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旺報》22日社評,原題《兩岸關係陷盤整 陸應有所作為》,全文摘編如下:
朱立倫就任國民黨主席,外界普遍稱是「朱立倫時代」的開啟,也都高度關注朱立倫究竟是國民黨史上「最弱勢的黨主席」,還是能帶領國民黨走出困境振衰起蔽的中興英主。朱時代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會有怎樣的變化,能有怎樣的突破,是外界觀察的重要視角。
在就職演說中,朱立倫堅持了過去國民黨的基本原則:和平發展、互利雙贏,另一方面,朱立倫也提到兩岸交流對臺灣「整體社會心理層面的衝擊」,以及「經濟交流,在公平正義的分配上的疑慮」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並表示「一定會誠懇檢討」。朱立倫還進一步向大陸方面表明,未來會「在兩岸交流的場合」,「提出具體的檢討」,呼籲大陸方面「共同來面對這兩個問題,讓未來的兩岸關係能行穩致遠」。先前,朱立倫在回復大陸領導人的賀電時,也提到「兩岸人民雖同屬中華民族」,但仍應「求同尊異」,要「持續努力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看來在「堅持九二共識」,「繼續擴大交流」,「創造互利雙贏」,「促進和平發展」的同時,朱立倫會在若干方面做出調整,克服兩岸心理差距和兩岸紅利合理分配。朱立倫對兩岸關係發展現況的疑慮與關注,並非無的放矢,但是,究竟他的具體政策是什麼,政策調整的幅度有多大,尤其具體的國共論壇、服貿與貨貿等議題將如何處理,朱立倫還沒有說明。但是,價值理念與具體政策,還是政黨存在的根本基礎,是朱立倫無可迴避的課題。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於21日召開,焦點不在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再檢討、再釐訂,而是集中在「兩岸城市交流」的層面上。民進黨認為過去兩岸城市交流,是個別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行政作為,現在該黨執政縣市倍增,兩岸城市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都會增加,因此「中委會」此次會議將「先不設限,廣泛地交換意見,共同激蕩」。
對兩岸城市交流,大陸始終抱持積極開放的態度,願意與臺灣「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張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的各界人士交流溝通,其潛臺詞就是,不支持、不主張者就不交流合作。大陸對交流合作的對象,是有政治底線堅持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民進黨對此應該相當清楚,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表示,民進黨對「更為深度與廣度」的城市交流「持開放立場」。面對黨籍公職和執政區域的擴張,民進黨可能會在兩岸城市交流的相關機制上更為彈性處理。這當然值得肯定,但這並不可能取代民進黨兩岸政策的通盤檢討與務實轉型。
顯然現階段,在這個關鍵性的課題上,民進黨將採取保守的態度,不但要靜觀朱立倫時代國民黨的政策調整,更觀望大陸方面的對策。
毫無疑問,面對「獨派」力量的牽制,尤其是太陽花學運以來臺灣社會存在的「反中」、「仇中」逆流,民進黨不但不會大步邁開轉型之路,反而將挾這股逆流以作為打擊國民黨、挑戰國民黨的資本。民進黨這種姿態,不但不利該黨的執政之路,更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隱患。
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0日到福建平潭出席「海峽兩岸農漁業交流座談會」時表示,今年大陸對臺方針是「穩定、發展和利民」,會繼續擴大並深化交流,「要讓臺灣民眾有感」。張志軍透露的信息至少有二,首先,大陸方面會繼續維持、加強「三中一青政策」(即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民眾及青年群體),其次,大陸的「三中一青政策」是直接面向臺灣基層社會、面向臺灣一般民眾,不經過任何政府、政黨的中介。
「三中一青政策」是聆聽臺灣民眾聲音,希望借著解決民眾實際利益問題,能夠拉近兩岸心理距離。只不過,這幾年臺灣政局的發展證明,「實際利益」固然重要,卻無法取代、超越「心理意識」層面的課題,大陸方面在面對臺灣「主體意識」的發展時,還是要有更切中要害的論述與作為。
兩岸關係顯然進入了盤整期,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深度、廣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是一大警訊。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不可知」、「不可測」,當前最需要的正是兩岸紅藍綠三方的誠意溝通與共識凝聚,思考如何融合臺灣「主體意識」與「兩岸一家親」理念,讓兩岸求同存異、尊異,進而共同建構新中國、新臺灣,大陸大、臺灣小,大陸掌握更多主導權,期盼大陸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