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2020-12-23 野史日記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自從此碑豎立在此以來,多有蜀人揣測丞相之意,希望能夠參悟一些天機,延續蜀漢基業。多年以來,猜測之人眾多,能夠參悟出道理的人卻一個都沒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的啞謎,是故弄玄虛之舉,許多人早就把他遺忘,不再提起了。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公元263年,蜀國改年號炎興元年,這一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蜀漢迎來了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面對鄧艾和鍾會率領的大軍,姜維不敢力敵,據守劍閣,利用險峻的地形採取防守姿態。

這一年的年號為「炎興」,時隔幾十年的時間,早沒人記起諸葛亮曾經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其實在這一刻就已經開始了應驗,「二火初興」中的「二火」正是一個炎字,「初興」正是指炎興元年。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想起諸葛武侯的這句話,也許蜀漢還不至於過早的滅亡。

炎興元年元年,曹魏政權舉兵攻打蜀漢,但是蜀漢易守難攻,姜維堅守劍閣,一時間也很難有所突破。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將領鄧艾,提出帶2000精兵,偷渡陰平,直撲成都。這樣的戰術實在是太過兇險,因為從川外到陰平,幾乎就沒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險峻,幾乎是一條不可能走通的天塹。

鍾會得知鄧艾有此想法之後,他很支持鄧艾,畢竟再兇險,最後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麼呢,而且這條路極難通過,等到鄧艾無功而返的時候,再收拾他不遲,退一步來講,即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麼呢?還能攻下成都不成?出於這樣的考慮,鍾會同意了鄧艾偷渡陰平,自己帶兵攻打劍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鄧艾帶著兩千精兵,經過重重艱難險阻,雖然有人員傷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陰平。到達陰平的鄧艾看著險峻的地勢,感慨道:「如果此處屯兵一千,即便有千軍萬馬,恐怕也難以通過此地啊!」

正在鄧艾感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諸葛亮親筆。鄧艾與司馬懿關係頗深,他自然深知諸葛亮的厲害,看了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雖然有些擔心,但此刻已經偷渡陰平,又豈有返回的道理呢?於是置之不理,繼續進兵。

這樣一來,正好應驗了「有人越此」,也印證了諸葛亮曾經說的話,「蜀漢防務之重,在劍閣更在陰平。」只是蜀漢之人,無人能夠認識到而已。

鄧艾、鍾會在劫難逃

鄧艾在綿竹斬殺諸葛瞻,大軍一路開到成都城下,本以為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的鄧艾,卻迎來了劉禪的開城投降,這讓鄧艾喜出望外,進城之後,一時風光無限,鄧艾想到自己為了曹魏集團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襲陰平的絕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劉禪與各位蜀漢舊臣,在蜀漢地區的人望瞬間提升,也正式代表著蜀漢政權正式滅亡。劉禪又命令姜維投降,姜維雖然心如滴血,卻另有打算,打開劍閣,迎了鍾會進城。

鍾會率領大軍攻打蜀漢,卻被鄧艾奇謀得逞,奪了首功,一時間鍾會內心怒火膨脹,卻又無可奈何,進城後與姜維把酒言歡,說了心中的憋悶。姜維投降不是真心,而是希望能夠策反鍾會重新復國,當他聽到鍾會的心裡話時,知道機會來了,立刻對鍾會說道:「鄧艾居然分封蜀漢群臣,這不是謀逆是什麼?」鍾會一聽,為之一振,開心地拍大腿,隨後報告給司馬昭,司馬昭自然擔心鄧艾有心謀反,但是對鄧艾還是有一定信任,而且剛剛立功,不方便降罪,就沒有責難,準備等鄧艾返回時再行計較。

鍾會看到了司馬昭的反應很不甘心,伺機再次責難鄧艾。終於,鄧艾給司馬昭的一封奏章被鍾會攔截,於是鍾會派人模仿了鄧艾的筆跡,修改了內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這一次,司馬昭大怒,命令鍾會將鄧艾押送回來,同時派軍隊前來成都,原因是怕鄧艾不伏法,前來幫助鍾會。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

