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舒適區,國產紀錄片還能去哪裡?——《明天之前》的啟示

2021-02-08 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引領國產紀錄片走入「公眾時代」。從居廟堂之高到華麗轉身成為觀眾的「香餑餑」,信心大增的中國紀錄片產業在「舌尖現象」的啟發下,逐漸摸索出一條國產紀錄片與受眾的「和諧相處之道」。在這之後的幾年中,《風味人間》、《人生一串》、《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大批美食、文化類紀錄片相繼收穫成功,AdMaster發布的《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中也顯示:紀錄片受眾偏愛觀看的內容類型前三名分別是紀實訪談、美食、歷史。這似乎驗證了,國產紀錄片在「投觀眾所好」上找對了方向,「美食」、「傳統文化」等題材漸漸成為許多紀錄片人心中怎麼打都不會出錯的「穩牌」。

然而,當我們在舒適區裡逗留得太久,當這幾類題材的國產紀錄片在數量上趨近飽和,內容又難尋新意時,我們是否也應當帶著潛在的危機感,帶著前瞻的眼光去思考:離開舒適區,國產紀錄片還能去哪裡?

今年6月,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明天之前》上線,這是一部以中國視角放眼世界,聚焦關乎人類命運的科技、社會、人文問題的未來題材紀錄片。截至收官,《明天之前》豆瓣評分穩步上升至8.5,全網播放量超1.84億,並且取得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周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的佳績。與以往大火的紀錄片相比,《明天之前》的成功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更像是一種大膽破局的顛覆,在這「不一樣」的成功裡,我們或許也能收穫一些「不一樣」的啟示。

《明天之前》啟用曾寶儀作為貫穿全集的主持人與探索嘉賓,她帶領攝製組在一年的時間裡走過了三個大洲、訪問了20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和行業代表,由表及裡地深入探尋,為觀眾展示人類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作為一個綜藝咖,曾寶儀的專業水準或許與許多資深媒體人或相關領域學者都不具有可比性,這也讓很多人不禁擔憂:她真的能駕馭這樣高深的國際議題嗎?然而事實是,正是因為曾寶儀的「不專業」,讓主持人的角色不再是陌生的他者,而是化身成一雙普通中國觀眾的眼睛,帶著普通人該有的好奇、困惑、不安與期待走向一個遙遠的世界。觀眾在迥異的文化背景下,在深刻的未來議題裡,感受到難得的真實和親近,既不失新奇的體驗和情感衝擊,又不會因文化距離與議題深度而如臨大敵。

和《明天之前》採用相似策略並取得成功的還有今年大火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中國,周軼君是一名優秀的國際新聞記者,而在《他鄉的童年》裡,當她奔走在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時,她是想要為下一代教育尋找答案的,億萬普普通通中國母親的眼睛。中國紀錄片只能拍中國故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或許會因為文化的差異看得不夠深不夠廣,但一雙中國的眼睛本身就足夠可貴了。在強調中國紀錄片要走向國際化的當下,在讓全世界聆聽中國故事的同時,或許我們也應當回過頭來,不僅聽BBC、NHK、NetFlix講,還要讓中國人聽聽中國人自己講的世界故事。

歷史已經定格,而未來尚無答案。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的伴侶?人類可以靠科技獲得永生嗎?不同群體的人類應該如何相處?人類是否應該擁有選擇死去的權利?《明天之前》拋給我們四個全世界行業精英思考辯論數年都沒有得出答案的難題。在片中,踐行者、破壞者、支持者、反對者、中立者,他們的各種觀點被佐以研究成果、市場需求、個人體驗加以論證,堅定地存在著又水火不容。當傳統國產紀錄片觀眾帶著獲取知識為目的的思維慣性觀看這部未來題材的紀錄片時,他們會驚奇地發現,自己收穫的不再是通透與滿足,而是無盡的疑惑與解不開的心結,在未來親自答疑解惑之前的漫長等待中,他們痛並快樂著。

國產紀錄片中言古言今者多,著眼未來題材的卻很少,這其中有著深遠的歷史原因。一方面,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有燦爛的文化、優良的傳統。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總有對過去津津樂道的傾向,強調「以史為鑑」、「古為今用」;另一方面,中國人在治學和文藝創作上有很強的注重現實意義的傾向,常常將與世間生活、政治生活有無關係作為判斷文藝作品好壞的標準。而相反的,也正是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價值觀念上重未來、重超越的國家,則已經誕生出了很多未來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如《地球2100》、《明日世界》等等。

如果將歷史題材紀錄片比作相冊,未來題材紀錄片則是佔卜前途的卡牌。人類探索未來,猶如追尋著前方的微光,穿越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這一路上,經驗可能被顛覆,原則可能被改寫,我們或許會經歷惶恐、質疑、搖擺、痛苦,但在思考的同時,我們也逐漸被未來照亮。在開放多元的時代,國產紀錄片涉足未來題材,既是從自身的局限中突圍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也為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搭建了一條文化契合的新橋梁。

