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還被鄧艾偷渡陰平?

2020-12-25 歷史也溫柔

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這是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病逝之前,對姜維的一點忠告。可惜《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小說,無論它多麼精彩,都難以改變真實的歷史。

我們來看看正史中,姜維究竟為何沒有防住鄧艾。

姜維

姜維從沓中撤退,路過陰平橋頭的時候是否想到了鄧艾會從此偷襲

當鄧艾從隴右到沓中的時候,姜維就意識到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

之前他探得鍾會治兵關中的時候,就曾上表成都,並且連防禦措施都一併呈上: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平關口與陰平橋頭。

姜維此時的建議正是當年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防禦曹魏的方法,可惜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這個大將軍並不能指揮所有蜀軍,只能上表,請求劉禪來下詔。

劉禪

姜維此時上表的策略切實可行,一者有此前魏延憑藉這種禦敵的方法,鎮守漢中不曾有失,二者鍾會伐蜀本來就是帶著私心來的,他想取代劉禪的位置,自己做益州的皇帝。

此後在劍閣,鍾會也數次想要撤軍,他有私心,企圖藉助司馬昭成事。從此後他勾結姜維、打壓鄧艾、討伐司馬昭也可看出他的不臣之心。

可惜姜維上表給劉禪的奏章被黃皓藏了起來,此後蜀漢種種被動皆因此而起。

當姜維從隴右擺脫鄧艾的糾纏,在陰平橋頭設計諸葛緒,成功佔領陰平橋頭之後,鍾會大軍已然攻入關口。可惜,趙雲次之趙廣為了掩護姜維撤退,戰死在沓中。

鍾會

姜維與鄧艾交戰多年,對鄧艾的戰法多少還是了解些的。此刻他剛剛退至陰平橋頭,也必定想到了鄧艾可能會從陰平偷襲。

但鄧艾尾隨其後,隨時可能追來,諸葛緒發現被騙之後,也隨時有可能前來爭陰平橋頭。況且此時鐘會已攻入漢中,姜維能做的就是先退守劍閣。

畢竟陰平路險難走,且涪城還有守將,即便鄧艾輕兵簡裝來到涪城,也能以強攻。

鄧艾偷襲導致蜀漢滅亡的鍋,是否該由姜維來背

可惜姜維的判斷錯了,陰平的防守不在涪城,而在陰平橋頭。

鄧艾偷渡陰平

幾十年來,鎮守漢中的將領換了又換,漢中依舊是蜀漢的勢力範圍,陰平橋頭一直也是在蜀漢控制之下。

陰平橋頭有人守衛,涪城的守軍自然也就成了擺設。這是幾十年來,形成的一種慣性思維。

當然,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較大的原因。潼關與此事的涪城一樣,都是勢力範圍內的城防,長久的慣性思維必然導致守衛將領心理上的鬆懈。

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涪城守將馬邈見到魏軍的時候,他蒙了,驚為天兵也降毫不為過。馬邈投降了。

鄧艾

這能怪馬邈嗎?不能怪他,守衛漢中的關城守將都投降了,更何況是他這個守衛內城涪城的守將了。

是蜀漢政治的腐敗,同時也是姜維能力的不足。劉禪若是能早點給陽平關與陰平橋頭增派援助,恐怕鍾會連漢中也進不了。當然,漢中失守的時候,如果姜維能分少許兵力走陰平一路,涪城守將也會有心理準備,畢竟陰平橋頭失守,不能不想陰平道。

