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這部紀錄片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國產紀錄片走出舒適區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意味著,騰訊新聞在「深度內容」的探索也走到了行業的前列……
讀娛 | yiqiduyu
文 | 趙二把刀
——1922年,被後世譽為「紀錄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將其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克》呈現於世,築起世界紀錄片之光輝起點;
——1956年,阿倫·雷乃攜影機重回奧斯維辛,創作出被公認為紀錄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夜與霧》,以詩意鏡頭昭示二戰殘酷歷史;
——2019年,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徒手攀巖》榮膺最佳紀錄長片獎:可以被載入史冊的極限之旅、對超越生理和心理的真實記錄,聚焦於人類挑戰大自然的無限潛能……
追溯紀錄片本源及發展歷程,無不與科技、人類學、社會學、政治與歷史、文化與藝術等緊密交織,這也是紀錄片最獨特的魅力。而近年來,國內「網際網路+紀錄片」的模式越發清晰,也湧現了相當多的優秀紀錄片——但相對而言,被行業、觀眾認可的國產紀錄片的題材確實也集中於傳統文化、美食這兩大類,所以對於國產紀錄片能否走出「舒適區」,能夠將視野和格局放在更廣闊的方向,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之一。
6月13日,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明天之前》正式上線,該片最大的特色是國際視野、主題的普世性以及對於內容的前沿探索等,應該說這部由騰訊新聞和全球優秀的紀錄片團隊英國團隊Grain Media、特邀曾寶儀擔任策劃人的節目,不僅有深度有溫度,而且在娛樂內容為主導的當下,騰訊新聞在嚴肅內容領域做出的努力也正在贏得市場和用戶的認可。
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明天之前》講述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挑戰」
1990年,蒂姆·波頓執導的電影《剪刀手愛德華》正式上映,這部經典電影講述了約翰尼·德普扮演的機器人愛德華和人類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應該說,對於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歷來是好萊塢電影最喜歡的主題之一,畢竟,人類和未來擁有情感的機器人的關係是最能夠引發創作者靈感和觀眾的共情。
2008年,日本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上映,而這一次的故事則讓愛戰勝了世俗,最終人類和機器人走到了一起。在這部電影中,綾瀨遙扮演的機器人女友更符合很多觀眾想像中的「未來機器人」的形象,充分的擬人化以及可以擁有和人類一樣的情感。
如果說,過去對於機器人和人類的情感想像更多存在於影視作品中,那麼在當下,隨著AI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不僅擁有和人類一樣的外表,同時也擁有了更多的智力和對話能力,所以當《明天之前》將「機器人伴侶」作為第一期的主題時,也確實是聚焦到了人類共同會面對的這個課題。
機器人伴侶資深用戶戴夫和機器人伴侶哈莫妮
愛上機器人會是趨勢嗎?事實上,人類的情感歷來就是複雜的,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對於手機、遊戲、社交網絡的熱愛早已經超過了對身邊人的關心,所以在節目中人工智慧領域的世界級專家大衛·利維預言:「到2050年,會有人類和機器人結婚」,其實很多觀眾對於此觀點並沒有特別的吃驚——但很多人也會和讀娛君一樣,對人和機器人的婚姻關係對於倫理的挑戰充滿擔憂。
在《明天之前》裡一些選擇機器人作為伴侶的受訪者中,過往婚姻的失敗無異於一道隱形傷口,讓原本對婚姻心存憧憬的人,走向失望,甚至絕望,他們變得排斥兩性婚姻,同時又渴望尋找一種新的方式,這時候,有一些人會開始將目光投向機器人伴侶,以此來彌補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空虛,即使這一切頗具虛幻性,但是較之真實的生活,還是虛幻更令他們滿足,覺得更踏實。
當然,在節目中,對於趨勢,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倫理學教授凱薩琳·理查森堅決反對。理由很簡單:「再完美的機器人,都是沒有感情的。」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畢竟機器人伴侶的出現,會在人與人之間製造更深的交流鴻溝,將人們從真實世界中抽離,只寄情感於虛幻的世界中,而對於每一個選擇機器人作為伴侶的被採訪者,都並不是簡單的只是尋求虛擬的慰藉。
《明天之前》受訪對象之一的戴夫是機器人伴侶娃娃的長期使用者,他無名指上戴著婚戒,而他的妻子,便是伴侶娃娃。曾寶儀在採訪中問到他,如果在未來遇到了一個對的人,那他會拋棄伴侶娃娃嗎?戴夫不假思索地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她已經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了,我在她身上投入了那麼多的時間、感情、愛和關心,這已經不是一種選擇了」。
而這,也成為《明天之前》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卻在每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中,都給予身處其中的「人」以空間。
在第二期「永生」中,攝製組來到了反衰老和死亡大會的現場,這個大會參加者來自30多個國家,有70多個公司、組織、實驗室,在大會上展示成果,與會人數超過1000人,現場如曾寶儀感慨的那樣,「這像是某種大型直銷洗腦現場!」但足以證明,在美國「長生」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
「長生不老大會」創始人 詹姆斯和伯納汀
節目中也透露,從2007年開始,研究「延長壽命」的投資達到40億美元,包括谷歌、臉書、亞馬遜等企業都有投資…...可以說,「永生」或許不再是存在於神秘學的概念,更多的還是科技大爆炸時代所有人都必須要思考的生與死的問題。