我們為何要在明天到來之前思考明天?因為我們的明天就掌握在今天手裡。當許多展望未來的紀錄片在技術暢想的藍天中越飛越遠,《明天之前》將風箏的線緊攥在手中,未來不輕盈不漂渺,相反的,它沉重。明天應當是怎樣的?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每當你以為接近了正確答案而沾沾自喜,便有一個活生生的人託著一顆跳動的心質問你:這樣真的對嗎?表面上你在仰望天空,實際上,你在挖掘自己。

與眾多展現歲月靜好的紀錄片不同,《明天之前》是一部充滿衝突的「問題之作」。《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顯示,69%的受眾觀看紀錄片以放鬆心情為目的。當娛樂化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入世智慧」,大眾在明星、奇觀、幽默、小確幸的漩渦中流連忘返,直面現實世界的沉重和創傷,動員受眾去剖析自身無疑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國產紀錄片在大眾化的道路上嘗到了甜頭,走得一往無前,卻難免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了警惕——當淺薄的內容被嫁接上情懷和文藝的枝條,它開出的會是深刻的花嗎?抑或是被深刻的花瓣簇擁著的空洞?

「公眾時代」走到第七年,紀錄片在成長,公眾也在成長,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諸如《二十二》、《生門》、《四個春天》等等的國產紀錄片突破娛樂的鉗制,大膽地直視脆弱、直視傷痛、直視恐懼,同樣收穫了公眾的廣泛認可。未來,國產紀錄片應當相信公眾也相信自己,帶上人類的眼睛,向人類靈魂的方向,走得更勇敢一些,走到更深的地方。

《明天之前》作為一部兼具中國視角、國際視野、新穎題材、深刻內容的紀錄片,是國產紀錄片跳出舒適區的一次大膽嘗試,儘管難免有稚嫩之處,卻表現出了十足的誠意與魄力,為中國紀錄片產業帶來了多層面的啟發,是可貴的參考範本。在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主持人曾寶儀讀了一首中古詩人魯米的詩,最後兩句話這樣寫道: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

(我們既然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

(就讓我們吃點從神手上接過的東西吧。)