鍾會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馬昭也不信任他,於是派衛瓘去捉了鄧艾交給他,派人押送給司馬昭。姜維這個時候又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總用,說司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個死,還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鎮巴蜀之地,自己當皇帝。鍾會其實早有此心,於是開始跟屬下們商量,但是魏將多半不願意背井離鄉的造反,於是,鍾會要造反的消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後被胡淵集結本部人馬連同衛瓘,殺進成都。一波帶走了姜維和鍾會。

看到這樣的結局,衛瓘害怕鄧艾回國之後,肯定會記恨他,以鄧艾的功勞,回國之後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話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沒了麼?想到這裡,衛瓘選擇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殺鄧艾,了卻後患。

至此,鄧艾與鍾會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後,因為爭功雙雙死去。再看鄧艾與鍾會的字,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這可不就是應驗了諸葛亮石碑上的話語,「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鄧艾直到臨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陰平石碑上,諸葛亮留下的16個字真正的含義,只是此刻已經太晚了。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有一石碑刻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鍾會得知鄧艾有此想法之後,他很支持鄧艾,畢竟再兇險,最後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麼呢,而且這條路極難通過,等到鄧艾無功而返的時候,再收拾他不遲,退一步來講,即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
  • 諸葛亮有多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陰平石碑諸葛亮可是劉備好不容易請出來當他的軍師,後來跟著劉備到處打仗也立下不菲的功勞。諸葛亮他對於五行之術也有很多的了解,臨死時還讓自己的手下在身邊弄幾盞燈,說是星宿不會有改變。就算他死了敵軍也不會發現什麼,就這樣瞞過敵軍讓蜀軍能順利地回到都城。不光這一件事情,在弄軍事堡壘的時候他就預言過。「二火出新,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當時身邊的士兵還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卻說後人會知道什麼意思。
  • 鄧艾滅蜀後看見石碑刻有16字,並未在意,臨死前:諸葛亮神人也
    原標題:鄧艾滅蜀後看見石碑刻有16字,並未在意,臨死前:諸葛亮神人也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閥混戰時代
  • 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還被鄧艾偷渡陰平?
    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這是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病逝之前,對姜維的一點忠告。可惜《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小說,無論它多麼精彩,都難以改變真實的歷史。我們來看看正史中,姜維究竟為何沒有防住鄧艾。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詭異計謀相提並論,前者高明在哪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3,閱讀約2分鐘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被反覆提及。一個是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眾所周知,奇襲子午谷因諸葛亮的反對而流產。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爭議。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但是,當諸葛亮一去世,劉禪就失去了主心骨。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的延續,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訂了未來的國策。這使得蜀漢成功實現了政權交替,讓蜀漢又穩定了三十年。但是,一旦諸葛亮的繼承人陸續死去後,劉禪就不知道該如何理政了。在外有姜維窮兵黷武,內有黃皓弄權的情況下,蜀漢政權每況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時候,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民窮財盡的地步。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此時,徵西將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率領手下3萬多精兵繞道陰平(今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身先士卒,開山鑿路,猶如神兵天降,奇襲江油,深入蜀境,在綿竹大破堅守於此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全部戰死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鄧艾滅亡了蜀漢,立下蓋世奇功,為何反被殺?六個狠人要他死
