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求我有上進心。憑什麼,要我走出舒適區

2020-12-23 子辨黑白莫相問

1.

總有人在跟你說,你還年輕,要有上進心,要走出舒適區。

現在的媒體總在販賣一種焦慮的情緒,覺得年輕人就應該走出舒適區,不是每天加班996就是沒有上進心。

應該被批判,被釘在恥辱柱上。

各種平臺的博主對男生的要求也越發嚴苛,沒有錢的人似乎不能稱之為人,

給自己粉絲洗腦,不停的販賣著這種價值觀。

在各種媒體的鼓譟下似乎996就真的是福報了。而不想被996福報的人,就被說成不上進。

憑什麼?

2.

被媒體渲染的情緒的本質,就是資本所帶來的壓榨。

你一聽,覺得好他媽有道理,

我還有夢想,還有努力拼搏的機會。

於是辭去安穩的工作,背上行囊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

和別人合租一套小房子,或者乾脆組一個地下室。

陽光照射不到,陰暗的角落裡有擦不掉的黴菌。

找了份996的工作,每天擠著三個小時的地鐵來回在公司與租房兩點一線,每天回家洗漱之後的幾十分鐘是你最後放鬆的時間。

你想著,年輕人嘛,能吃苦,累點也沒事。

不敢談戀愛,想著事業先穩定點再說,到後來發現自己想多了,你根本忙的沒時間談戀愛。

面對父母的盤問還要總說自己沒事,過的很不錯,讓他們不要擔心。

掙得錢是比之前的多了,但是跟之前依舊沒什麼變化,依然買不起房,依然結不起婚,依然看不到什麼希望。

唯一改變的,就是你休息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頭髮越發稀疏。

你把自己當成了燃料,為資本燃燒了自己。

3.

現在的媒體與大眾對人們要求的太過於苛刻了。

你必須要拼命賺錢才算有上進心,你必須努力實現XX歲之前「財務自由」才有上進心。

當你做不到,哪怕你真的很努力了,也只會被人說成不上進。

資本一遍揮著大棒,一遍販賣著焦慮,給你製造憑空畫出來的大餅,高喊著是兄弟就一起來修福報,然後笑盈盈的看著被鼓動起情緒的你,縱深一躍,讓火爐更加旺盛。

總有人跟你說,不要貪圖享樂,不要貪圖享樂,不要貪圖享樂。

如同魔咒一樣,牢牢套在你的腦袋上,你就像驢子一樣被抽打著向前,你很疲憊卻停不下來腳步。

直到病了,身體垮了,才有人跟你說,休息一下吧,想吃什麼就去吃,想喝什麼就去喝,另外,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麼?

4.

總有人把在社會中掙扎的活著當作上進;總有人把在自身富足的情況下追求個人生活當作不上進。

但是,永遠不要把受虐當成上進

有沒有上進心跟你吃多少苦並沒有關係。

當你熱愛並享受生活與工作不斷進步的時候,

你就已經足夠的優秀且上進了。

在一線城市拼命去掙扎著生存,與在三線城市認真工作且有著自己自己的休閒愛好相比。其實並沒有多上進。

而實際上大多數人奮鬥的最終目標都是獲得一個能夠安逸生存的舒適區。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區,你能認真熱愛且樂於享受。

