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BBC紀錄片揭開殘酷真相: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2021-02-08 超級媽媽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的這句名言,揭露了殘酷的生活真相。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不願就這樣繳械投降,不甘心、不服輸,是我們骨子裡最後的倔強,於是我們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社交媒體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剛滿3歲的小男孩在家模仿顛勺炒菜。他左手顛鍋,右手翻炒,尤其顛勺的動作,簡直是神來之筆,一般的大廚都難做到如此出神入化,真是萌到了眾人。孩子媽媽蘇女士回應,這是孩子出生以來最大的愛好,孩子半歲就喜歡玩鍋,哭鬧的時候怎麼哄都哄不好,一給他鍋他就不哭了。自己家裡是開飯店的,平常很容易見到鍋,廚師師傅就給孩子玩,這一玩就玩出了「高超的技能」,而且他的動作連店裡的師傅都不會。小小年紀就有如此「精煉」的技能,讓人嘖嘖稱奇。可網上有一種聲音,認為孩子長期沉迷於此沒有未來。連孩子的媽媽蘇女士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她準備再開兩年飯店就不開了,擔心孩子在如此環境中長大,只對炒菜感興趣,這樣的話,孩子就廢了……蘇女士和部分網友的話再明白不過,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炒菜是不務正業,孩子當廚師是沒有出息的。天下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普通人,孩子的未來應該具有高學歷,出類拔萃,頂天立地……

在騰訊視頻上看到日本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來自普通家庭的13個孩子,攝影師跟蹤拍攝了他們從七歲以後的生活軌跡。七歲多的貴子說:她想要「另一個我」,「另一個我」可以幫她做作業,那麼她就可以玩和學習了。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這個孩子有如此美好的想法呢?她會不會是一個愛偷懶的孩子呢?貴子的父母非常重視她的教育,早在貴子七歲以前,父母就為她安排了各種興趣班和補習班,日程排得滿滿的:

貴子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她多像我們現在的孩子。她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孩子一樣,父母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就把他們送進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和輔導班。那麼,興趣班一大堆、7歲就開始上補習班、按高標準培養的貴子,後來怎麼樣了呢?出乎意料的是她並沒有一枝獨秀,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敗。

可工作後的貴子又面臨新的挑戰。空姐是服務行業,時時得注意自己的言行,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遭遇指責,甚至會有人指著鼻子罵她……更為不幸的是,在她工作三年後,她所在的航空公司宣布破產。

真的想抱抱貴子,這個曾經手握最優渥資源的孩子,最後一路走來卻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僅僅是貴子,紀錄片中的13個孩子,歷經28年,最後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普通人。有的是由於社會發展了,父母為孩子設計和規劃好的路已經落伍,有的則是被更優秀的同齡人擊潰了。事業頹敗、關鍵的考試失利,婚姻變故……徹底改變了父母為他們規劃好的人生。紀錄片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終將淪為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孩子要有出息,必須得好好讀書,這是我們大多數父母的共識。讓孩子考個好大學,是我們每一對父母為孩子規劃的第一步。可每年的全國高考,只有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這對普通的孩子來說是何其艱難?加上外界環境不可控,孩子們或許拼盡全力,將來也只能做個普通人。既然是這樣,與其現在苦苦地逼孩子,不如讓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最好的父母,不是替孩子去選擇,給他們鋪路,而是允許他們能夠像自己那樣長大。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的興趣,以此為方向加以支持、輔導和培養。電影《銀河補習班》有一句臺詞: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每天拉弓又有什麼意義?電影中的父親馬皓文從不按套路出牌,他鼓勵兒子從興趣出發,為夢想努力。兒子馬飛曾是個「學渣」,但他對飛行器著迷。在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下,他以這個興趣為入口,主動學起了數學、物理等相關知識。馬皓文還做出了近乎瘋狂的舉動,考試將近他卻讓兒子曠課十幾天去看航天展。班主任阻攔馬皓文:這次期末考試將是馬飛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馬皓文卻說:「這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刻,應該均勻地散布在他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希望他學的不止是知識,他必須知道人活著為什麼!」幾年後,馬飛成為了學校最出色的孩子。教導主任乞求他參加高考,為學校摘取高考狀元的榮譽勳章,馬飛卻淡然拒絕,提前參加了飛行員招考,沿著他的夢想,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從地球,去到了太空。其次,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比埋頭讀書,死磕成績重要。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85%的概率源於一個人的心態,只有15%的概率源於一個人的智力和工作經驗。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只要努力就好,不要害怕失敗。林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9歲失去母親,21歲遭遇經商失敗。24歲那年他重操舊業,誰知生意再次失敗,同時還欠下了大筆外債。26歲時,他的愛人去世了,他痛不欲生,臥床6個月才勉強從悲痛中恢復過來。努力了無數次,失敗了無數次,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失敗者竟在52歲時成為了美國總統。

