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3年前曾來中國 自稱「寫作門外漢」

2021-01-09 封面新聞

漢德克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張諶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上七點,瑞典學院公布了最新兩屆(2018、2019)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名單: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2018年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信譽受損,在5月宣布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次獎項揭曉兩屆名單,也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正走出醜聞陰影,以「雙黃蛋」回歸到大眾視野。

值得特別澄清的一個容易犯的錯誤是:每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是瑞典學院,不是瑞典文學院,也不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或者瑞典皇家學院。文學獎揭曉時間固定在10月的第二個周四,北京時間當天晚上7點。當然,在歷史上,有過幾次揭曉時間推遲幾天的案例。而且,人們在當年是無法知曉入圍名單的,50年內都沒有機會知道入圍名單,所以直到今天我們才知道老舍當年並沒有入圍候選名單。

彼得·漢德克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畢希納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獲得者。2016年10月他進行過一次中國之行。他說,「我不是德希達,也不是羅蘭巴特,我是一個作家,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職業。」在北京活動的嘉賓是北大教授戴錦華,嘉賓主持作家邱華棟。正如他在上海的第一場及烏鎮的活動中一樣,他妙語連珠,並以一問一答方式解讀了「我們時代的焦慮」問題。活動現場除了擠滿的普通讀者,作家、書評人止庵、批評家朱其、藝術家旺忘望也在讀者席中就坐,一起聆聽大師的演講。

戴錦華與漢德克交流中

活動一開始,就有讀者表達自己對《罵觀眾》這部作品的喜愛,想請漢德克闡釋其中「語言的實驗的問題」時,漢德克表示感謝。但他強調,雖然自己最近的作品沒有被翻譯成中文,但請大家關注最新被翻譯成中文的《試論疲倦》,裡面包含了他所寫的五個試論。而《罵觀眾》是自己年輕時的作品,「甚至都稱不上是一部正規的話劇。」漢德克形容,「在我的創作來說,我可能認為這部作品它更多的是一部完整的話劇之前的引言的部分。說的這個部分,它就像是我們走向天安門廣場之前穿過天安門底下的門洞,你後面會看到一個很大的廣場。那是好幾十年前的作品了,我也不認為是什麼後現代主義,那是我22歲時創作的作品,當時根本沒有後現代這個詞語。希望大家放過我,不要再給我貼上後現代主義這樣的標籤。」

漢德克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業級的讀者。當他是作為作家時,「更像是一個門外漢」。的作家約瑟夫·艾辛多夫,德國的一位詩人,他也是一位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家,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詩就是這個世界的心」,但是對於漢德克來說,閱讀就是這個世界的心。「生活不是去電影院或者去博物館,而是作為一個孤獨的閱讀者。」作家從離開巴黎到現在,已經有十天了,他現在非常想念閱讀的時刻。對於漢德克來說,讀報紙不是閱讀。

邱華棟與漢德克交流中

「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

彼得·漢德克出生在奧地利克恩滕州格裡芬一個鐵路職員家庭。孩童時代隨父母在柏林的經歷以及青年時期在克恩滕鄉間的生活都滲透進他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裡。1961年,漢德克入格拉茨大學讀法律,開始參加「城市公園論壇」的文學活動,成為「格拉茨文學社」的一員。他的第一部小說《大黃蜂》(1966)的問世促使他放棄法律專事文學創作。1966年,漢德克發表了使他一舉成名的劇本《罵觀眾》,在德語文壇引起空前的轟動,從此也使「格拉茨文學社」名聲大振。《罵觀眾》是漢德克對傳統戲劇的公開挑戰,也典型地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前期「格拉茨文學社」在文學創造上的共同追求。

就在《罵觀眾》發表之前不久,漢德克已經在「四七社」文學年會上展露鋒芒,他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嚴厲地批評了當代文學墨守於傳統描寫的軟弱無能。在他綱領性的雜文《文學是浪漫的》《我是一個住在象牙塔裡的人》中,漢德克旗幟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藝術觀點:文學對他來說,是不斷明白自我的手段;他期待文學作品要表現還沒有被意識到的現實,破除一成不變的價值模式,認為追求現實主義的描寫文學對此則無能為力。與此同時,他堅持文學藝術的獨立性,反對文學作品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劇作《自我控訴》(1966)、《預言》(1966)、《卡斯帕》(1968),詩集《內部世界之外部世界之內部世界》(1969)等。

