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格致中學「05後」少年盛曉涵因為一次「教科書式急救」刷屏。不少網友被他的善舉感動,讚揚其「自古英雄出少年」,畢竟,當時不少圍觀的成年人尚且束手無策。而這位高一學生之所以能冷靜自若、科學施救,很大程度上源於學校平時的急救課程學習和實戰訓練。
培養自救和互助意識、掌握緊急救援能力,這些看似與應試無關的素質拓展教育在關鍵時刻點亮人性之光。有專家指出,類似的「英雄少年」個案越來越多,其實是多年來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回歸育人本質的自然反應。而這也進一步引發大家對教育評價的關注:比起培養一些不聞窗外事、只擅長答題的「考試機器」,我們更期待教育界能在立德樹人上發力,培養更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好人。
急救知識和技能,在滬上不少學校已納入必修課
能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盛曉涵不僅有一腔熱血,具備硬核的急救技能,才是這一善舉背後的底氣。那麼,小小少年為何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進行教科書式的急救?是偶然,還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言,這受益於他在學校剛上過緊急救援的相關課程。
培養更多「急救小達人」,在上海,急救知識進校園已蔚然成風。早在2015年,AED急救設備已成為全市所有高校和所有普通高中學校「標配」。在上海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裡,青少年學生健康教育和應急救護培訓已成為日常學習的一部分。
黃浦區重慶北路小學從2018年起開設「兒童學急救」課程,異物插入、前臂骨折、氣道異物梗阻、常見創傷包紮、心臟驟停時的急救等內容,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逐步積累急救知識。學校藉助高新技術和實物體驗等手段,創設形象逼真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既讓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又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讓學生提前演練。
制度激勵善舉,教育評價改革可更加多元
在很多網友看來,比掌握急救技能、懂得活學活用更值得稱道的,是盛曉涵的善心:他不僅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也甘願做好事不留名。
談到不願留名的原因,他坦言:「我做這件事是出於本心、發於本願,不希望被感謝、被曝光。」「希望更多地記住這是一個普通中學生做的事情,今後大家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顧慮太多,及時伸出援手。」
「這個孩子身上善良和勇敢的品質,遠比分數和成績耀眼得多。」上海政法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教授章友德也被這位少年深深感動。「現在的中學生能有這樣的行動和自覺,讓我們感受到了上海注重素質教育的積極成效。」章友德建議,褒獎這樣善舉的同時,目前的教育評價改革還可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可進一步創新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機制,比如採取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更加重視社會實踐和過程的評價,將學生的社會公益實踐、社區勞動等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給予善舉以制度激勵。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吳春偉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