兒孫自有兒孫福,作為父母,真的不用為兒女的未來太過焦慮。我們沒辦法代替孩子,那麼就請尊重孩子,正確引導,他們的路讓他們自己走,相信他們能過好自己的一生。再來說說貴子,28歲的貴子和同事們一起組織了一個啦啦隊,搞搞啦啦隊活動、和朋友喝喝酒……她比從前快樂多了。有這樣的心態,還怕經營不好今後的生活?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即使他是一棵小草,那又何妨?無論他是花兒、小草還是大樹,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這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其實,還有另一種教養,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暢銷歐美的家教圖書、超級媽媽譯作《自尊男孩手冊》《自尊女孩手冊》,已由中國婦女出版社推出新版,點擊閱讀原文可下單。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日本版《人生七年》:28年追蹤13個孩子,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每7年就跟蹤拍攝一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而後,這樣的紀錄片被多次翻拍。日本版拍攝於1992年,不同於英國拍攝了3個不同的階層,日本版中的13個孩子都來自類似你我這樣的普通家庭,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更加貼近。
  • BBC跟拍54年,揭露教育殘酷真相:究竟是什麼,在決定孩子的命運?
    作為BBC拍攝周期最長的一部紀錄片,它跟蹤採訪了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孩子,記錄了他們從7歲到63 …… 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從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關於人生的扎心真相。
  • 紀錄片《二十二》:真相面前分辨良知正義
    原標題:真相面前分辨良知正義(鐘聲)   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   近日,一部聚焦中國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在上映6天後,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 8部培養孩子世界觀的BBC經典歷史紀錄片
    本紀錄片一共3集,就帶我們探索了那些文明古國最重要的城市,看看能否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教訓。這一次,讓我們跟著BBC的角度,換個角度看古希臘——從藝術瑰寶說起。 這套紀錄片的主持人叫做Alastair Sooke,不僅顏值高,敘述也很優美,純正的英國口音和豐富的形容詞,相信對孩子的英語啟蒙也有一定幫助。這套紀錄片的特點在於尋找文明的「瑰寶」,也就是從物講起的歷史。
  • 從7歲拍到28歲,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夢想
    ,導演用21年追蹤了13個孩子,並拍出了一部屬於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日本版《人生七年》拍攝於1992年,當時製作人找到了13個來自日本各地、年齡都在7歲的孩子。
  •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帝呱呱星球(ID: diguaguaxingqiu)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相信不少人聽說過,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結局道盡人生殘酷真相(附視頻)
    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拍攝每個人物的意義。片中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紀錄片一開始,上層階級的富家三兄弟已經讓人印象深刻。
  • 一部紀錄片,揭開日本300萬女性一步步滑向貧困的殘酷真相
    2014年日本寄養孩子數據/來源(2009.10.01-2014.10.01)的社會福利設施等調查、家庭福祉科調查、和3月發布的福利行政報告看了這麼多案例,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日本社會是怎麼了,因為負擔不了孩子的學業,下一代就會面臨輟學,一旦輟學就意味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成為籤訂合同的正式員工,因為這些都是有學歷和資格證書要求的。上一輩的貧困,因此蔓延到下一代。
  • 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戳破教育真相:孩子的平凡與父母的努力無關
    別人的孩子可能不僅有良好的基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高瞻遠矚的陪伴也從不缺席,有條件的家庭更會高價聘請優秀的輔導老師,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沒什麼理由比你的孩子落後。日本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導演每隔七年對13個孩子做一次回訪,目前已至28歲。