進入70年代後,漢德克在「格拉茨文學社」中的創作率先從語言遊戲及語言批判轉向尋求自我的「新主體性」文學。標誌著這個階段的小說《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1970)、《無欲的悲歌》(1972)、《簡訊長別》(1972)、《真實感受的時刻》(1975)、《左撇子女人》(1976)分別從不同角度,試圖在表現真實的人生經歷中尋找自我,藉以擺脫現實生存的困惑。《無欲的悲歌》開闢了70年代「格拉茨文學社」從抽象的語言嘗試到自傳性文學傾向的先河。這部小說是德語文壇70 年代新主體性文學的巔峰之作,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1979年,漢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幾年之後回到奧地利,在薩爾茨堡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他這個時期創作的四部曲《緩慢的歸鄉》(《緩慢的歸鄉》,1979;《聖山啟示錄》,1980;《孩子的故事》,1981;《關於鄉村》,1981)雖然在敘述風格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生存空間的缺失和尋找自我依然是其表現的主題;主體與世界的衝突構成了敘述的核心,因為對漢德克來說,現實世界不過是一個虛偽的名稱:醜惡、僵化、陌生。他厭倦這個世界,試圖通過藝術的手段實現自我構想的完美世界。

尋求在藝術世界裡感受永恆與和諧

從80年代開始,漢德克似乎日益陷入封閉的自我世界裡,面對社會生存現實的困惑,他尋求在藝術世界裡感受永恆與和諧,在文化尋根中哀悼傳統價值的缺失。他先後寫了《鉛筆的故事》(1982)、《痛苦的中國人》(1983)、《重現》(1986)、《一個作家的下午》(1987)、《試論疲倦(1989)、《試論成功的日子》(1990)等。但漢德克不是陶醉在象牙塔裡的作家,他的創作是當代文學困惑的自然表現:世界的無所適從、價值體系的崩潰和敘述危機使文學表現陷入困境。漢德克封閉式的內省實際上也是對現實生存的深切反思。

為了抗議德國軍隊轟炸這兩個國家和地區,漢德克退回了1973年頒發給他的畢希納獎。2006年3月18日,漢德克參加了前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的葬禮,媒體群起而攻之,他的劇作演出因此在歐洲一些國家被取消,杜塞道夫市政府拒絕支付授予他海涅獎獎金。然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漢德克無視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堅定地把自己的文學創作看成是對人性的呼喚,對戰爭的控訴,對以惡懲惡以牙還牙的非人道毀滅方式的反思:「我在觀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憶。我在質問。」他因此而成為「這個所謂的世界」的另類。

雖然漢德克成名已久,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始終沒有正式出版他的作品的中文譯本,上世紀90年代,一小批熱衷於實驗戲劇的年輕人只能讀到漢德克劇作的手抄本。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深受漢德克的影響,他導演的劇作《我愛XXX》不難見到《罵觀眾》的影子。而孟京輝也表示漢德克是他的偶像,願為他「效犬馬之勞」。著名編劇史航,著名戲劇導演牟森也多次表示對漢德克的推崇。

