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寶寶們,
要如何從一本英文原著讀到上百本呢?
要如何在閱讀英文原著的時候,也感受到快樂吸收到精華呢?
答案就在你們之中!
小編今天收到了一位讀者的投稿~
非科班出身的小飛飛,如何讀完上百本英文原著的呢?
繼續往下讀,你就知道啦~
小飛飛介紹:
一個自學英語成功的人的人;一個對心理學、文學、哲學有著狂熱愛好的人; 一個懷抱夢想經歷了無數痛苦、挫折與絕望的人, 他寫出的文字或許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微信公眾號:小飛飛的自我成長(xffdzwcz)
溫馨提示:文章有點長,但都是我的親身感悟總結。有耐心讀完的話,必定會有大大的收穫的。
我曾在某些文章裡談到了自己大學自學英語的經歷。在那些文章裡,我提到了閱讀英文原著。很多人說讀英文原著非常難,問我是如何讀完這麼多英文原著的。通過這篇文章裡,我將詳細地回答他們這個問題。
文中大部分圖片是我用手機拍的。司各特派克是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家。《少有人走的路》,《邪惡人性》 是非常好的書。他還有一些書,外國讀者的評論也很好,但很難下載或買到。
首先談談面對英文原著時,很多人會產生的畏懼心理。
由於恐懼純英文版的書籍,很多人喜歡買中英對譯的書。這類書有個缺點:由於人都是懶的,一旦有中文在,我們就自然而然會去看中文翻譯,而且總是擔心自己對英文的理解沒有譯者理解的正確,看幾句英文,又去看幾句中文。
長期這樣的話,你就會對純英文版的書形成一種恐懼感。幾年過來,你可能連一本純英文版的書都沒有讀過。
但這種恐懼、不舒適的狀態是一種很常見的狀態,而且我們從小就經歷並克服過。
我們小時候背唐詩,讀語文課文,我們很多時候也是不懂的,那時我們也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們會去問父母,問老師,但問了以後,我們可能還是不懂,於是我們就只能忍受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慢慢地,我們閱讀的越來越多,我們也就在閱讀中薰陶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也就越來越少了。
這是我一美國朋友從美國帶給我的英文原版的書。左邊是《1984》,右邊是卡夫卡的《審判》。書非常精美,每本書都有一個紙盒裝著。我倆都是書迷,他說他年輕的時候一年要讀大約一百本書。
還舉個例子。當你進入某項對你來說全新的領域的時候,比如說金融或者網際網路,即使資料全是用中文寫的,別人也用中文跟你講解,但你就是看的雲裡霧裡,聽的雲裡霧裡。你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當你看得越多,聽得越多的時候,某個瞬間你突然明白了別人在說什麼了,感到自己的理解力提高了一大截。
閱讀英文原著,你也要學會忍受這種似懂非懂的不舒服的感覺。如果你一旦感覺自己沒看懂,就放棄,那你就會永遠恐懼,永遠看不懂英文原著。
開始的時候,讀一本英文原著,如果只看懂40%,50%,那也沒關係,要強迫自己讀下去。你會發現,一本書你越看到後面感覺越容易,看的越順利。因為你前面查的新單詞,它們常常會反覆不斷的出現在一本書裡。而且每個作家的寫作手法不同,你適應他的語言特點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我開始看《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時候,看了一章都不知作者在講什麼,但看到第二三章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反烏託邦小說之一。
在開始閱讀英文原著的過程中,你還會遇到另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你在閱讀的時候,腦子裡總是自動將其翻譯成中文來思考理解。比如說你看到 「food」這個單詞,你腦子中立馬把它翻譯成「食物」來理解。那是因為我們的母語是中文,用中文思考更符合我們的習慣。你有時候會想「我何時才能不在腦子裡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來理解呢「? 我想說的是,這也是一個過程。你閱讀的越多,你對母語的依賴就會越少。
我是在閱讀了一百多本原著、看了很多電影和美劇、跟外國人打了六七年交道後,才慢慢變得不怎麼依賴母語了的。我現在閱讀基本可以不依賴母語來理解了,看到英文就用英文思考。
但碰到非常難得東西,我還是要依賴母語,因為那是我出生就講的語言啊。它已定格在我的思維當中了。我有個德國同事,他十八歲離開家去了英國,他說他在英國生活了十幾年後才學會完全用英語思考。
所以大家碰到閱讀英文原著的這種不舒適感、恐懼感,千萬不能退卻、放棄,而要堅持,要學會與它共存。我們在學習任何一門新的知識或技能的時候,都會遇到這種恐懼感和不舒適感。你之所以沒學會,很多時候並不是你智力有問題,而是你沒有耐心去與這種恐懼感、不舒適感共存。
而且大家會看到,無法面對恐懼、忍受不舒適感的人往往很難學會新的東西。他們總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工作,吃著同樣的食物等等。他們不喜歡變化,過著單一的生活。大家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 去迎接挑戰。一個人要是總是呆在讓自己舒服的環境和狀態中,他又怎麼能進步和成長呢?