  • BBC紀錄片 史黛斯·杜莉調查:日本兒童色情售賣之怪現狀
    BBC紀錄片 史黛斯·杜莉調查:日本兒童色情售賣之怪現狀 節目地址:http://www.bbc.co.uk/iplayer/episode/p04t0h2b/stacey-dooley-investigates-young-sex-for-sale-in-japanBBC電視3頻道製片人史黛斯·杜莉(Stacey Dooley)在日本拍攝紀錄片期間被東京警察阻止,並被扣留兩小時
  • 他只是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真相!
    這正是現在中國女生挑選男人的標準,所以實際上一個國家到底好不好,我們常常說在於女性就是這個原因,現在是因為中國女性的墮落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其次,俞敏洪的論述只是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現今,國內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其實都是經濟問題。如果從經濟角度分析,俞敏洪的言論可能片面,但卻未必不是事實。
  • 日本的一項社會調查:父母用盡全力,而孩子終歸平凡
    周末看了一部日本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13個孩子,以七年為一個時間節點,分別拍攝了他們的7歲,14歲,21歲和28歲的人生境遇和變化。看完後,有兩個很深的感觸。一是,任憑父母再努力,我們的孩子,終究還是會成為普通人。二是,孩子們的未來其實都藏在父母的人生裡。
  • BBC紀錄片揭開絕望真相:要麼變有錢,要麼就早死
    我們常常說,錢買不來時間。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效的快速通道和出行方式都可以通過金錢的付出,換取更少的等候時間。現在,在英國BBC的一部名為《Get Rich or Die Young》(要麼變有錢,要麼就早死)的紀錄片中,錢不僅能帶來你想要的生活,甚至連生命的長短都取決於你的收入。
  • 日本為什麼援助中國?NHK最新紀錄片揭開真相
    最近,一部名為《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本人》的紀錄片火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日本援助中國的歷史。節目一經播出,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視頻傳到中國,也引發一片熱議。這部紀錄片,透露了日本援助中國的哪些細節?給今天的中日關係,帶來什麼啟示?這部紀錄片,由日本放送協會(NHK)製作。
  • 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BBC紀錄片揭露真相!
    說白了,西方國家所謂的減負和快樂教育,不過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層階級的孩子。現實殘酷又扎心,但我們必須要面對。整部紀錄片特別有現實反思意義,但最讓我覺得振奮人心和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紀錄片改變了公立學校布瑞特的人生軌跡。紀錄片第一集中,布瑞特坐在破舊的家中,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課堂上搗蛋,甚至有點像流氓。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日本這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通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出了答案。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不同的是,日本這部片子主要記錄的是日本中產家庭。
  • 澳大利亞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自立的日本孩子》
    可就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讓年紀小小的孩子獨自上學、放學卻成了一種「約定俗成」。大人們放心地給孩子們獨立通勤的機會,甚至在懵懂的孩子還未意識到這樣做的意義之時,就已有些「被迫」地被大人們推出了舒適區,硬著頭皮也要「自立」。
  • BBC頂級紀錄片《人類宇宙》
    ·考克斯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276p50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4-10-07集數: 5單集片長: 60分鐘豆瓣評分:9.2
  • 超大福利|你最想要的BBC紀錄片資源
    在空餘時間觀看BBC的紀錄片,不僅能夠增長自己的視野,對於世界的認知得到擴充,也能提高我們的英語理解能力。
  • BBC紀錄片中的中國學校:殘酷又現實!
    這是BBC拍攝的一部五集紀錄片,以安徽省一個小鎮為縮影,集中拍攝了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