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2020-12-22 益菲讀書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

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而在這激流勇進的競爭時代,人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舒適區真的舒適嗎?實則不然。很多人喜歡呆在舒適區裡,都會感到焦慮或者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仍舊不肯離開。待在舒適區裡並不是因為舒適,而是因為這種假想的舒適能給我們一種安全感。雖然待在舒適區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產生對改變的恐懼。

舒適區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處於這一區域的人們對自我的認同才會有一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這種感覺,人們甚至會拒絕理性的判斷,而寧願用麻痺、拒絕、逃避或者勉強應對的非理性的應對方式讓自己感覺尚有容身之處。我們叫它舒適區。

待在舒適區裡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主要的好處就是安全感。不論舒適區對我們是否有利,但至少待在這裡是相對安全的。比起未來未知的改變,已知的感受更讓人覺得有安全感。因為現有的環境是我們可控制的。但是一旦我們離開了熟悉的感受,就會覺得焦慮和恐慌。

如何走出舒適區

1、想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首先要了解,我們害怕的是什麼。

也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不敢做出改變,害怕的究竟是什麼?

比如說有的人在體制內工作,每天百無聊賴,還沒有上進心。覺得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什麼發展。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讓他感到無聊之極。但是這種工作環境至少稱之為鐵飯碗。如果離開去創業的話,會充滿很多未知。所以他對未知充滿恐懼。

那麼他的恐懼就是害怕創業失敗,這樣一來自己沒有辦法滿足日常所需。

所以每一種恐懼都是有原因的,我們需要先找到這個原因。

、檢驗原因的真實性和可實現性

找到原因之後,我們來檢驗一下這個原因的真實性。

畢竟這種恐懼的原因是來自於想像,並不是真實發生的。所以我們可以檢驗一下,這種恐懼的可能性有多少?是否100%能夠發生這種情況?如果不能的話,那麼有沒有可能像另一種情況發展。

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去創業,是不是100%就會失敗?如果不是的話,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答案是當然的。失敗和成功各佔50%。而且如果我們在創業之前做好準備,成功的機率可能會更多。

成功的可能邁出第1步

現在我們假設改變後的自己可以成功。然後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改變的後的自己成功了,那麼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的第1件事是什麼?

比如說將來我一定會創業成功。那麼我想要創業的話,第1件事要做什麼呢?如果我們想創業,那麼首先一定要學習創業相關的知識和提升創業相關的能力,然後才能選擇創業的項目。

這樣一來,我們先從一些理論知識開始學起,然後在不斷地從一些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技能。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4、為自己的目標做更詳細的規劃

邁出第1步是最難的,但是當我們成功地邁出了第1步,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對未來做出更詳細的規劃。

比如說創業分成幾個階段,然後每一個階段該如何去實現,應該去做什麼等等等等。這些計劃越詳細,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走出舒適區的關鍵是要知道自己不願意走出舒適區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先建立成功的可能性。再去找到實現可能性的第1步。隨後一步一步推進自己計劃的成功。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做出改變,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

相關焦點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舒適區邊緣」揭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 或許對比起五大聯賽國籍的球員,足球小國的球員,他們走出舒適區的能力就相對更強一些。
  • 走出舒適區,人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如果你的答案是很久或者你根本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在你的舒適區待太久,久到離譜了。近年來,「舒適區」這個詞被頻繁提及,究竟什麼是舒適區呢?心理學上將舒適區的定義為: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 《楚門的世界》走出舒適區的你夢想實現了嗎?
    你現在是一名家喻戶曉的演員,走出去就什麼也沒有了。楚門沒有猶豫,毅然決然的跨出了攝影棚大門,至此整部電影結束了。可外面的世界真的比舒適區好嗎?楚門不會知道。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雞湯文,鼓勵你走出去,仿佛待在舒適區,跟不上現在的節奏,被人恥笑,不思進取,可是為什麼非要走出舒適區呢?
  • 年輕人,別待在舒適區裡
    圖片來源於網絡。享受這種安逸舒適的生活,就連最開始的一些目標也早已拋在了腦後,有時侯我經常會督促自己。得利用空閒時間去學習,去思考,每當想只要一直往前走,或許才會機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現在大學生中這樣的人一抓一大把,典型的貪圖享樂主義,忘記了奮鬥和拼搏。舒適區待久了,會忘掉外面世界的挑戰與風險。
  •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它需要你走出早已習慣的「舒適區」, 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超越自我。03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走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的學習能力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部分:即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你能主動走出舒適區,挑戰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那麼,你就是在進行有意識的「刻意練習」。一般來說,學習區的內容,並不是你無法掌握的技能。只要願意學習,稍稍用點力,就可以獲得。再來說說「恐慌區」,恐慌區離舒適區最遠,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層面,也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 憑什麼,要我走出舒適區
    總有人在跟你說,你還年輕,要有上進心,要走出舒適區。現在的媒體總在販賣一種焦慮的情緒,覺得年輕人就應該走出舒適區,不是每天加班996就是沒有上進心。應該被批判,被釘在恥辱柱上。4.總有人把在社會中掙扎的活著當作上進;總有人把在自身富足的情況下追求個人生活當作不上進。但是,永遠不要把受虐當成上進有沒有上進心跟你吃多少苦並沒有關係。
  • 成長就必須逃出舒適區?IPO三步助你知識變現
    「你一定要跳出舒適區,不然會死」,就像魔咒一樣激勵著一部分人從體制內跳出來闖蕩江湖,也有一部人果斷裸辭創業,還有很大一批人不斷報名各種線上線下課程,害怕被時代不言語一聲就拋棄了。舒適區是指活動及行為符合人們的常規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壓力和風險的行為空間。
  • 《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走出舒適區的人活的有多漂亮?
    感覺Duck不必~)走出舒適區 讓大家看到全新的自己除了霸氣的寧靜、率真的張雨綺、低調卻成團寵的萬茜,初選第一名的藍盈瑩也讓人驚豔!她不甘於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待一輩子,她想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讓大家看到全新的自己。所以她才來到了這個節目。走出舒適區,一點也不輕鬆其實藍盈瑩已小有名氣,家底也厚,屬於那種不好好演戲,就要回去繼承家產的主兒。
  • 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認知覺醒》原價 59.8元,書單優惠價 39.9元這本書指出了很多成長的常見誤區,而造成這些誤區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大腦對這些事情的認知不夠清晰。相比市面上其他講述認知的書籍,書單君覺得這本書更能「觸及本質」。
  •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時間:2019.06.18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到:
  • 走出舒適區 才能入角色 張嘉益演活小人物
    張嘉益認為,藝無止境,最主要的是要放下自己,「必須要不斷突破自己,走出自己的那個舒適區。如果沒有勇氣打破自己,走出舒適區,就沒有更進一步的感受。其實每個演員創作的原材料就是你自己,可能有你最舒服的一個狀態。但是有時候,一定要努力地放下自己,儘可能地去靠近那個角色,去塑造那個角色。」
  • 活在舒適區真的不好嗎?
    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況,那麼說明你已經在舒適區了。認知世界的三區心理學上把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在最裡面的圓就是舒適區,中間的圓是學習區,最外面的圓就是恐慌區。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三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