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作為電視媒體的老大,最具權威最具話語權,它推出的各檔節目一向備受關注。最近推出的綜藝《金牌喜劇班》,引起不少人關注,節目請來了圈內多位知名的演員藝人,在導師陣容中,除了大家熟悉和喜歡的郭德綱外,還有一個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就是陳佩斯。
之所以說熟悉,因為他曾經和本山大叔一樣,是春晚的大紅人,開了春晚小品的先河,被稱讚喜劇之王。
而說陌生,是針對年輕人,畢竟他自1998年之後,就沒再上春晚上央視,出現在熒幕前的次數少之又少。
如今他重上央視,堪比世紀大和解,而他曾經與央視發生的那些風波,以及離開舞臺後,他經歷的那些艱辛,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番。
一.喜劇之王的誕生
陳佩斯能成為一代喜劇之王,離不開他自小生活環境的薰陶,父親陳強是上世紀一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陳佩斯自小就崇拜父親,最喜歡父親帶他去看戲,長時間潛移默化下,激發了他的興趣,喜歡上了表演。
長大後,遇上了上山下鄉的熱潮,他也加入隊伍,過了幾年的苦日子,但好在他有表演技術在身,被電影演員田華看中,在她的推薦下,幸運的進了文工團,他這才與表演結了緣。因為有父親這個靠山在,陳佩斯很快就有拍戲的機會,在圈內開始嶄露頭角。
但真正讓他名氣大紅,還是歸功於央視,給了他一個能大放異彩的舞臺。另外結識好搭檔朱時茂,兩人志同道合,一起搞創作,一起拍電影,非常有默契,但名氣一直沒大火起來。直到1983年,春晚導演黃一鶴看中了二人作品,覺得有點意思,就邀請他們來參加春晚的演出。
一開始,因為時長的問題,需要對原作品做刪減,陳佩斯與朱時茂並不願意,就婉拒了導演。但好在有其他演員的幫助,小品《吃麵條》這才順利向觀眾表演。由於是新的表演方式,大家都很擔心觀眾不接受,但出人意料的是,演出不僅順利進行,還把觀眾逗得前仰後合。
自此,陳佩斯與朱時茂,這對喜劇搭檔,算是一夜走紅了,後來的那些年裡,二人頻頻登春晚,一登就是十幾年,成為春晚的大紅人,二人創作的很多作品,都成為舞臺上的經典。
二.離開春晚的背後原因
成功走紅的二人,自此就在春晚的舞臺上,徹底站穩了腳跟,每年都有他們,表演的節目往往都是壓軸出場,妥妥的C位啊。原本以為二人會一直陪伴著觀眾,卻在1998年,一切戛然而止,在後來的春晚上,就沒再見到二人身影。
事情還要從兩人最後一個春晚小品,《王爺與郵差》說起,陳佩斯為了這個作品,前後準備了七年,精心準備的節目,卻在最後呈現時出了意外。
由於現場工作人員的疏忽,導致陳佩斯身上的話筒沒系牢,出場沒多久就掉了。可能工作人員一看這場景,一下子慌了,事先準備好的音效也沒放出來,這樣的失誤,在春晚舞臺上,算是非常嚴重的事故了。
另外,在背後創作過程中,與節目組也時常鬧分歧,總是拒絕陳佩斯的各種要求,陳佩斯的建議他們又不採納,時間長了,矛盾越來越激烈。
創作理念的不和,再加上央視下屬的一個公司,在未經二人同意之下,將他們的作品刻成光碟出售,這可惹惱了陳佩斯,認為他們侵權了,於是就和朱時茂一起,鬧上了法院,一度引起巨大震動。
後來經過協商,陳佩斯朱時茂獲得了相應的賠償。
三.曾被傳靠種石榴賺錢
雖然陳佩斯守住了自己的利益,但在央視待不下去了,所以之後的這些年,觀眾就再也沒在春晚舞臺上見到他。
演員是離不開舞臺的,可以想像,一開始的那些年,陳佩斯肯定是過得非常艱辛,還傳出了他帶著妻子一起隱居深山,因為之前妻子存下了不少積蓄,就包下一片山林,種起石榴來,只花幾年功夫,就有了收穫,賺了不少錢。