    景耀六年(263),魏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和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輕鬆拿下江由和綿竹,並在綿竹斬殺諸葛瞻,長驅直入,直逼成都,劉禪大驚,選擇投降,蜀漢滅亡。
  • 鄧艾偷渡陰平貪功冒進,被鍾會所忌,結果平蜀全在司馬昭運籌帷幄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二》之十二篇,司馬昭第九篇文:小A史蒂芬原文【51】: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會潛謀叛逆,因密使譖(1)艾。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十一月,鄧艾率領一萬多人從陰平越過非常險要的地勢到達江由,然後在綿竹擊敗了蜀國將領諸葛瞻,並將諸葛瞻斬殺傳首示眾。接著又進軍到雒縣,接受劉禪的投降。
  • 鄧艾之死與平反始末
    在《三國演義》中,相比於姜維、鍾會之死,鄧艾死得更為憋屈。歷史愛好者們經常會認為,這是因為鄧艾滅蜀後的安排不合司馬昭旨意。而鄧艾在死後的艱難平反,也是由於鄧艾之案,乃司馬昭欽定,後世皇帝無意推翻。實際上,相比於上述理由,鄧艾之死及其平反之路的艱難,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 三國英雄人物之鄧艾
    司馬昭料王經非姜維敵手,速命徵西將軍陳泰,兗州刺史鄧艾前來相助。鄧艾獻計王經:「等姜維大軍來攻狄道城時,在城東南山谷之中埋伏,帶旌旗、鼓角、烽火之類,專候蜀兵到來。」姜維大軍圍住狄道城,久攻不下,無計可施,是日黃昏,探子報陳泰、鄧艾殺來。姜維命夏候霸迎陳泰,自引軍抵鄧艾。忽聞東南一聲炮響,鼓角震地,火勢沖天,姜維見四下都是魏軍旗號,知是中了鄧艾之計,敗退入劍閣而去。
  •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然而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得劉備匡扶漢室這一遺志最終沒能完成。常言道,虎父無犬子,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被蜀漢百姓寄予厚望。諸葛瞻確實美名遠揚,然而其謀略遠在其父之下。綿竹之戰,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卻被鄧艾兩千殘兵所敗,這是為何呢?綿竹之戰發生在三國後期,是魏滅蜀之戰中的關鍵一戰。癸未六年(263),司馬昭決定對蜀漢開戰。
  • 【論史】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
    當鄧芝拼命南逃時,族人中年僅12歲的口吃少年鄧艾,隨母北行,當了一名放牛娃。沒人會想到,這個放牛娃後來成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終結者。  鄧芝和鄧艾,他們從同一個地方出發,一個向南、一個向北,一個為歷史打了一個結,另一個把結解開。兩位客死四川的英雄,無論是向南還是向北,都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但都沒能回到起點。
  •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3、鄧艾九死一生偷渡陰平滅蜀,為何司馬昭卻對他不滿?4、立下汗馬功勞的鄧艾為何在戰後被冤殺,司馬昭為何不明察實情?5、鍾會是真謀反,鄧艾是被陷害,為何司馬昭對鄧艾的處置極為殘酷,而對鍾會則非常寬容?在「高平陵之變」中,陳泰作為司馬懿的說客,親自去說動曹爽有條件放棄抵抗。而事後,司馬懿竟出爾反爾,將曹爽一族斬草除根。陳泰看清了司馬氏的真實嘴臉,而他也因為並不是司馬氏親信,最後被解除了雍涼都督一職。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在司馬昭看來,滅蜀之戰是必然成功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大部分對這個戰役都持反對態度。只有鍾會和司馬昭的看法一致,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指揮滅蜀之役。在鍾會和鄧艾的互相配合下,伐蜀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大戰勝利之後,一場血雨腥風的變亂才剛剛開始。一、被抓捕的鄧艾。
  • 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 三國:鄧艾鄧士載,一屯田之人,如何最後成就滅蜀之功的?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今河南新野)生於公元197年,卒於公元264年,是三國時期優秀的軍事家魏國將領,很多人都對他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攻滅了蜀國,使得劉禪投降,但提起他的生平和早年的經歷可能都不太了解,結巴又被人看不起的人,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這位滅蜀功勳。
  •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在北伐的時候,於五丈原病逝,諸葛亮一死,整個蜀漢便如一盤散沙。攻破蜀國都城後,鄧艾在劉禪的床下發現了一件物件,而也正是此物,他也明白了為何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