有人追求「永生」,就有人追求「死亡的權利」。在最後一期,節目就聚焦在了人生的終點——死亡。這一期的節目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年屆104歲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大衛·古道爾遠赴瑞士,開啟了一場張揚的死亡之旅,當著全世界記者的面,古道爾精神矍鑠,亢奮地唱了起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心懷期望去趕赴這場死亡的盛宴。值得一提的是, 大衛·古道爾的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但他還是選擇了自己人生的終點,而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還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作為背景音樂:「歡樂璀璨的聖火光芒,是來自極樂世界的女兒,聖火引領,我如醉痴狂,邁入你聖神的殿堂。」
而在第三期「近鄰?近敵?」中,《明天之後》的攝製組就冒死奔走於真相的危險邊緣深入邊境考察,正視日益嚴重的南美洲非法移民和難民的問題。美國與墨西哥接壤的南部邊境充斥毒品犯罪和非法移民,嚴重威脅美國安全,矛盾衝突不斷發酵。
墨西哥那一側,來自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和墨西哥等國家身處困境的很多普通人都想著脫離苦海,到美國去,很多人甚至願意在荒漠裡冒死步行1000多公裡,也不願意在混亂的環境裡擔驚受怕的生活。
而牆的這一側,邊境小鎮的美國居民同樣也是壓力巨大。節目組採訪一對住在邊境的老夫婦時,年邁的老人隨時準備著獵槍保護自己和家庭,因為每周都會有偷渡客從他的牧場入境,這些人中不乏毒販和蛇頭等危險人物———甚至還有很多被認為是存在於美劇中的情節也在邊境線上屢見不鮮,很多退伍軍人也組織起來打擊偷渡客……
騰訊新聞出品的《明天之前》紀錄片裡,面對機器人伴侶、永生、非法移民以及安樂死這四個命題, 主持人曾寶儀帶著攝製組,一年時間走過了三個洲、訪問20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和行業代表,以世界級的視野帶著我們去看最前沿的各種科技和熱點話題,討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各種可能。
每一期的內容,都從多種角度來進行探討。而和以往很多影視劇以及紀錄片的角度不一樣的是,在《明天之前》中,一方往往是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守護者,另外一方似乎更擁抱變化,不過對於每個命題的對與錯,是與非,每個觀眾或許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愛是什麼?如何面對困境?又如何直面人生的最後時刻?在之前的看片會上,騰訊新聞出品製片人朱凌卿也說明了這檔紀錄片的初衷其實是想要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用一部紀錄片去預測未來非常難,但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部片子,讓觀眾了解到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思考如何應對,然後關注著這些事情的發展。」
「眼界即人生」的騰訊新聞
邁出紀錄片的新高度以及對嚴肅內容的堅守
這樣一檔視野前沿、格局廣闊,內容不落俗套的紀錄片的受歡迎程度,也讓騰訊新聞的積極探索顯得卓有成效。
從現實的收視和口碑數據來看,《明天之前》這樣一檔高端紀錄片已然贏得觀眾的擁戴和市場的認可:截至日前,這部題材前沿,風格偏嚴肅的紀錄片,豆瓣評分穩步上升至8.5,全網播放量超1.84億,並且取得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周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的佳績。
更重要的是,《明天之前》的四個主題都引發了很多觀眾的思考:在微博,同名話題的閱讀數超過4.8億;在豆瓣,節目話題連續霸榜,話題量也超過30萬+;在知乎,也有近百個節目相關的優質問題和優質回答——以引發的熱議來看,《明天之前》堪稱嚴肅紀錄片的爆款,其激發了網友們的深度思考更是這檔節目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騰訊新聞出品敢於挑戰嚴肅和深度內容,不斷推出如《十三邀》《和陌生人說話》《星空演講》和《明天之前》等優質內容?
首先,得益於騰訊新聞對於內容趨勢的把控。雖然內容行業都受到碎片化、移動化的衝擊和挑戰,但用戶對優質原創內容的精準需求還是強烈的,所以對於內容出品方而言,真正好的有價值的內容,是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爭奪到用戶的注意力的。而《明天之前》從選題到立意,從拍攝到製作,都為觀眾提供了更為國際化、更宏觀的觀察視野,對於用戶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其次,是騰訊新聞出品 「眼界即人生」的理念的堅守。誠如騰訊網副總編輯、騰訊新聞出品負責人李倫所述,「眼界最簡單的意思就是一個視角,就是理解問題的一個維度,眼界可以促進人們思考,讓他有更多元、多維度的參照性,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而《明天之前》正是這樣一部踐行 「眼界即人生」的優質紀錄片,透過這樣一檔有深度同時又極具可看性的優質紀錄片,觀眾對於這個世界的變化也會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最後:如果說,中國紀錄片曾經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我在故宮修文物》《人生一串》等題材也廣泛受到歡迎。如今,騰訊新聞出品的《明天之前》也打開了國產紀錄片新的方向和新的高度:那就是科技飛速發展的大時代之中,以全球的視野面對那些全新的、考驗人性的主題……在「眼界即人生」理念下,在嚴肅和深刻內容堅守以及創新的騰訊新聞,也讓我們對其整個內容的戰略和發展抱有足夠的期待。
▼
THE END
更多文章:
「原創」之後是「樂隊」,綜藝集中入場後
熱度爆了的《陳情令》,如何突破行業「水逆」期?
這屆年輕人瘋狂迷戀拍短視頻,中國能拍出一個YouTube嗎?
蔡徐坤「一億轉發」被查,明星榜單的路該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