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引領國產紀錄片走入「公眾時代」。從居廟堂之高到華麗轉身成為觀眾的「香餑餑」,信心大增的中國紀錄片產業在「舌尖現象」的啟發下,逐漸摸索出一條國產紀錄片與受眾的「和諧相處之道」。在這之後的幾年中,《風味人間》、《人生一串》、《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大批美食、文化類紀錄片相繼收穫成功,AdMaster發布的《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中也顯示:紀錄片受眾偏愛觀看的內容類型前三名分別是紀實訪談、美食、歷史。這似乎驗證了,國產紀錄片在「投觀眾所好」上找對了方向,「美食」、「傳統文化」等題材漸漸成為許多紀錄片人心中怎麼打都不會出錯的「穩牌」。
然而,當我們在舒適區裡逗留得太久,當這幾類題材的國產紀錄片在數量上趨近飽和,內容又難尋新意時,我們是否也應當帶著潛在的危機感,帶著前瞻的眼光去思考:離開舒適區,國產紀錄片還能去哪裡?
今年6月,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明天之前》上線,這是一部以中國視角放眼世界,聚焦關乎人類命運的科技、社會、人文問題的未來題材紀錄片。截至收官,《明天之前》豆瓣評分穩步上升至8.5,全網播放量超1.84億,並且取得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周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的佳績。與以往大火的紀錄片相比,《明天之前》的成功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更像是一種大膽破局的顛覆,在這「不一樣」的成功裡,我們或許也能收穫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明天之前》啟用曾寶儀作為貫穿全集的主持人與探索嘉賓,她帶領攝製組在一年的時間裡走過了三個大洲、訪問了20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和行業代表,由表及裡地深入探尋,為觀眾展示人類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作為一個綜藝咖,曾寶儀的專業水準或許與許多資深媒體人或相關領域學者都不具有可比性,這也讓很多人不禁擔憂:她真的能駕馭這樣高深的國際議題嗎?然而事實是,正是因為曾寶儀的「不專業」,讓主持人的角色不再是陌生的他者,而是化身成一雙普通中國觀眾的眼睛,帶著普通人該有的好奇、困惑、不安與期待走向一個遙遠的世界。觀眾在迥異的文化背景下,在深刻的未來議題裡,感受到難得的真實和親近,既不失新奇的體驗和情感衝擊,又不會因文化距離與議題深度而如臨大敵。
和《明天之前》採用相似策略並取得成功的還有今年大火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中國,周軼君是一名優秀的國際新聞記者,而在《他鄉的童年》裡,當她奔走在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時,她是想要為下一代教育尋找答案的,億萬普普通通中國母親的眼睛。中國紀錄片只能拍中國故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或許會因為文化的差異看得不夠深不夠廣,但一雙中國的眼睛本身就足夠可貴了。在強調中國紀錄片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下,在讓全世界聆聽中國故事的同時,或許我們也應當回過頭來,不僅聽BBC、NHK、NetFlix講,還要讓中國人聽聽中國人自己講的世界故事。
歷史已經定格,而未來尚無答案。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的伴侶?人類可以靠科技獲得永生嗎?不同群體的人類應該如何相處?人類是否應該擁有選擇死去的權利?《明天之前》拋給我們四個全世界行業精英思考辯論數年都沒有得出答案的難題。在片中,踐行者、破壞者、支持者、反對者、中立者,他們的各種觀點被佐以研究成果、市場需求、個人體驗加以論證,堅定地存在著又水火不容。當傳統國產紀錄片觀眾帶著獲取知識為目的的思維慣性觀看這部未來題材的紀錄片時,他們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收穫的不再是通透與滿足,而是無盡的疑惑與解不開的心結,在未來親自答疑解惑之前的漫長等待中,他們痛並快樂著。
國產紀錄片中言古言今者多,著眼未來題材的卻很少,這其中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一方面,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有燦爛的文化、優良的傳統。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總有對過去津津樂道的傾向,強調「以史為鑑」、「古為今用」;另一方面,中國人在治學和文藝創作上有很強的注重現實意義的傾向,常常將與世間生活、政治生活有無關係作為判斷文藝作品好壞的標準。而相反的,也正是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價值觀念上重未來、重超越的國家,則已經誕生出了很多未來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如《地球2100》、《明日世界》等等。
如果將歷史題材紀錄片比作相冊,未來題材紀錄片則是佔卜前途的卡牌。人類探索未來,猶如追尋著前方的微光,穿越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這一路上,經驗可能被顛覆,原則可能被改寫,我們或許會經歷惶恐、質疑、搖擺、痛苦,但在思考的同時,我們也逐漸被未來照亮。在開放多元的時代,國產紀錄片涉足未來題材,既是從自身的局限中突圍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也為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搭建了一條文化契合的新橋梁。
我們為何要在明天到來之前思考明天?因為我們的明天就掌握在今天手裡。當許多展望未來的紀錄片在技術暢想的藍天中越飛越遠,《明天之前》將風箏的線緊攥在手中,未來不輕盈不漂渺,相反的,它沉重。明天應當是怎樣的?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每當你以為接近了正確答案而沾沾自喜,便有一個活生生的人託著一顆跳動的心質問你:這樣真的對嗎?表面上你在仰望天空,實際上,你在挖掘自己。
與眾多展現歲月靜好的紀錄片不同,《明天之前》是一部充滿衝突的「問題之作」。《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顯示,69%的受眾觀看紀錄片以放鬆心情為目的。當娛樂化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入世智慧」,大眾在明星、奇觀、幽默、小確幸的漩渦中流連忘返,直面現實世界的沉重和創傷,動員受眾去剖析自身無疑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國產紀錄片在大眾化的道路上嘗到了甜頭,走得一往無前,卻難免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了警惕——當淺薄的內容被嫁接上情懷和文藝的枝條,它開出的會是深刻的花嗎?抑或是被深刻的花瓣簇擁著的空洞?
「公眾時代」走到第七年,紀錄片在成長,公眾也在成長,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諸如《二十二》、《生門》、《四個春天》等等的國產紀錄片突破娛樂的鉗制,大膽地直視脆弱、直視傷痛、直視恐懼,同樣收穫了公眾的廣泛認可。未來,國產紀錄片應當相信公眾也相信自己,帶上人類的眼睛,向人類靈魂的方向,走得更勇敢一些,走到更深的地方。
《明天之前》作為一部兼具中國視角、國際視野、新穎題材、深刻內容的紀錄片,是國產紀錄片跳出舒適區的一次大膽嘗試,儘管難免有稚嫩之處,卻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與魄力,為中國紀錄片產業帶來了多層面的啟發,是可貴的參考範本。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主持人曾寶儀讀了一首中古詩人魯米的詩,最後兩句話這樣寫道: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
(我們既然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
(就讓我們吃點從神手上接過的東西吧。)
或許在意識到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的日子裡,我們從「神」的手中接過並注入身體裡的東西,還有紀錄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