或許在意識到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的日子裡,我們從「神」的手中接過並注入身體裡的東西,還有紀錄片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明天之前》:國產尺度最大的紀錄片,太大膽了!
    這樣的討論也出現在之前的紀錄片中,只不過,跟紙上談兵的辯論不同,節目的拍攝對象正是將論點付諸實踐的人——《明天之前》《明天之前》一共四集,一集一個選題,一集50分鐘。別看量小,內容其實滿到不行。影片的製作方來自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獎團隊——英國Grain Media。他們不怕麻煩,歷經一年,去往近20多個國家,拍攝世界頂級科學家、爭議人物,要的就是能夠在節目中呈現全方面的觀點。
  • 高口碑的《明天之前》和嚴肅內容「求索記」
    《明天之前》這部紀錄片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國產紀錄片走出舒適區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意味著,騰訊新聞在「深度內容」的探索也走到了行業的前列
  • ——騰訊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
    由騰訊新聞與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製作團隊Grain Media團隊聯合製作,曾寶儀擔任主持人,歷時一年橫跨多國拍攝的紀錄片《明天之前》於6月13日上線騰訊視頻獨播,目前已經上線的四集《機器人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近鄰?近敵?》
  • 《明天之前》這部大尺度國產紀錄片重新刷新了對世界的認識
    --《明天之前》 剛看到這句話,也許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危言聳聽,無稽之談,或者是一部超現實科幻片。但是現實中,真的有一檔紀錄片,在全世界範圍裡調查了這些問題。當人工智慧、天體物理、生物科技、長生不老、信仰隔閡這些詞彙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未來的世界越來越令人期待。
  • 《明天之前》什麼時候播出每周幾點更新 在哪裡可以看
    與表弟造訪機器伴侶製作工廠,與機器女友共享下午茶,開始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樣的陪伴關係;還曾對話為救孩子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基因改造的母親,並在世界最頂尖的基因遺傳學專家喬治·丘奇的實驗室中,親眼見證在小白鼠身上實驗成功的逆轉衰老技術,而這項技術也許最快兩年就能在人類中應用……當在ALCOR近距離觸摸那些暫存在液氮中的「永生先驅者」時,她則反問自己「是否會選擇永生」,以及自己將如何面對未來……  《明天之前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對於很多人而言,車貸,房貸,信用卡都需要每個月的工資去還。
  • 騰訊新聞出品、奧斯卡獲獎團隊協制,紀錄片《明天之前》探索未來
    這一系列探討人類未來生活變化,看似遙遠又現實的前沿話題都是由一部名為《明天之前》的紀錄片引發的。《明天之前》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英國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於6月13日上線騰訊新聞。騰訊新聞出品此前曾推出過《十三邀》《和陌生人說話》《@所有人》《財約你》等欄目,一直專注展現文化、社會、經濟、民生等領域的時代變遷。
  • 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醒著的睡著的人」36歲之前,周嶺都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對未來也沒什麼想法。雖然對本職工作也算投入,但業餘時間幾乎都讓給了那麼不需要動腦的事情。這讓他開始反思:「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我還能這樣生活下去嗎?」突然襲來的焦慮讓他強烈地意識到,必須有所改變,不再被動地接受現狀。於是,36歲,在一個被很多人認為已經老大不小的年紀,他開始尋求改變。他把那一年稱為自己的「覺醒元年」。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因為他們走出了那個自己舒服的狀態,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想幹的事。走出舒適區為何會痛苦走出舒適區時我們會那麼痛苦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身體偏愛穩定性。從生理方面看,我們的身體是偏愛穩定性的。
  • 《明天之前》丨以前只有BBC、Discovery會拍的紀錄片 ,騰訊新聞也做到了
    一檔只有四集的紀錄片,從6月13日開始,以每周一集的更新速度,在騰訊新聞上線。目前第四集已經更新。這檔叫做《明天之前》的紀錄片是騰訊新聞團隊在《十三邀》等節目之後,推出的又一個大項目,它少有地以世界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去探討整個人類族群在科技、社會、人文上會遇到的問題。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
  • 曾寶儀親自答: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題圖:曾寶儀/知乎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工作,但也是帶給我最大成長的工作。如果連我都不關心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明天,我到底還能掌握什麼樣的今天?走得越遠,我越是明白最終這些沒有答案的疑問,其實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內心:「我要怎麼樣活著?」在我思考人類有沒有告別這個世界的權利或是儘可能地延長這個身體的使用期限時,我有沒有辜負活著的每一次的呼吸?我有想過自己跟人工智慧有什麼不同嗎?當人工智慧已經超越我們的想像,我有想過為什麼我還能是這個地球不可取代的存在?
  • 如何做出一部國產爆款紀錄片?
    藝術的價值邊界在哪裡?」是不是藝術可以更多展示凡人的故事,而不是廟堂之上的內容?「想要做一部好的片子,肯定是一直處於缺錢狀態的呀,當時為了讓片子前後期都更飽滿更遊刃有餘,所有錢都最好花在刀刃上,我在手工耿的村子附近住了一個星期弄完所有前期工作才敢讓大部隊來,本來之前的思路是說拍完再去看看哪個平臺願意購買或者是去找品牌贊助,突然在樣片製作階段就有平臺迅速遞出橄欖枝,還是很開心的。」 王嫣芸回憶說。
  • 丨紀錄片《明天之前》
    出發之前,我處在天人交戰之中,要特地離家,搭那麼遠的飛機,去親眼看一個人死亡的過程,這對我非常困難,我不斷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對的嗎?」「為了紀錄片,佔用他生命最後的時間,對他和家人公平嗎?」但是看到他面對死亡如此無懼,甚至有點迫不及待,我原先的擔憂就放下了。
  • 多嘴 | 從基努·裡維斯到《玩具總動員4》,知天命還是跳出舒適區?
    可惜,他勇敢跳出舒適區的嘗試,似乎並不那麼成功,不僅票房口碑都不太好,還拿了好幾次金酸梅獎最差男主角的提名。而對待自己,我們還是要勇敢的跳出舒適區的。明天要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我已經提前看了,裡面探討的內容也非常多,比如說遺棄、成長的痛楚、使命感、和自己和解、成全對手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它著重筆墨探討了「你應該如何選擇你的人生軌跡」這個大命題。這其中明顯地分成了兩派:以巴斯光年、翠絲、土豆先生土豆太太等玩具所代表的「舒適區派」。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此時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匯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化成水蒸氣,投入到微風的懷抱中,奔向它生命的歸宿。而所謂的「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不適、緊張、恐慌、焦慮、沒有安全感。有這樣一個故事。
  • 王思聰的熊貓直播宣布破產:盲目打破舒適區才會真正殺死你!
    近幾年來,各類信息仿佛都在灌輸我們這樣一個概念:只有離開舒適區,去折騰自己,改變身邊的環境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鼓勵或慫恿別人走出舒適圈已經變成一種潮流,如果你不跳出去,那就是不思進取,自甘墮落。這些言論真是讓我們這一代人活得焦慮又苦逼,毫無幸福可言。但現實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在這個世界裡馳騁沙場,乘風破浪去創出一片天地。如果喜歡待在安靜港灣,也沒什麼不對的。相反,盲目地跳出舒適區,根本就是自虐。
  • 以影像為盜火者,突破眼界,在明天之前洞見廣闊人生
    令人欣慰的是,這部題材超前,風格肅穆的紀錄片,一經推出,便取得了豆瓣8.5,截止目前全網播放量超1.84億,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周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的佳績。作家雷斯林評價道: 《明天之前》確實有紀錄片的樣子,用導演自己的話來說,「我們記述的,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無解的、兩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