2013年開始,世紀文景陸續推出了彼得·漢德克作品中文版,《罵觀眾》《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去往第九王國》《無欲的悲歌》《緩慢的歸鄉》《左撇子女人》《形同陌路的時刻》,截至2016年10月,《痛苦的中國人》《試論疲倦》出版,這套九卷本的作品集全部出版完成。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是她!速覽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
    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起源於1895年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黃色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籤訂。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漢德克2016年曾經來過上海
    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Olga Tokarczuk)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成為第15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
  • 書單|2010-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推薦
    看這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不難發現,似乎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在安利一些在大眾眼中的「爆冷」文學家。所以今天螺螄君也去收集了從2010年到2020年中的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一些作品,讓我們一起來充充電吧!
  • 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會有的
    2019年10月0日,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獲得了 2018 年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獲得了 2019 年諾貝爾文學獎,兩個獎項諾貝爾有史以來第一次同時頒獎。01 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被授予2018 年諾貝爾文學:奧爾加·託卡丘克」具備一種豐富的敘事想像力與充滿了百科全書式的熱情,代表了作為一種生活形式的跨越。」2018 年文學獎獲得者奧爾加·託卡丘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年出生于波蘭的蘇萊霍夫,如今居住在弗羅茨瓦夫。她於 1993 年作為小說作家首次亮相,獲獎她的小說是《書人的旅程》。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魯克,世紀文景再成幕後贏家
    格麗克的作品目前已有兩本被國內引進,出版方均為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這也是世紀文景連續第二年「押中」諾獎得主(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的多部作品簡體中文版由世紀文景推出)。諾貝爾文學獎注重文學性和貢獻性,獲獎者的作品大多是純文學類作品,再加上思維和表達習慣的差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在國內的讀者數量並不突出,但得獎對作家的作品銷售仍然會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尤其是2012年莫言獲得此獎項以來,「諾獎作家」的名號更加響亮了。
  • 《緩慢的歸鄉》解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歸鄉之路
    今日終於有幸讀完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小說《緩慢的歸鄉》。作家今年剛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又恰巧在雙十二買書時遇到了這本書。
  • 離諾貝爾文學獎不遠了?91歲米蘭·昆德拉喜獲卡夫卡文學獎
    昆德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用法語寫作。昆德拉在中國有較大名氣。他的作品包括《玩笑》(1967),《生命不可承受之輕》(1984),《笑忘書》(1978)和《不朽》(1990),《慶祝無意義》(2013)等。尤其是,《生活在別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中國有大量的讀者粉絲。
  • 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6位女性!這位美國詩人為何被評「無可挑剔」
    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6位女性!羅伯特·海斯曾稱譽格麗克是「當今寫作者中,最純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詩人之一」 ,其詩歌的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覆強調的,「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
  • 無「叛逆」,不諾獎,那些「叛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雙黃蛋」: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獲了獎卻不能在本國新聞出現姓名;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曾痛斥怒罵諾獎卻戲劇性地拿了這個獎。
  • 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 他們的作品你讀過嗎?
    阿特伍德的作品《使女的故事》阿特伍德米蘭·昆德拉米蘭·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每年一進入10月,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就開始升溫相比於理解門檻比較高的物理獎、生物獎,似乎人人都可以發表點兒意見的文學獎,被關注的熱度最高。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期的臨近,文學愛好者最好不要僅僅知道一些熱門作家名字,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
  • 今晚,一起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7歲女詩人格麗克的詩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117位得主獲得了113次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 11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精神獨白
    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亨利克·顯克維奇 即使人世間和我們的生活都變得最壞,也還有一樣東西永遠是美好的,那就是青春。 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貓總是獨來獨往,想去什麼地方就去什麼地方。
  • 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 他們的作品你讀過嗎?|卡夫卡|米蘭·昆德拉|...
    每年一進入10月,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就開始升溫。相比於理解門檻比較高的物理獎、生物獎,似乎人人都可以發表點兒意見的文學獎,被關注的熱度最高。隨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日期的臨近,文學愛好者最好不要僅僅知道一些熱門作家名字,每年除了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外,其他能夠成為熱門預測人物的,也都是值得深入了解、閱讀的實力高手作家。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部分入選者作品電影改編
    也有了各種的紀念獎項,電影獎,文學獎莫不如是。反觀近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有種跨屆。文學染指電影或音樂領域,19年的諾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是德國新浪潮四大將之一的維姆·文德斯鍾愛的改編作家。18年奧地利的奧爾加·託卡丘克的作品,被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 改編《糜骨之壤》。
  • 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熱門,中國作家呢?|...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四次提名英國布克獎,並在2000年以小說《盲刺客》摘得這一桂冠,2017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她也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安妮·卡森是一位古典功底極為深厚的詩人,同時她也是形式上的創新派,經常用當代的方式,創新的形式來重新闡釋古典——以圖像、研究和比較切入詩歌寫作,所出版的作品幾乎每一本都將多種體裁雜糅在一起,如詩歌、論文、翻譯等。安妮·卡森今年剛剛榮獲了著名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獎,之前曾是T.S.艾略特詩歌獎的首位獲獎女性詩人,也曾獲得過格裡芬詩歌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
  •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作品走紅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桂傑)備受矚目的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10月13日晚7時(北京時間)終於揭曉,美國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鮑勃·迪倫的獲獎理由是其「為美國歌曲傳統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記者注意到,有關鮑勃·迪倫的圖書開始在網絡上走紅。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經典歌曲匯總
    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前不久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音樂人。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鮑勃迪倫經典歌曲。  3、《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是最能體現早期BobDylan「新左派」立場和激進主義特點的作品,整首作品所表達的就是一種向舊傳統決裂的精神。
  • 「英國巴爾扎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至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出生於印度孟買,6歲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印度風情成為他永恆的創作主題,讓他在英國文壇嶄露頭角。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靈感全來源於旅行?他們都去過哪裡?
    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馬茨·馬爾姆宣布將2018年、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Olga Tokarczuk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波蘭作家,Peter Handke彼得·漢德克,奧地利作家。他們敏銳且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不禁讓我們發出感慨,這些靈感源泉究竟來自哪裡呢?答案多與旅行有關!
  • 那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孩子們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今天,本版選取多部由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為讀者一一介紹。這些大家寫的童書,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沉澱為難以逾越的經典,為無數讀者的成長插上了翅膀。這些故事,無論古老還是新鮮,無論憂傷還是歡樂,無論平實還是瑰麗,都散發出令讀者怦然心動的力量。翻開它們中的任何一本,都像是把尋常的日子,領進了一個豐富而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