味鮮美異常。
田啟恆糊湯粉
田啟恆糊湯粉館坐落漢口花樓街,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名揚三鎮。 糊湯粉是與油條相配的小吃品種,凡賣糊湯粉者必賣油條。在製作米粉時,選用秈稻米磨漿、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燜,擠壓煮製成型。然後用活鮮小鯽魚(或鱔魚)熬煮成 湯汁,再加水調入生米粉製成糊湯,放入各種調味品,成熟裝碗時,撒上蔥花、胡椒、配以油條佐食,別有風味。
順香居燒梅
漢口花樓街、交通路交匯處的「順香居」是一家有著近五十年歷史的老店。該店製作的重油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味道鮮美,而且形如銀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開。[2]
小香鍋土豆粉
「小香鍋」土豆粉,上桌未食,先聞其香,配以特製的砂鍋密烹,入口更是五味兼備,唇齒留香,營養豐富,是百姓四季皆宜的食補佳品。王氏夫婦將「小香鍋」以現代化的經營理念進行連鎖的管理與經營,使「小香鍋」這個傳統品牌小吃讓更多的人得以品嘗!
5 名小吃鴨脖子
武漢的漢口有條精武路,別看這條路有點破舊,有點髒亂,這裡可是聞名 全國!若問為啥出名呢?原來 這裡是全國聞名的精武鴨脖子的發源地!武漢精武鴨脖子,最早就起源於這精武路。據說這鴨脖子的滷製方法非常講究,經過精選料、細處理、控火候的處理,尤其是二十八味滷料加老湯的滷製,使得精武鴨脖子麻辣鮮香、鹹中帶甜、紅豔奪目,也正因為它的色香味俱全而譽滿全國! 說道武漢的鴨脖子一定要提一下武漢的精武路,這裡是銷售辣鴨脖最早也是目前最集中的地方。還有一個典故講給朋友們:戰國時期,楚王率眾徵伐,途徑漢中,人困馬乏。某日,路經一野湖,見群 鴨雲集飛渡,景象壯觀。楚王大喜,令軍士捕而食之。不日,餘鴨脖無數,恰軍中一人,擅於膳食。教眾人用秘方釀製,遂成鴨脖美味,楚王嘗之,讚不絕口。而軍中士卒尤為喜愛。得此美食後,楚軍越顯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偉業」。而偶有傷寒不適,食之亦無一不好,眾皆稱絕。精武鴨脖之名由此而得。眾商家雲集精武路,紛紛開起了鴨脖店,有不斷開發創新,鴨腸、鴨掌、鴨頭、鴨翅品種繁多。
棒棒雞
棒棒雞,又名「樂山棒棒雞」、「嘉定棒棒雞」。此菜原始於樂山漢陽壩,取用良種漢陽雞,經煮熟後,用木棒將雞肉捶松後食用。在中國烹飪史上,曾有用木棒敲打的名饌「白脯」,見於賈思勰《齊民要術》。 武漢小吃[3]
成都棒棒雞[4]乃四川百年名菜,風味獨特、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是由原汁雞湯加祖傳配方精製而成,與世面上的所謂白斬雞是有本質區別的。棒棒雞根據傳統製作工序加以現代的餐飲元素,使得做出的產品獨具風格:麻、辣、鮮、香、甜一應俱全,口感好,真正色、香、味皆具,看之勾欲,食之回味,久品不厭。
原料:嫩雞一隻,蔥白絲適量。調料:芝麻醬、紅油辣椒、糖、麻醬油、花椒粉等各適量。
製法:①將淨雞以繩纏住腿翅,肉厚處以竹扦打眼,下湯鍋中煮熟,撈起晾涼。②用特製的小木棒將雞脯肉、雞腿肉輕輕拍松,撕成絲入盤,外圍以蔥白絲。③將調料和勻調成味汁,澆在雞絲上即成。
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 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有一個典故: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麵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麵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麵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乾麵麵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乾麵。
6 特色早餐6.1 豆皮豆皮是一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 武漢小吃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老通城「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製的節日佳餚,後來成為尋常早點。
在武漢,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歷史最為悠久,也最負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樓的名字,位於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經營三鮮豆皮聞名,素有「豆皮大王」之譽。外地人到武漢,皆以能吃到老通城的豆皮為快。毛澤東曾品嘗數次,讚不絕口。
老通城豆皮製法: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裡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