開始看《飄》的時候,即使每頁下面有注釋,我還是要查很多字典,查的讓人發瘋,但還是堅持看完了。這是我讀的第一本英文原著。這套有注釋的世界名著是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的,書非常精美。這套叢書大約出了20本。我基本都買來看了。
接下來,我就談談讀什麼樣的書籍和一些閱讀技巧。
1,你需要讀你感興趣的英文材料。
如果你平時喜歡看言情武俠小說,那你就去看英文版的言情武俠小說,這樣的小說歐美一大堆。如果你喜歡看肥皂劇,那你就去看美劇,把中文字幕遮起來,逼著自己去看英文字幕。如果你喜歡瑜伽,那何不去看看純英文版的瑜伽書籍或外籍瑜伽教練的視頻呢?這樣既學了英語,又學到了更正宗的瑜伽動作。
這裡我舉出自己的一個例子。我小時候看到爸媽總是吵架,而且也看到身邊很多夫妻總是吵架,彼此像個仇人似的。所以我就想我以後要是談戀愛或是結婚,一定要儘量和女友處理好關係。
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吵,那就需要好的溝通,需要了解男女在精神、情感、性方面的不同點。於是我就去找這方面的英文書籍。
我看的第一本談兩性方面的書是《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作者是約翰格雷。看了這本書後,我覺得這本書對男女的差異分析的挺透徹,書中提出的方法也挺實用,我便一鼓作氣把約翰格雷幾乎所有的書都看了。這些書有談男女在感情思維方面的不同點的,有談男女在性方面的不同點的,有談怎麼教育孩子的,有談怎麼去修復自己童年的創傷的,等等。
這是約翰格雷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我看完後覺得很好,就買了十本送給有英語閱讀能力的朋友和親人,希望對他們的愛情婚姻有所幫助。
我把這些書推薦給女友看。她開始不習慣看英文,我就逼著她看。她看不懂的地方,我就翻譯解釋給她聽。由於她也希望我們能更好的溝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吵,有一份好的感情,所以她也願意被我逼。
我們看完一本書後會一起討論,一起溝通。我們的感情也確實慢慢變好了。女友現在也逐漸可以看懂英文原著了。到現在為止她大約看了四五十本英文原著了吧。
因此大家一定要去讀自己感興趣的英文書。要捨得花時間去找自己感興趣的英文書。英文原著的閱讀本來就比較難,要是你對內容還不感興趣的話,那你是很難堅持的。應試教育的那些課文和閱讀理解是非常枯燥的,我覺得那簡直就是對學生的摧殘。 整個中國有哪怕一個學生真正對英文教材和閱讀理解的題目感興趣嗎?
女友看了《戀戀筆記》的電影後,覺得很好,就把英文書買回來看。她一下子把同一個作者的五本書都買回來了,全是愛情小說。她大約一個星期可以讀一本。
這是我和女友自學計算機編程時的第一本入門教程。我們人手一本。我找這本有趣的教程找了很久,因為我極度痛恨國內那種枯燥乏味的教材,我自己也曾深受其害。我覺得,一個本身有趣的東西,要是讓一個乏味的老師或一本乏味的教材來教,也會讓學生討厭的。很多老師總是喜歡一開始就教很多概念性的知識,把學生下個半死,讓學生畏懼,甚至討厭那科目。他們不知道,其實最開始應該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這本教程,學生很快就可入門,一個星期內就可以做出一個小遊戲,獲得成就感。編程也絕不是很多人想像的或說的那麼難,那麼枯燥乏味。
2,我覺得閱讀純英文版的書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開始的時候不要讀太難的,而要讀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如果滿篇都是生單詞,一天只能讀一兩頁,那會讓人非常沮喪,容易放棄的。
在這裡我推薦一套書籍:3000詞床頭燈英語學習讀本(有純英文版的)。這套書是用3000個常用單詞寫成的。幾乎都是改寫了的世界名著。3000字的基本是大一或四級的水平。而且每頁對於稍難一點的單詞都有注釋。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你查字典的時間,讓你把注意力放到故事情節上。一旦你被故事情節吸引,你就產生了興趣。有了興趣,你查單詞就更有耐心,更容易讀完一本書。一旦你讀完了一本英文書,收穫了成就感,你就會願意讀另一本。這樣就容易堅持下來了。我建議對於基礎一般的人,這個3000詞的可以讀上十幾二十本。
當你覺得三千字的對你沒有難度的時候,你就可讀5000詞的了。5000詞的也可以讀十幾二十本。你把這套床頭燈英語讀物3000詞的,5000詞的,讀了幾十本後,你就可以去讀其他英文原著了。
這是3000詞床頭燈純英文版讀物,讀得慢兩三天可看完一本, 讀得快一個晚上可以看掉一本。
