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社會都在宣導,毒品的危害有多大,但還是有人誤入歧途。為什麼他們明知後患無求還是入了坑?原因可以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們都沒看過《夢之安魂曲》。
這是一部能令觀眾隔著屏幕都能感同身受到被毒品侵蝕會是什麼感覺的電影,如果還是對這種人間毒藥好奇,認真看一遍,就會猶如從毒癮中走了出來。
也許你會感到幸運,還好這只是從電影中走了出來。
需要提示的一點:本片為R級,原版本結尾甚至被美國電影檢查機構認為有傷風化。片方拒絕修改以致於被拒絕正常公映。本片較多限制級鏡頭,也並不適宜較小年齡觀眾單獨觀看,因為可能會造成一些理解偏差。
一、關於《夢之安魂曲》
電影由後來《黑天鵝》的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夢之安魂曲》也成為了他自身難以超越的代表之作。
他以新穎的拍攝和剪輯手法見長,所以他的作品也與一般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很不一樣,《夢之安魂曲》就是最明顯的一部電影。
電影的男主是去年《銀翼殺手2049》裡扮演大魔王Wallace的傑瑞德·萊託,也是《自殺小隊》裡的新任小丑。18年前,他還是個俊美的帥小夥。片中他扮演一個癮君子Harry,這個角色也讓他一舉成名。
女主艾倫·伯斯汀也是《星際穿越》中女主老年版Murph的扮演者,她在片中扮演Harry的母親Sara。這個角色讓她獲得了一次奧斯卡影后的提名,而這只是她生涯5次中的其中一次。
另外一位女主,應該也算是女主,扮演Harry女友Marion的詹妮弗·康納利,《美國往事》裡的少女版黛博拉,搖身一變成了毒癮上身的墮落女生。
Harry的黑人基友配角則是《五十度黑》裡的男主,片中他也有限制級的激情演出。
故事也以這四位主演的角度展開,他們各自都染上了毒癮,然後上演了一場徹底的生活大崩塌。所以電影對演員的演技要求是相當高的,他們可不能真的去吸毒去體驗一下再演,而出來的效果是,有評論說,真感覺這幾個演員吸了毒一樣。可能也會有人頓時覺得,《猜火車》簡直弱爆了。
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細節是,《夢之安魂曲》是以和《愛樂之城》同樣的分幕形式結構講述,分別是夏天,秋天,冬天,沒有春天。
因為這是一場沒有春天的噩夢。
二、配樂、剪輯、鏡頭
知道結局是徹底的悲劇並不會影響觀影體驗,反倒是能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有網友就評論說,看完這電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
而能讓人感同身受的,其實並不是劇情本身,而是電影出神入化的配樂、鏡頭和剪輯。
序幕之後開場和貫穿全片的經典配樂,就讓人膽驚心顫。
不過更出彩的是影片的後期處理,例如加快播放速度,來體現吸毒之後的快感。
除此之外,影片還有多處「分屏」的地方,有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也有人與物之間的。這樣處理也絕不是隨意而為之的,也許是為了更加突出兩個屏幕之間的關係,也許是暗示人物之間將因毒品而割裂的關係。
最經典的剪輯是幾乎所有吸食毒品的過程,都剪斷了整個步驟,再快速拼接在一起。如此造成的急促感,觀眾就算從未碰過毒品,也大概明白了什麼叫做吸毒一時爽。
對比《猜火車》的吸毒畫面,就能體會到巨大的差別了。
除了對吸毒過程的創新手法展示,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鏡頭對人物內心的呈現簡直就讓觀眾直接進入到角色大腦的感覺,例如Marion出賣肉體之後的一段,可能是加上有些毒癮發作,背景強烈晃動。
上文的圖片也已經揭曉了,這其實是詹妮弗·康納利自己靠支架駕著攝像機拍出來的。
還有母親Sara精神錯亂的一段,鏡頭晃動加上逐漸加快的畫面切換,驚悚程度堪比恐怖片。
所以說,為什麼經典電影會比現在許多特效大片更加厲害上檔次。因為無需那些高科技手段,只依靠單純的電影手段,就能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
《夢之安魂曲》就是這樣一部電影,而且只依靠基本的鏡頭和剪輯帶領觀眾走進的,不只是畫面,還有人物的內心。
三、揭示惡果比勸告更有用
除了毒品,《夢之安魂曲》還講了很多,關於人的理想追求,關於社會的殘酷現實等等。本片的核心也許不是警示毒品的危害,但其作用卻真的要比看一百部禁毒宣傳片都要有效果。
不少評論都對於這部電影的反毒品教育效果是十分肯定的。
臺詞沒有任何一句「拒絕毒品」的字眼,卻能有如此效果,因為觀眾幾乎都能感受到幾個角色因為毒品侵蝕而遭受的噩夢,感同身受經歷一次之後,相信誰也不會想要在現實裡再經歷一次。
不想要經歷如此噩夢,要做的很簡單,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珍愛生命,遠離農藥。噢不是,遠離毒品。
直接揭示惡果往往比大道理勸告更有用。所以現在許多反毒品教育也直接把發生在吸毒者的真實惡果展現了出來,只不過沒有電影那般夢幻絢爛的感官體驗罷了。
當人們看見惡果,心理就會產生畏懼,就猶如害怕被針刺出血一樣,會躲開鋒利的針。
《夢之安魂曲》不同的是,它能帶給你被針此到的感覺,除了同樣會躲開鋒利的針,還不再會對針刺的感覺感到好奇,不會因好奇而被刺出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
誇張點說,如果毒品有疫苗的話,《夢之安魂曲》應該就是其中一種了。
它是早上起床的理由,也是減肥的理由,為了能穿上那件紅禮服,它是微笑的理由,它讓明天更美好。——《夢之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