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從中國觀鳥記錄中心以及身邊鳥友的見聞中獲悉,一隻超級少見的紅胸黑雁(在我國屬罕見迷鳥)先是於11月中旬在河北的衡水湖被發現,之後又於最近出沒在山東與河南交界的黃河沙洲上。
它藏在以豆雁為主、數以千計的雁鴨群裡,時而靠近山東一側休息,時而靠近河南一側休息。這可忙壞了聞訊趕來的觀鳥愛好者們。而近日他們還從這一大群雁鴨中發現了一隻白頰黑雁,真令我羨慕啊!
不過,我不是想鼓動大家按照記錄中心的標註地點去找鳥,而是想借紅胸黑雁和白頰黑雁被跨省發現這件事,與大家「安利」一個在觀鳥時候超級有意思的「遊戲」:大家一起來找茬兒。
這個遊戲又被我簡稱為「熟鳥找茬兒」。所謂「熟鳥」,可不是煮熟的鳥啊,而是我們平日裡已經很熟悉的鳥類,比如綠頭鴨、蒼鷺、紅嘴鷗、麻雀、紅尾鶇等等;所謂「找茬兒」,就是在一群已經很熟悉的鳥中發現那與眾不同的一隻或幾隻鳥,而它們往往會是些有趣甚至罕見的鳥種。
平心而論,我們對於「熟鳥」容易「審美疲勞」,倘若再缺少必要的耐心,便會在視野中將其一帶而過。但是當我們抱著玩兒「大家一起來找茬兒」遊戲的心理,重新觀察眼前的「熟鳥」時,則很有可能發現更多的樂趣。
我通過下面的圖片來舉幾個例子。
首先,我們看到在這張照片中,大部分的鳥為北京常見冬候鳥紅尾鶇(實際上當時照片視野外有更多的紅尾鶇未被拍攝進來)。你能找到其中與眾不同的一隻嗎?
混在紅尾鶇與斑鶇群中的黑頸鶇
當時我見它們集群喝水十分有趣,便停下來觀賞。過了大概十分鐘,有一隻胸口「髒髒的」赤頸鶇闖入我的視野。按理說赤頸鶇也算「熟鳥」了,可當時這隻「赤頸鶇」卻讓我感覺「很不對勁」。站在原地,我反應了好一陣才意識到,它可是並不常見黑頸鶇啊!(黑頸鶇原是赤頸鶇的黑喉亞種。)
就是它!
這麼說來只有集群才會「大力出奇蹟」嗎?答案是否定的。
黑頭蠟嘴雀與黑尾蠟嘴雀
左側黑頭蠟嘴雀,右側是黑尾蠟嘴雀
正如上圖所示,猛一看你可能以為是兩隻雄性黑尾蠟嘴雀正在地上覓食,但是請仔細比較一下它們頭部的黑色面積以及背部的顏色差異。實際上左側的是北京少見的冬候鳥黑頭蠟嘴雀,而右側的則是常見留鳥黑尾蠟嘴雀。由於籠養鳥糟粕文化荼毒不淺,導致黑頭蠟嘴雀仍被大量非法捕捉和販賣。
接下來,讓我們把「大家來找茬兒」的場景移到水面上。
三隻翹嘴鷸
「好傢夥,眼前的鳥種可真不少——有白鷺、紅嘴鷗、綠頭鴨、鷗嘴噪鷗,還有三隻緊緊挨著的鷸。」發現這一幕時我自言自語道。而我當時的興趣自然在那三隻「重影」的鷸身上。
我費了很大勁,並實時與其他鳥友交流它們的特徵,才頓悟到自己如中了小彩票一般的,發現了北京地區罕見的過境水鳥翹嘴鷸!而這三隻翹嘴鷸帶給我的快樂與成就感,令我至今難以忘懷。
在我看來,「熟鳥找茬兒」我們首先要在一個鳥群裡找出與眾不同的傢伙,觀察它們彼此之間的區別,對其加以辨識。再通過圖鑑或鳥友交流加以識別,不但可以強化我們的記憶力,而且還能提高我們的觀鳥水平。
當然如果遇到以下這樣的場景,我們最好還是放棄「找茬兒」,全身心地欣賞野生鳥類的壯美吧!
- 感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