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
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而在這激流勇進的競爭時代,人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舒適區真的舒適嗎?實則不然。很多人喜歡呆在舒適區裡,都會感到焦慮或者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仍舊不肯離開。待在舒適區裡並不是因為舒適,而是因為這種假想的舒適能給我們一種安全感。雖然待在舒適區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產生對改變的恐懼。
舒適區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處於這一區域的人們對自我的認同才會有一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這種感覺,人們甚至會拒絕理性的判斷,而寧願用麻痺、拒絕、逃避或者勉強應對的非理性的應對方式讓自己感覺尚有容身之處。我們叫它舒適區。
待在舒適區裡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主要的好處就是安全感。不論舒適區對我們是否有利,但至少待在這裡是相對安全的。比起未來未知的改變,已知的感受更讓人覺得有安全感。因為現有的環境是我們可控制的。但是一旦我們離開了熟悉的感受,就會覺得焦慮和恐慌。
如何走出舒適區
1、想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首先要了解,我們害怕的是什麼。
也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不敢做出改變,害怕的究竟是什麼?
比如說有的人在體制內工作,每天百無聊賴,還沒有上進心。覺得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什麼發展。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讓他感到無聊之極。但是這種工作環境至少稱之為鐵飯碗。如果離開去創業的話,會充滿很多未知。所以他對未知充滿恐懼。
那麼他的恐懼就是害怕創業失敗,這樣一來自己沒有辦法滿足日常所需。
所以每一種恐懼都是有原因的,我們需要先找到這個原因。
2、檢驗原因的真實性和可實現性
找到原因之後,我們來檢驗一下這個原因的真實性。
畢竟這種恐懼的原因是來自於想像,並不是真實發生的。所以我們可以檢驗一下,這種恐懼的可能性有多少?是否100%能夠發生這種情況?如果不能的話,那麼有沒有可能像另一種情況發展。
還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去創業,是不是100%就會失敗?如果不是的話,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答案是當然的。失敗和成功各佔50%。而且如果我們在創業之前做好準備,成功的機率可能會更多。
3、為成功的可能邁出第1步
現在我們假設改變後的自己可以成功。然後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改變的後的自己成功了,那麼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做的第1件事是什麼?
比如說將來我一定會創業成功。那麼我想要創業的話,第1件事要做什麼呢?如果我們想創業,那麼首先一定要學習創業相關的知識和提升創業相關的能力,然後才能選擇創業的項目。
這樣一來,我們先從一些理論知識開始學起,然後在不斷地從一些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技能。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4、為自己的目標做更詳細的規劃
邁出第1步是最難的,但是當我們成功地邁出了第1步,那麼接下來我們要對未來做出更詳細的規劃。
比如說創業分成幾個階段,然後每一個階段該如何去實現,應該去做什麼等等等等。這些計劃越詳細,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走出舒適區的關鍵是要知道自己不願意走出舒適區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先建立成功的可能性。再去找到實現可能性的第1步。隨後一步一步推進自己計劃的成功。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做出改變,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