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0日電 臺灣《旺報》10日文章稱,「習馬會」後,臺灣民眾更加深刻地感受「九二共識」的客觀存在。兩岸經濟合作的議題,在臺灣社會不斷被提起。從民進黨施政綱領中提出「綠色經濟」設想、國民黨在新北市121周年黨慶活動提出「拼經濟是臺灣唯一出路」的口號看,不管是誰當選,臺灣經濟版圖的重構和經濟的進一步開放,需要藉助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這一點已經成為臺灣社會的共識。
文章摘編如下:
社會風氣的這一變化,有利於兩岸融合,有利於臺灣社會朝更加包容的方向發展。相對不久前「太陽花學運」衝擊立法部門,「反服貿」依然在政治發酵等焦點問題,臺灣選情出現了極為有趣的一面。即臺灣選情最後回到:「說千道萬,還是要回到兩岸」的狀態。
如果民進黨執政,臺灣政治進入「蔡英文時代」,臺灣是否「不再需要發展兩岸經貿?」從民進黨提名「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為蔡英文選舉搭檔的舉措看,答案顯然是「NO」。那麼,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與兩岸關係之間,將有怎樣的特點?
民進黨天然的政治資本是「本土政黨」,自建黨以來,打「臺灣牌」就是民進黨顯示自己具有「解決臺灣問題能力」的一種特權。在這次「大選」中,蔡英文重新啟動「中國事務委員會」,目的也是顯示民進黨具有在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面的能力。
如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專程到美國,對其含糊其辭的兩岸關係政策,進行交底。又如蔡英文訪美演講,隻字不提「九二共識」。宣稱民進黨將「虛心檢討兩岸政策」,要通過廣泛的討論,「尋求共識,解決臺灣的問題」。
因此,對民進黨打「臺灣牌」切不可僥倖。雖然民進黨有發展兩岸關係的需求,但民進黨一旦「主導兩岸關係發展」,也有「大打折扣」,甚至與不穩定因素直接掛鈎的可能。
難以繞過「九二共識」
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和平發展兩岸關係,這是中共十八大制定的對臺政策。但作為兩岸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目前與蔡英文強調「臺獨」立場的「維持現狀」之間,並沒有交集。而民進黨「本土化政黨」的特定含義,也使民進黨內各派系在承認「九二共識」,尊重歷史事實方面,相互掣肘,政治上邁不開步子。這是民進黨當前的困境。
兩岸攜手拼經濟
今天的世界經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種種狀況的延續。兩岸對此一定要心中有數。世界經濟前景不明朗、大陸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臺灣經濟也不容樂觀。這些因素決定,兩岸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攜手同行,互通有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解決兩岸的發展問題。
大區域經濟合作趨勢下,哪一項選擇不涉及大陸,不涉及兩岸?無論是從中國走向世界,還是從世界走向中國,一句話:選前如何「說千道萬」,最終還是要回到兩岸。發展兩岸關係,已經成為兩岸人民必然而明智的選擇。蔡英文自己應該思考,其「維持現狀」與兩岸關係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周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