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人都覺得去韓國時,看不懂滿街的韓文,進飯店吃飯看不懂菜譜,只能靠猜,很不方便。相比之下,到日本旅遊就方便多了,到處都有漢字,不懂日語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自由行基本沒問題。
在日本的大城市,去便利店和超市買東西,基本上不需要說話;進大眾飯店吃飯,店外有飯菜的模型,菜譜上有照片,點菜靠手指就行;免稅店一般都有懂中文的店員,標籤也有中文;再有一本旅遊攻略,旅遊幾天,即使不懂日語,基本上不成問題。
可是,如果看到日本滿街的漢字,就認為日語簡單容易搞定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日文中雖然漢字很多,但是意思和中文並不完全相同,有的區別很大,有的差別微妙,如果只看字面,就會產生很大的誤會。
以前,東京的老城區裡到處煙囪林立,這些都是所謂的「錢湯」,也就是公共洗澡堂,門上掛著一個白布簾,上面寫著一個大字「ゆ」,不懂日語的中國人問日本朋友那是什麼意思,日本人寫下「湯」字。
於是,中國人的腦海裡浮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湯,酸辣湯、雞蛋湯、西紅柿湯、蘿蔔湯、可能還有豬骨劍花湯……。要是再追問有什麼可以推薦的「湯」的話,他的日本朋友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日本受中國的影響,歷史上使用漢文,後來又繁衍出假名。近代初期,中國留學生紛紛來日本留學,不但帶回去了新思想和新知識,也帶回去了大量的新詞彙。這就是現在中文和日語中有很多詞彙相近的原因,不過,相近並不意味著相同。
例如「機」在日語中仍然沿用漢語古典的「桌案」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機」卻變成了機器、機會和念頭的意思。「電視機」「手機」「飛機」、「見機行事」、「心機」等等,詞義與日語相差甚遠。
「走」這個字在日語中仍然沿用古文「跑」的意思,而中文則發生了變化。中文中的「手紙」是如廁時的必需品,而在日語中是「書信」的意思。
我們再看幾個例子:「告訴」這個詞在漢語中是常用詞,「我告訴老師」,「他告訴我」之類的用法比比皆是,日本的初級中文課本都會講到,但是在日語中「告訴」是「起訴」的意思,屬於法律方面的專有名詞,意思完全不同。
與此類似,「追求」在漢語中很常見,「追求理想」「追求遠大目標」「那個女孩很漂亮,很多男孩追求她」。相比之下,「追求」在日語中是「追究」的意思,一般和「責任」搭配,也屬於法律方面的詞彙。
還有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詞是「經理」。記得以前中國的公司領導訪問日本或者日本的公司社長訪問中國時,交換名片之後,日方的人員總是滿臉狐疑。因為「經理」在中國代表公司的老總,而在日語裡意思則是「會計」,於是,日方總把中方的公司老總當成會計,不知應該從何談起。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日語和中文的詞彙意思不同。比如:
愛人:中文的意思是「妻子」或者「丈夫」,日語中表示「小三」。
老婆:中文的意思是「妻子」,而日語的意思是「老太婆」。
妻子:中文的意思是「妻子」,日語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
小人:中文的意思是「品格低賤的人」,《論語》中有「唯女人與小人難養」,而日語的意思是「小孩」,這個詞是「大人」或「成人」的反義詞,主要用於標註門票價格,區別於成人。
顏色:中文的意思是「色彩」,日語的意思是「臉色」。
大家:中文的意思是「眾人」,而日語的意思則是「房東」。
覺悟:中文的意思是「由迷惑而清醒」,日語的意思是「做好思想準備」。
結束:中文的意思是「完了」,日語的意思是「團結」。
工作:中文意思不必說了,日語則沒有上班的意思,除了學校的手工之外,基本上是負面的意思,工作員指間諜,還有背後搞小動作的意思。
如此種種,枚不勝舉。
日語和中文的漢字詞彙大致可以總結為三方面:
1.同形同意。比如「社會」「哲學」「幹部」「體育」「學校」「電池」「庭園」等等,這些詞彙容易掌握。
2.同形異義。比如「妖精」「鬼才」「工作」「野菜」「清楚」以及上述的諸多詞彙,這些詞彙最容易引起誤會。
3.異形異義。比如日語的「油斷」「怪我」「我慢」,這些詞彙根本無法推測。
當今漢語中大約有10萬以上的漢字,其中有8000個常用字。日語中有5萬左右的漢字,其中2000個常用字。對比之下,中日兩國共同使用的常用字只有500個字,這意味著雙方大致能理解的範圍僅是這個狹小的部分。
因此,因為有漢字相通,容易入門,但是,如果忽略了詞彙中微妙的區別,在實際使用中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