要是你覺得上面那套3000的床頭燈讀物看不懂,那我就再推薦另一套英語讀物---《書蟲》。這套書有很多個級別,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所以不論你英語處於什麼級別,你總可以找到適合你的。
這是高一高二級別的《書蟲》英語讀物
另外,閱讀英文原著最好從與我們時代相近的書籍開始。
一本書籍越是古老,語言就越難理解。魯迅距我們差不多一百年了,我們讀魯迅的書就感到有點吃力。因為我們現在的語言與魯迅那時候的語言有了一些變化。當我們讀三百年前的紅樓夢時,就會感到更加吃力。
英語也是一樣,它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變化。所以大家最好從21或20世界的英文原著開始讀起,然後轉到19世紀,18世紀等等。
不要一開始就拿著一本莎士比亞的英語原著在那裡看,顯得自己有多牛逼。莎士比亞據我們現在已經有400多年了,他的原著是非常難懂的,對於英語是母語的學生來說都很難。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在別人眼裡顯得有多牛逼,而是要真正能獲得閱讀英文原著的能力。
《富蘭克林自傳》是300年前寫的,而且富蘭克林的寫作手法有自己的特色,每個句子都很長,我當時看的時候好費力。雖然《格列夫遊記》也是300年前寫的,但語言要比《富蘭克林自傳》簡單得多。
總結以上兩點:1,要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2,要選難度適合自己的書籍。 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書有點難找,但只要你努力,還是找得到了。萬一暫時找不到,能滿足一個也不錯。
接下來談談我學英語的收穫。 我覺得自己學英語最大的收穫是:英語開放了我的思維,讓我慢慢地獲得了一個開放的頭腦(open mind).
還是用例子來說明。
大四的時候,我讀到美國現代舞創始人伊莎多拉鄧肯(1878-1927)的自傳,非常喜歡。鄧肯是一個勇於追求變革,改變世界舞蹈進程的人。可以說,作為舞蹈家的鄧肯對文學、哲學、音樂、美術、雕塑等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是一個深刻理解人性和人的精神的人,也是一個用靈魂在跳舞的人。
看完英文版後,我在網上看了一下中文翻譯。我覺得中文翻譯的不怎麼好,因為譯者還是用一種傳統的思維來看待一位女人。他覺得作為一個女人,鄧肯不應該太追求自由,太特立獨行。我覺得這種用條條框框來理解人的思維是狹隘的。
這讓我意識到,一本好書,要是譯者的思維有局限性,那他就會把那本書的高度拉低到他自己的高度。從那以後,我就基本不讀由英文翻譯過來的東西了。我覺得翻譯的東西是不可靠的。再難的書,我也逼著自己去讀原著(當然目前只限於英語原著)。
這是《鄧肯自傳》,都被我翻爛了。我覺得《鄧肯自傳》完全可以與盧梭,奧古斯丁,託爾斯泰的自傳相媲美。鄧肯是個非常誠實的人。
由於太喜歡《鄧肯自傳》這本書,我決定自己翻譯翻譯,練練筆。但鄧肯真的太寬廣了。要真正理解她需要非常全面的知識。於是我就常常跟我的一個外國朋友討論,向他請教。
他也常常很有耐心地回答我的一些問題。那段時間我住在那個朋友家,他是我們學校的外教,暫且叫他M。M快50歲了,比我父親年紀還大一些。
有一天凌晨一點,我沒有一點睡意,就在翻譯《鄧肯自傳》。我心裡很擔心M會催我去睡覺,因為在我的意識裡,長輩總是會去管著晚輩的。在家裡,從小到大,爸媽十一點鐘去睡覺的時候,他們也總是要催著我去睡。我有時候煩的要死。
那天晚上,我一直翻譯到凌晨三點。期間,M兩次起來去洗手間。但M沒有催我半句,他只是說:「you work very hard」. 這讓我感到驚訝。要是在家裡,爸媽一定把我嘮叨一頓或罵一頓,說我裝模作樣,假勤奮,早逼著我去睡了。
我在英文書《Factory Girls》裡面讀到作者LC描寫的一個小故事。作者LC(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華人)被一個東莞打工妹F邀請一起回F的老家--湖北農村過春節。作者住在F家的那幾天,發現F一家人會在同一時間吃飯,同一時間洗腳或洗澡,也幾乎同一時間睡覺。他們也催著作者在某個時間洗澡或洗腳,某個時間睡覺。作者非常不習慣。
《打工妹》是描寫在世界工廠東莞打工的一些低學歷、低收入的打工妹的一本書。她們的境遇讀來令人唏噓。
我想,難道因為我們是共產主義國家,那些集體主義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做什麼事都要一起做嗎? 還是因為我們中國文化傾向於把人塑造地都按一個步調行事,容不得有不同個性的人產生呢?