這消息一傳出,可把陳佩斯苦惱壞了,老是有人找他買石榴,而他根本就沒種過石榴。針對這一傳聞,陳佩斯曾在一次採訪中闢謠,這都是編的,寫手根本不認識他,只是通過一些支離破碎的事情,拼拼湊湊出這麼一個故事,他的確是承包過荒山,但是為了綠化,響應當時的政策,種石榴賺錢這是子虛烏有的。
但不管怎麼說,陳佩斯沉寂了這些年,心酸的日子肯定是有的。例如曾開辦影視公司,全靠他一人自編自導,雖然很辛苦,但作品夠優秀,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作品雖然很火,但這其中有各種潛規則與分帳,到陳佩斯手上,已經不剩多少錢了,不得不面臨虧本,這給陳佩斯身體與心理,都帶來了很嚴重的折磨。
四、轉戰話劇創下四千萬票房
事業上接連受打擊的陳佩斯,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還是拿起了老本行,演藝圈他不願去,那就轉戰話劇舞臺,同樣都是表演,不用在意身處何方。
2001年,他正式開始做話劇,雖然有其他更好的賺錢方式,例如走穴商演,但較真的陳佩斯才不會打破自己的原則,他將表演當做神聖的藝術,不能只想著利益,他可能是缺錢,但要在符合原則的基礎上賺錢。
他的這份較真是貫穿任何人任何事的,例如當時為了吸引觀眾前來看話劇,劇團裡的一些人,就四處找關係打點,儘可能的拉人過來,但陳佩斯才不願隨波逐流,精心準備的東西,怎麼可以低三下四的求人來看呢?他表示您要看戲,就自個兒掏錢,我不在乎你是多大的官多大爵。
也許你覺得他太過於認真,會走不下去的,但他骨子裡夠堅強夠傲骨,對藝術的追求,讓他愈挫愈勇,搞創作就是搞創作,從不會看其他人的臉色行事。
也許正是他的這份執著,才有一場場精彩的表演,一部部優秀的作品。在2011年,話劇《託兒》成功大火,收穫了四千萬票房。
可能四千萬對於電影來說沒什麼,畢竟現在很多電影票房動不動就過億,但要知道這是話劇,從未聽說誰能靠話劇發家的,陳佩斯能創下這樣的成績,真的有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當很多人以為陳佩斯能從中大賺一筆時,他卻在採訪中表示,四千萬那是票房,我們拿的是演出費用,大概只有十幾萬,再拋去人員的各種費用,到手的沒多少。但他也表示,這不是錢的事兒,而在於意義的重大,開創了話劇自由經濟的市場活動的先河,在這之後,話劇就能如雨後春筍,自由的發展起來了。
從他的話語中,可以再次驗證,他不是一個看重名利的人,真正的將自己交給了藝術,尊重藝術,從不會被外界所打擾。
五.重返熒幕,還能逗笑年輕觀眾嗎
在沉寂多年之後,陳佩斯靠著對藝術的追求,不斷精心打磨好作品,扳回一局,維護了尊嚴,讓事業綻放第二春,他成功了。
如今,他願意重新登上舞臺,與期待已久的觀眾,再次重逢,這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是皆大歡喜的好消息。
不過,也有人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聲音,陳佩斯離開熒幕太久了,這次回來,還能逗笑年輕觀眾嗎?
畢竟藝術是要與時俱進的,觀眾在變,他們的口味也在變,年輕觀眾是否能接受他的表演形式,他能不能適應現在綜藝的各種套路與規則,誰也不能確定。
但不管怎麼說,陳佩斯帶來觀眾的那些情懷,是誰也不能否定的。也許對他來說,受不受年輕觀眾喜歡並不重要,他早已功成名就,名氣流量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他能來參加節目,可能就是想念觀眾,想將喜劇理念傳播出去,如此簡單而已。
縱觀陳佩斯這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都經歷過,對於他的作品,他對藝術的追求,永遠值得人們懷念與尊重,世代更替,生死離別,唯有藝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