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家,首先讓我想到的是父母,老話說的好:「七十有個家,八十有個媽。」家在國人的心中,承載了無數的情感寄託。家在前方,是我們前行時的一縷燈光,看到了它就會感覺很溫暖,家在後方是我們避風的港灣,無論我們走多遠,當我們回到家、看到那一縷燈光、熟悉的身影……都會讓我們拂去滿身疲憊,放下所有心防,輕鬆自在起來。
看到家的燈光,能拂去滿身疲憊。
說到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小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家承擔著繁衍生命,傳宗接代的使命,使人類新老更替、綿延不絕。每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當這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再各自組建家庭,就形成了一個家族,每一個家族就象大樹一樣,不斷的開枝散葉,子子孫孫無窮盡,中華民族就是這樣裂變形成的。每一個家族都有家譜,每一個姓氏都有出處,都有根可循。每一個家族都有家風傳家,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家國文化。只有經營好小家,才能建設祖國這個大家。
家族如一顆大樹,家道、家風是土壤,福澤後代子孫
《周易·坤·文言》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自古以來,這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對於家庭的教育,家風的傳承,是留給後代子孫的精神財富,「積德」仿佛已經成為家門風範的最好注釋。家家戶戶莫不希望自己的家族能代代興旺,傳承千百年。
所以《中庸》又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而這句話告訴我們,能把夫妻和家庭關係處理好的人,就是通達天地大道之人。夫妻關係和睦,長幼次第有序,兄友弟恭,家和才能萬事興,所以才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禮記文化,我們才能去開創自己人生。
誠意正心,修身養性,治國齊家。
傳統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這是根據男女的自身優勢而進行分工而已。女子性格比較溫柔安靜,能夠宜室宜家,在家相夫教子,孝敬父母,維繫著家庭的和諧安定,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而男子主外進行著社交活動和事業的開拓奮鬥,這樣內外得宜,相輔相成。當然現今社會也不完全是這種形式,因受西方思想影響,經過將近一百多年的思想變化:「女人能頂半邊天。」在我國有很多的職業婦女,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比男人差,所以也希望能夠平衡好自己的家庭,這樣才能踏踏實實地幹好工作。如果要家庭和睦,愛敬是根本,禮讓是樹幹,相互多溝通、體貼、理解、寬容是枝葉,多給根澆水,多給幹修枝,樹才根深葉茂,家族才興旺發達。
當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家庭生活中,畢竟是兩個人共同組織全家人的生活,難免有分歧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都能以溝通的方式,把問題講出來,解決掉,而不是自以為是,想當然的處理問題,那家庭會更安定,社會也會更和平,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今天在抖音看到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夫婦去登山,在整個登山的過程中,兩人不停的在吵架,狠不得對方下一秒就消失,或永遠也不想見到這個人等等,但是就在兩人爭吵的過程中,丈夫一失足,掉落懸崖,而這時的妻子最後靠牙齒咬著丈夫的衣服,堅持了一個多小時,即使滿嘴鮮血,也沒有放棄,直到被過往遊客給救了上來。當問到做妻子的,為什麼能堅持那麼長時間,妻子說:「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如果我一鬆口,我的一切都沒了,那時候我不能說話,但我的心裡,千萬次的在說,親愛的,你就是我的一切!我的世界不能沒有你!」並且她還說:「也許我們經常爭吵,但那是我們相愛的一部分,一旦失去,我不知道我該怎麼活下去!」通過上面的小故事,讓我看到夫妻之間有爭吵,有不合,有分歧,但是在苦難發生時,共同面對、共同擔當,才是夫妻長久走下去的基石。
家這本經,要用心來念,孟子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你心生煩惱時,多反思一下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你可能就會生出一顆寬容、慈愛之心,去面對、去化解。因為現在80、90、00後都是獨生子女多一些,可能在為人處事上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所以才會有現在離婚率高的情況發生,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能以一顆包容、理解的心去對待另一半,多去溝通,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的家和萬事興。
家,給予我們溫暖,父母撫育我們成長,只有家庭完整幸福,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當家庭和睦了,家道就出現了,子女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保存下來的精神財富就是家道。子女繼承財產只能花一時,只有良好的家道、家風的傳承,才能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成為有用之才。長大後才能造福社會,社會才能更加安定,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家,小家好了,大家才能好。國家就是由無數人民的小家組成的,同時國家又給小家以保障,國泰,人民才能安定,國破,則家亡。
所以說家國情懷是華夏文化綿延數千年的瑰寶。讓我們能在經歷了五千年的滄桑巨變而文化不墜,就象這次疫情一樣,為什麼14億人民能在國家的一個號召下,就自覺隔離了兩個多月,其中有一個人原因就是為了自己安全了、家人安全了,周圍的人都安全了,生命不再受到威脅,生活才能繼續下去,未來才會美好,雖然宅在家裡問題也不少,但是這兩個多月也讓更多的家庭有了共處的機會,讓平時忙碌的人們能靜下來,讓更多的人學會了烹飪,給心愛的家人做愛心的餐食,這是平時做不到的,並且也讓家人有了更多時間的相處,增進彼此的感情,而這些都是在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的一個重大改變。希望每個家庭都能相親相愛過到老。
以上是我對於家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