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
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Eosinophilic otitis media,簡稱 EOM)是耳科臨床的一種少見病。因其臨床表現與普通中耳炎類似,常不容易在第一時間獲得正確診斷。因其治療方式特殊,如不能準確診斷,也就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就造成了臨床上這一部分病人常常病程遷延,久治不愈。
01
臨床表現
1、耳流膿。特點是中耳腔有大量黃白色黏稠分泌物(圖1),分泌物病理學和細胞學檢查可見大量嗜酸粒細胞浸潤(圖2)。常雙耳發病;
圖1,54歲女性患者,左耳膠凍樣分泌物
2、聽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鳴、耳悶(圖2);
圖2,雙耳呈混合型聽力下降(E 右耳,F左耳);HE染色×400倍鏡下中耳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細胞(G);顳骨CT圖像(H)
3、耳癢。患者常伴有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鼻竇炎及鼻息肉等;
4、鼓膜穿孔。常常可見中鼓室息肉樣肉芽組織形成,這種息肉樣外觀很有特徵性(圖3);
圖3 耳鏡照片:治療前鼓膜相顯示鼓室內大量粘稠的分泌物和蒼白水腫的息肉組織(A右耳,B左耳);治療後(C 左耳鼓膜平復,D右耳息肉明顯消退)
5、局部或全身加用糖皮質激素有效;
6、常規治療無效;
02
診斷標準:
表1 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診斷標準
03
治療方案:
1,EOM的治療以局部和(或)全身應用激素治療為主,伴有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2,抗IgE單克隆抗體奧馬珠單抗治療EOM有一定的療效,可延緩病情的發展。
3,EOM患者中耳黏膜病變較輕且鼓膜大穿孔,鼓膜修補術是控制耳漏及改善聽力的必要方法,但術前需使用激素治療,保持中耳乾燥,術後仍需激素治療,以防復發。
4,對於骨導聽力較好,但耳分泌物較多的患者,因耳分泌物影響患者助聽器的佩戴,可考慮骨錨式助聽器(BAHA)植入。
5,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可以考慮人工耳蝸植入,但術後仍需使用激素。
新華經驗
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團隊很早就發現了難治性嗜酸性粒細胞中耳炎這一臨床問題,並率先在國內發表了臨床研究報告。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診療方案,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耳炎臨床分類和手術分型指南(2012)[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13,48(01):5.
[2]張玉忠,張青等.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7,32(04):194-197.
[3]張玉忠,張青等.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一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17,52(09):707-709.
[4]張玉忠,張青等.嗜酸粒細胞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治[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2019,33(02):160-163+167.
專家介紹:
張 青
醫學博士 主任醫師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科室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第十一屆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聽力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眩暈協作專家組委員,Barany協會委員、歐洲NES神經耳科平衡協會國際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聽覺平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耳內科分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聽覺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眩暈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等6本雜誌編委,《Laryngoscope》等5本SCI雜誌審稿人。
2009-2011年受中華醫學會委派赴日本留學,師從日本東京大學加我君孝教授。留學期間注重耳科學和前庭醫學研究,獲日本國際耳鼻咽喉學術振興會「傑出海外研究者」獎。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3項、省市各級基金10餘項,主持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陝西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項,第一/通訊作者發表中英文論著90餘篇,個人耳科手術經驗5000例。
(個人主頁:https://zhqent.haodf.com)
來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作者:張青
原標題:《求醫問藥,為您支招 | 帶您認識這個容易誤診的中耳炎性疾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