6.2 薄冰羊肉粉薄冰羊肉粉用鮮羊骨熬湯,澆米粉,放羊肉片、調料而食。清香味鮮,滾燙辣香,湯清不濁。已有300餘年製作歷史。
米粉100克,帶皮熟羊肉35克。羊油、煳辣椒麵、花椒粉、鹽、味精、辣椒油、原湯、蕪荽、蒜葉等適量。
將羊肉洗淨切成塊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後改用小火燉〔煮羊肉時要放入辣椒油〕 ,撈出擺齊用重物壓緊,冷卻5小時後切成3釐米寬、5釐米長的薄片。米粉用涼水泡透去掉酸味,放入沸水鍋中燙透,用漏勺撈出裝入面碗內。將羊肉片鋪在粉上、舀入調好鹽味的原汁湯、羊油、放入煳辣椒粉或辣椒油、再放入味精、花椒粉、蕪荽、蒜葉即成。
薄冰羊肉粉的吃法有講究:先喝湯後吃粉,這樣先香鮮滿口香,再慢慢品嘗後味,回味悠長。風味特色:羊肉熟透而不爛,鮮香不羶,米粉雪白,湯汁鮮淳紅亮,辣香味濃,油大不膩。
6.3 歡喜坨歡喜坨在武漢已有百餘年歷史,它是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一層芝麻,炸熟後外脆內軟,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
6.4 蛋酒武漢的蛋酒是一種「過早」飲料,喝蛋酒多在吃油條或面窩之際。蛋酒香濃可 武漢小吃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極佳,酒氣不重,喝後卻覺得身子暖和。許多家庭中喜歡用酒釀來製作蛋酒,在感冒初期當作特效藥使用。喝了之後會出汗退燒。感冒發燒時,因為食慾低落,身體也容易虛弱,蛋酒中有蛋有酒,可以補給營養和熱量。
如果是較小的孩子或是對酒精過敏的人,可以先將蛋酒放到鍋中煮開,讓酒精揮發後在飲用。 趁著蛋酒溫熱時喝下,再睡個好覺,感冒很快就會好了。除了在感冒初期飲用外,蛋酒對恢復疲勞或治療失眠都很有效。由於它可以讓身體生暖,也很適合寒性體質的人飲用。
6.5 什錦豆腐腦
武漢小吃武漢街頭早晚均有供應,因在豆腐腦裡加上饊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吃起來腦嫩米滋、饊酥、菜脆,多味備嘗,異常鮮美。
採用當今最為流行的滷製方法,是繼滷肉飯後,市場上最流行的小吃。5元錢一個的滷肉卷,一經面世,迅速在武漢捲起美食旋風。相比傳統小吃,他做出了口味,做出了檔次,做出了口碑,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小吃行業的現狀進行了一次洗禮。他是傳統小吃的改革風向標!
7 小吃做法雞派英雄「大雞排的做法
材料:雞派英雄秘制好的雞排、起酥粉、起酥油、自己喜歡的調味佐料.
做法:
1、把「雞派英雄」的雞排拿出解凍.
2、雞排解凍後,放入提前調好的佐料水中,然後輕輕拿起裹粉.
3、裹好粉後放入沸油中,炸制3—4分鐘即可。 4、炸制好後,色澤金黃,外酥裡嫩.(如右圖)
糯米雞的做法
材料:
糯米、香菇、肉丁、香乾、鹽、料酒、胡椒、生抽、老抽、薑末、蠔油
做法:
1、用電飯鍋將糯米提前泡一小時,夾層肉、香乾切小丁
2、香菇用溫水泡發切小丁,泡過香菇的水留好備用
3、夾層肉丁用鹽、料酒、胡椒、生抽、老抽醃製
4、熱鍋上油,放薑末(或薑汁),依次放入肉丁、香菇、香乾翻炒,調入少鹽、少糖、雞精、生抽、老抽(適當放多點)、蠔油,然後將泡香菇的水倒入,沸騰後轉小火燜一小會
5、將炒好的香菇肉丁連湯汁倒入泡好的糯米中拌勻,按下煮飯鍵,待糯米飯快熟時,撒一把小豌豆,繼續燜一會,最後撒上蔥花,另外用麵粉加水,調成麵糊(稀稠程度以能掛上飯糰為宜)
6、最後將做好的糯米飯捏成飯糰,掛上面糊放油鍋炸炸就好了
炒豆絲的做法
原料:番茄,洋蔥,豆絲,調料。
做法:
1、番茄、洋蔥切小丁,豆絲切條。
2、油燒熱,爆香番茄和洋蔥,下豆絲。
3、大火炒,加適量醬油、醋、鹽、胡椒等調料。
熱乾麵
原料:
麵條(最好是鹼性麵條)、芝麻醬、榨菜、香菜(蔥花更正宗)、醬油、雞粉、香油、鹽
做法:
1、滾水放入麵條煮熟;
2、煮熟的麵條放入冷開水過冷河,瀝乾裝碗;
3、小碗內放雞粉、醬油、鹽,以開水調勻備用;
4、麵條上放上香菜碎、榨菜米碎,淋上濃濃的麻醬和香油,澆上去即可。
8 Q版武漢小吃熱乾麵、豆皮、雞冠餃、糊米酒……這些為武漢人所熟悉的小吃,近日,在微博上以一種Q版的擬人漫畫形象被各地網友瘋轉。不少外地網友羨慕不已,他們說在武漢生活真是幸福,一周七天過早,可以完全不重樣。
博友@今古傳奇發出的這組Q版武漢過早大全漫畫中,一共有10種小吃,分別是熱乾麵、豆皮、小籠包、蛋酒、雞冠餃、糊米酒、面窩、燒麥、油條、炸醬麵。每個早餐都附有一個Q版形象代言人,並且都有自己的名號,豆皮叫豆皮先森,小籠包叫小包紙,雞冠餃叫阿嬌,糊米酒叫糊糊,燒麥叫麥克·燒……這10種小吃的形象都很Q。
這組漫畫在網上迅速躥紅,引發各地網友轉發評論。網友「DANA」說,「吃在武漢」一點不假,連過早都足以讓你挑花眼,一周絕不重樣。
這組Q版漫畫還引發不少身在外地武漢伢的回憶。網友「熱鍋巴」是一名在杭州工作的武漢人,她說,這組漫畫太形象、太有愛了,把武漢的早點羅列了一大半。這些伴隨她長大的早點,讓她越發想念武漢了。「一日之際在於晨,在武漢過早,一不留神就吃得打嗝。吃得真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