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總局全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2018年第一季度推優作品之一,遼寧廣播電視臺的廣播新聞專題《保持通話》以7分鐘時長,講述了一個生死時速的救助故事。6月22日,總局例會上,遼寧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部副總監那其灼向全國廣電同行分享了節目的創作過程與體會思考。
調度員 蔣林平:您好,普蘭店120,您好,哪裡?
來電者:我在唐房這兒。
調度員 蔣林平:唐房還是唐家房?
來電者:唐房,來120好不好?
調度員 蔣林平:唐房什麼位置?給我個具體位置?
來電者:唐房就是說……
調度員 蔣林平:有沒有家屬?讓家屬說一下。
來電者:我們兩個都病了,沒有辦法說得太清楚……
調度員 蔣林平:那我怎麼找?你什麼病?
來電者:我頭暈……
調度員 蔣林平:你趕快把門窗打開!是不是煤煙中毒了?你快把門窗打開!
……
2018年1月份,遼寧大連普蘭店區120急救中心接到一個特殊電話,對方一開始說話斷斷續續,說不清自己的情況,到後來思維混亂,口齒不清。但是,調度員一直在堅持呼喚、詢問……這通電話持續了46分鐘,最終與前方急救人員和民警一起,挽救了兩條人命。這起突發事件前後歷時一個小時左右,最終被濃縮為一個7分鐘的廣播專題節目。
講好中國故事,是新聞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業務能力。當下的中國,大事多、好事多、喜事多,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去記錄和報導這些大事、好事、喜事;同時,作為地方新聞媒體,更要去關注平凡人的小故事。
在小故事裡挖掘出大情懷和正能量
對於一條線索能否成為好故事的研判,需要有清晰的標準。
l 價值判斷層面,一個能夠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好題材;
l 在操作層面,有扣人心弦的好情節、好內容;
l 在呈現方式層面,80%的核心情節都發生在電話裡,對於一篇廣播新聞報導來說,電話錄音就是好素材、好聲音。
好故事也是跑出來的
記者得到線索後當天立即出發,在瀋陽到普蘭店四個小時的火車路程中,採訪仍在向前推進。當地急救中心主任曲愛軍把46分鐘的通話錄音發給了記者,分頭整理,做好摘錄,在這個過程中便確定了採訪思路。
記者在火車上編輯音響素材
在接下來一天半的時間裡,記者為了採訪幾位當事人,在瀋陽、普蘭店和大連主城區來回奔波了五趟,不斷發現新的線索,從急救中心到110接警中心再到當地民警,最終拿到了近300分鐘的採訪錄音。這也為講好故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保持通話》改變了以往倒金字塔式的敘事方式,用雙線索的敘事結構來推進故事。
第一條是時間線索,從接線員蔣林平接電話開始到掛電話為止,這條線的任務是推動情節發展,告訴聽眾什麼時間發生了什麼;
第二條是人物的心理線索,在幾個關鍵節點上,讓人物跳出來,回述他們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從而介紹背景、描摹細節、渲染氣氛。
記者房磊採訪當事人
在這種雙線索敘事的結構中,《保持通話》格外注重兩點:一是「細節」,二是「懸念」。
細節是新聞的血肉,對細節的把握力度決定了故事的精彩程度。《保持通話》就是由一個個細節環環相扣而成。比如不停強調的時間點:「晚8點25分電話接通」「此刻,距離電話接通已過去2分鐘」「電話接通3分30秒時候聽到一個重要線索」「掛電話時顯示通話時間46分鐘」等,對於這些時間點的一次次強調便於聽眾清楚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同時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
除了細節,《保持通話》還強調「懸念」的設置。比如六年前類似的求救電話最終沒能帶來生的希望,那麼這一次會帶來生的希望嗎?這是一個最大的懸念;再比如「房東叫程娜」這一信息,雖然後來並沒有給救助帶來幫助,但是這會令聽眾經歷了一個看到希望又失望的心理過程;類似的還有蔣林平問求救者「大門什麼顏色?」。在七分鐘的報導裡,讓聽眾反覆看到希望,又面對失望,在過山車一樣的心理活動中,對最終的懸念——「人到底怎麼找,怎麼救」越來越期待,甚至越來越焦慮。最後答案突然揭曉,聽眾如釋重負,對故事更加印象深刻。
「講故事」的本質是追求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保持通話》用充滿細節和懸念的故事化表達,大大增強了報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為一篇廣播新聞報導,能不能做出廣播特色、能否找到聲音表達的更多可能性,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聲音表達是廣播作品的邏輯核心,也是出發點和落腳點。《保持通話》嘗試借鑑紀錄片的方式,對聲音表達進行了大膽探索。
46分鐘求救電話的原始錄音是報導的聲音主線。報導不僅整段使用通話錄音,在主持人的旁白部分也以通話錄音作為背景,令這一廣播報導本身也一直在「保持通話」。這些原始的通話錄音素材,塑造了聲臨其境的新聞現場,增強了報導的紀實性。
當地急救中心調度員 蔣林平
在敘述語調上,為了做出廣播紀錄片的味道,《保持通話》的故事敘述始終保持著冷靜與客觀。
好的新聞不是盲目貼標籤,喊口號,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把意義和精神藏在原生態的音響和客觀冷靜的敘事裡,讓聽眾自覺地接受引導教育。
這篇報導就是希望聽眾經歷一次從「捏把汗」到「拍大腿」的過程,進而對這些施救者報以由心而發的敬意。
好的紀錄片講究節奏。以前期獲得的素材而論,《保持通話》可以做的更長,但是在廣播的傳播規律中,10分鐘是一個關鍵的聽覺疲勞期。因而《保持通話》力求緊湊,避免時間太長帶來的敘事拖沓和注意力衰減,希望令聽眾專注地聽完整篇報導。
此外,為了豐富廣播報導的元素,除了原始的電話錄音、當事人的採訪錄音,報導中還使用了音樂和音效,更加強烈地營造出了緊張氛圍。
近年來,廣播媒體面臨著與電視、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廣播新聞從業者要用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媒體、新技術,同時更要做一個「聲音的匠人」,去實現廣播新聞的更多可能,而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廣播+新媒體」,所有融合都應讓廣播的特色更加鮮明,綻放獨特的「聲」命力。
作者:那其灼
編輯:汪雅青 江勇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