結語

蜀漢的滅亡是多因素的綜合體,而非某一種因素所導致。

姜維路過陰平橋頭的時候,沒有分兵,只不過是眾多因素其中之一。所以蜀漢的滅亡,姜維有責任,但蜀漢滅亡的鍋姜維背不起。

至於諸葛亮遺言,那是《三國演義》中的事,無論姜維是否忘記,都難以改變蜀漢滅亡的事實,但漢中失守,卻不防陰平終究還是姜維的責任!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有一石碑刻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 諸葛亮有多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陰平石碑諸葛亮可是劉備好不容易請出來當他的軍師,後來跟著劉備到處打仗也立下不菲的功勞。諸葛亮他對於五行之術也有很多的了解,臨死時還讓自己的手下在身邊弄幾盞燈,說是星宿不會有改變。就算他死了敵軍也不會發現什麼,就這樣瞞過敵軍讓蜀軍能順利地回到都城。不光這一件事情,在弄軍事堡壘的時候他就預言過。「二火出新,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當時身邊的士兵還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卻說後人會知道什麼意思。
  • 鄧艾偷渡陰平,與子午谷詭異計謀相提並論,前者高明在哪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一個是魏延提出的奇襲子午谷,一個是鄧艾偷渡陰平。眾所周知,奇襲子午谷因諸葛亮的反對而流產。這一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子午谷奇襲是當時蜀漢的一個伎倆,可惜沒有被採納。但鄧艾偷渡陰平果然得手,直接造成了蜀漢的滅亡。兩者相比,都是軍人的險招,勝負在一瞬間。當然,戰場上的戰鬥機變化很快。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此時,徵西將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率領手下3萬多精兵繞道陰平(今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身先士卒,開山鑿路,猶如神兵天降,奇襲江油,深入蜀境,在綿竹大破堅守於此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全部戰死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鄧艾偷渡陰平前後,司馬昭麾下三大將領的權力爭鬥
    三國良將系列之鄧艾(尾聲,其一)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關於三國名將鄧艾的歷史故事筆者已經講了四期,本期終於講到鄧艾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偷渡陰平。作為鄧艾的人生巔峰,滅蜀之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本期將詳細為您講述。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姜維的軍隊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使得鄧艾的軍隊鑽了空子,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對鄧艾投降。其實,劉禪的本意還是不想向鄧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沒有主見,而手下有主見的大臣,比如黃崇已經跟隨諸葛瞻堵截鄧艾,戰死在了綿竹。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議,也想不出什麼辦法。
  •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坐擁七萬雄軍,迎戰鄧艾兩千殘兵,為何慘敗身死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被蜀漢百姓寄予厚望。諸葛瞻確實美名遠揚,然而其謀略遠在其父之下。綿竹之戰,諸葛瞻率領七萬大軍,卻被鄧艾兩千殘兵所敗,這是為何呢?綿竹之戰發生在三國後期,是魏滅蜀之戰中的關鍵一戰。癸未六年(263),司馬昭決定對蜀漢開戰。本來魏軍兵分三路,由鄧艾主攻姜維,諸葛緒負責斷姜維後路,而鍾會則趁機去攻打漢中。
  • 鄧艾偷渡陰平貪功冒進,被鍾會所忌,結果平蜀全在司馬昭運籌帷幄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二》之十二篇,司馬昭第九篇文:小A史蒂芬原文【51】: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表鄧艾為太尉,鍾會為司徒。會潛謀叛逆,因密使譖(1)艾。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十一月,鄧艾率領一萬多人從陰平越過非常險要的地勢到達江由,然後在綿竹擊敗了蜀國將領諸葛瞻,並將諸葛瞻斬殺傳首示眾。接著又進軍到雒縣,接受劉禪的投降。
  • 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 行走隴南:姜維搶奪的陰平橋頭到底在哪?跟文縣玉壘關有什麼關係