還有一次,在一個國際學校,我跟一個德國老外一起上課,我做他的助教。當時班上有個十一二歲的女學生特別調皮。下課後,我就把那個女學生叫到辦公室,關上門,跟她談了一下。那個德國老外馬上警告我說:「老師和異性學生談話的時候,是不能關著門的,因為怕老師性侵犯學生」。
我當時被弄蒙了。我把門關上,主要是想保住那女學生的面子。但德國老外堅持我錯了。我當時覺得她不可理喻。不過後來我想:可能西方人認為人是不可太相信的,只要環境允許,人性中邪惡的一面就會表現出來。所以他們在各個方面用法律法規來約束人性,用多黨制來制約權利。這種約束人性惡的意識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老師跟學生談話不能關門。
跟外國不同文化的碰撞讓我意識到,自己常常理所當然認為對的事情,有時候不一定是對的。一個人要是常年累月的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與思維方式一樣的人待在一起,接受單一的信息,那他的思維就很容易變得狹隘。但他自己卻不知道。
朝鮮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們不是認為自己活在天堂,世界上其他人都活在地獄嗎? 一隻青蛙從井底看世界,不是覺得世界只有井那麼大嗎?
《江城》.在這本書裡,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描寫了自己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的兩年的教書經歷。看這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90年代的中國小縣城,也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我覺得作者是一個非常有人文關懷的人。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想了解反思自己和探索外面世界的衝動。有一段時間,我大量地閱讀那些來華的外國人寫的關於他們在中國的真實經歷的書,如 < Strange Stones>, < River Town>, < Country Driving>, 等等。這一類書,我讀了十幾二十本。
我又讀了那些離開了中國,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後的中國人寫的關於中國的書,如< Mao's Last Dancer>。由於這類書很多不能在國內出版,所以我就不列出來了,書的照片也不放出來了。你懂的。
我之所以閱讀這兩類人的書,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同時親身經歷了兩種文化。通過對比,他們很容易看到兩種文化各自的優點和缺點,而這是只在一種文化中生活過的人難以做到的。
那段時間是我瘋狂閱讀的時候,我通宵達旦的讀書,每天讀上十個小時,幾天就可以讀完厚厚的一本。我感覺到我被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傳統的中國文化所禁錮。我極度地想要衝破這種藩籬,獲得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獨立。我的求知慾洶湧般的噴湧了出來。
電影《楚門的世界》的海報
你看過電影《楚門的世界》嗎?如果沒看過,一定要看一看。很好的電影。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應該跳出自己的思維來看看自己,否則就容易活在謊言和虛幻當中。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多學了一門語言,就多過了一種不同的人生」。我對此深有感觸。英語不是一門工具,而是一種文化。當你學好了英語,你不但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工作,還可以和很多來自不同文化國家的人交朋友。你可以出國旅遊,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更容易獲得一個開放的頭腦和自由心靈。所以英語遠不是考試、拿文憑、甚至找工作這麼狹隘。
最後談談我最喜歡的英語系作家。我說的是喬治奧威爾。在我讀的那麼多的英文原著中,如果要我選五本我最喜歡的,我會毫不猶豫的選上喬治奧威爾的<Animal Farm>和<1984>. 我覺得奧威爾對人性、社會、政治的解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奧威爾的語言是那麼簡潔,那麼形象,而表達的思想又是那麼深刻。
偉大的作家喬治 奧威爾(1903-1950)
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思想,這是一切真正偉大作家的標誌。我覺的每個能閱讀的中國人都應該看看這兩本書,因為我們仍然活在奧威爾描寫的世界中。我覺得每個能閱讀的地球人都應該讀讀奧威爾,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普及,科技可以監視著人的一切活動,整個世界或許都活在(1984)當中。
PS: 讀不懂奧威爾英文原版書籍的人,也可以讀讀翻譯版。但翻譯和原版是無法相比的。
最後祝大家能攻克英語,讀懂英文原著。
更祝大家能有一個開闊的頭腦,一顆自由的心靈。
加油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