那麼就死死抓著,千萬別鬆手。

當有人跟你說,年輕人應該走出舒適區,要上進的時候。

大聲且用力的跟他說一句:「滾!」

本篇只希望大家能腳踏實地、量力而行的去追求令自己幸福的目標。

並非鼓吹自暴自棄與喪。這個目標,是冷暖自知的你才知道。

如果喜歡請點下關注轉發,留下你們的感言,你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處於這一區域的人們對自我的認同才會有一種良好的感覺。為了保持這種感覺,人們甚至會拒絕理性的判斷,而寧願用麻痺、拒絕、逃避或者勉強應對的非理性的應對方式讓自己感覺尚有容身之處。我們叫它舒適區。待在舒適區裡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主要的好處就是安全感。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痛苦呢?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楚門的世界》走出舒適區的你夢想實現了嗎?
    導演問他,你確定要走嗎?你現在是一名家喻戶曉的演員,走出去就什麼也沒有了。楚門沒有猶豫,毅然決然的跨出了攝影棚大門,至此整部電影結束了。可外面的世界真的比舒適區好嗎?楚門不會知道。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雞湯文,鼓勵你走出去,仿佛待在舒適區,跟不上現在的節奏,被人恥笑,不思進取,可是為什麼非要走出舒適區呢?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 或許對比起五大聯賽國籍的球員,足球小國的球員,他們走出舒適區的能力就相對更強一些。
  • 伍樂城專訪:我這樣逼歌手走出舒適區
    總決賽前,伍樂城接受了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這次比賽不僅要選拔能唱之人,也希望發掘出更多能寫、能編、能製作的原創音樂人。」 製作人要逼歌手走出舒適區 伍樂城擅長打造新人,許多知名藝人的第一首代表作都出自伍樂城之手。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每天,你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想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世界,改變你的感覺,而你卻什麼都沒做。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
  • 《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走出舒適區的人活的有多漂亮?
    這些要名氣有名氣,要背景有背景的姐姐們,為什麼會參加一個姐姐女團的選秀節目呢?30人初選,最終5人出道,意味著被人品頭論足後絕大多數人都會被淘汰。(這麼拼?感覺Duck不必~)走出舒適區 讓大家看到全新的自己除了霸氣的寧靜、率真的張雨綺、低調卻成團寵的萬茜,初選第一名的藍盈瑩也讓人驚豔!
  • 年輕人一定要有上進心嗎?尋求安穩是不是一種罪過?
    在今天這個消費時代,究竟有多少東西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又是否適合我們所有人,精神與物質上的富足該如何取捨?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沒了上進心和欲望,躲在舒適區只想安逸地生存?(78000+ 關注,2890w 瀏覽)你必須要拼命賺錢才算有上進心,你必須努力實現 XX 歲之前「財務自由」才有上進心。
  •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時間:2019.06.18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到:
  • 走出舒適區,人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楊瀾: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的確,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否則,在舒適區呆久了,我們就容易放棄成長,最終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原創/靜月荷導讀:時常聽到有人抱怨:明明我已經很努力了,可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功?我已經堅持了這麼長時間,可為什麼還是沒有進步?帶著目標參加訓練的同學,等21天結束後,他的字無論從結構到運筆,都有一個明顯的提高;而那個隨心所欲練字的同學,卻發現自己的字沒有多大變化。這個同學就去問老師:我練了21天的字,為什麼進步沒有你們宣傳的那麼好呀?
  • 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 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在周嶺看來,Amy的做法詮釋了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為什麼我那個朋友覺得自律好難?為什麼他看似努力,能力卻沒有長進,收穫也總是不達預期?其實就是不懂得成長的規律。「舒適區邊緣」揭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而我那個朋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步子邁的太大了。」
  • 詩詞大會冠軍彭敏:我是風險偏好者,喜歡走出舒適區
    「我爸跟我兩個舅舅送我去北京上大學,火車上坐著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人家是湖南省理科前十名。」為此,彭敏琢磨了一路:「人家這才叫厲害啊,要不我回去復讀一年算了。」在大學校園,他喜歡寫詩,但依然比較內向,不太敢跟人說話,也沒什麼社會交往。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 走出舒適區 才能入角色 張嘉益演活小人物
    張嘉益演活了「裝臺」小班子的靈魂人物刁順子,他平時拉貨、幫人搬家,順便收點二手家具,有活時號召兄弟們給舞臺演出搭臺,為了討回工錢,能卷著鋪蓋躺進鐵主任家,也能在三言兩語間讓「清高」的舞美大師不好意思開口要錢……吃苦耐勞同時又兼具一點處世的圓滑。
  • 走出舒適圈,差點毀了我自己:別盲目跨出舒適,掌握三點很重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誰動了我的奶酪》中,老鼠在原來的窩裡覺得非常舒適,而當它要出去時,就會感到彷徨、無助,甚至恐懼,所以它不願出去。這就是老鼠的舒適區,一旦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成長區,指很少接觸的和未曾涉足的領域,在這裡可以充分鍛鍊自我、挑戰自我。而成長區則是讓我們剛剛踏出舒適區一些,但是我們又可以通過學習來適應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