    劉禪、黃皓《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記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在漢中姜維做出了一個重大的軍事部署調整,摒棄劉備、諸葛亮、魏延實行的錯守諸圍,總的思想就是依靠外圍據點拒敵於國門之外,而實行斂兵聚谷的軍事戰略。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景耀元年,維……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 諸葛瞻戰死前,為何留下「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遺言?
    之後就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一級級地順利升遷,直至35歲時做到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尚書令樊建共同執掌尚書臺政務,統領國事。諸葛亮的學生劉禪當蜀漢皇帝,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掌蜀漢軍政,這對深深地帶著諸葛亮光環的CP組合,到頭來被證明完全不能守住蜀漢那點基業。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劉禪便廢除了丞相制度,由尚書臺機構管理國內所有軍政事務。
  •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這場戰爭進行得盪氣迴腸,起伏跌宕,在鍾會正面戰場久攻不克的情況下,鄧艾帶領一支偏師千裡奔襲、神兵天降,滅掉了蜀國;姜維則一計害三賢,通過詐降幾乎又讓蜀國起死回生。而這場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也表現得相當詭異,留下了不少歷史之謎:1、鄧艾為何在最初極力反對伐蜀?2、鄧艾軍事能力無疑比鍾會更強,為何只率領一支偏師?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4字遺言,孫子忘記了,最終成為千古罪人
    司馬師自還洛陽,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三國演義》)以上是三國演義中,一代權臣司馬懿臨終前的遺言,大意為:司馬懿侍奉曹魏幾十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好多人認為司馬懿有二心,致使司馬懿本人非常恐懼。
  • 傳說中的諸葛亮夫人,才華絕不在諸葛亮之下,相貌卻奇醜
    對諸葛亮這位夫人,《三國演義》中只有一次正面寫到,那是他們的兒子諸葛瞻出場去抵抗鄧艾前,文中寫道:其母黃氏,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韜略遁甲諸書,無所不曉。及武侯死後,夫人尋逝,臨終遺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武侯之學,夫人多所贊助焉。」不知道是不是誇張?
  • 三國英雄人物之鄧艾
    司馬昭料王經非姜維敵手,速命徵西將軍陳泰,兗州刺史鄧艾前來相助。鄧艾獻計王經:「等姜維大軍來攻狄道城時,在城東南山谷之中埋伏,帶旌旗、鼓角、烽火之類,專候蜀兵到來。」姜維大軍圍住狄道城,久攻不下,無計可施,是日黃昏,探子報陳泰、鄧艾殺來。姜維命夏候霸迎陳泰,自引軍抵鄧艾。忽聞東南一聲炮響,鼓角震地,火勢沖天,姜維見四下都是魏軍旗號,知是中了鄧艾之計,敗退入劍閣而去。
  • 姜維死後82年留一封密信,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出自《華陽國志》  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並遣使令姜維等人投降曹魏, 然而姜維作為諸葛亮傳人,怎能投降,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姜維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他並沒有放棄復國的夢想,假意投降鄧艾,之後說服了鍾會,投降之前秘密書寫了一封信,送往蜀國後主劉禪,聲稱希望「後主劉禪能夠委屈隱忍數日,我還想著復興蜀國,希望陛下能明白,我並非真心投降。
  • 【論史】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
    將鄧芝贏回的三足鼎立局面打破的,正是他的族人,在義陽大亂時向北逃難的鄧艾。       【二】向北的鄧艾:放牛娃的逆襲  當鄧芝風塵僕僕入蜀時,鄧艾還是一個少年,他還不能像鄧芝一樣決定自己的命運。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赤壁之戰前後,曹操不斷把新野一帶的人民北遷屯田。
  • 諸葛亮為何要把兵法傳授姜維?而不是諸葛瞻?29年後,發現真高明
    說了一半天,諸葛亮當時留下什麼寶貝呢?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兵法二十四篇,以御西蜀。唯一差的就是閱歷與威望,因此呢,諸葛亮並未打算在他一死,立馬就要讓姜維立即出兵北伐!於蜀漢,需要時間來緩和。於姜維,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磨合,增加自己在蜀漢的地位與威望。這是姜維所需要的,同時諸葛亮早在北伐時,便發現姜維有大將之風。而且還當眾稱讚姜維,「深解兵意」,這四個字,就足見姜維並非馬謖、魏延之輩,定能擔當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