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書單君 書單 收錄於話題#書單薦書13個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他年初定的成長計劃又失敗了。

這一點沒有出乎我的意料。

也許你多半會想,這人一定還是太懶,吃不了苦。

但相反,這個朋友是個很積極的人,而且也很能吃苦。

他很相信一句話:「你不夠優秀,是因為你對自己不夠狠。」也因此,他總是不停地給自己找「不痛快」,生怕自己過得太舒服。

他會在早晨六點就起來讀書,也會在周末聽一天的講座,網上的寫作課程,從幾塊到幾百塊,他一點都不手軟。

按理說,這樣一個人不難成事。但兩年來,他一直沒什麼大的進步。

這位朋友的經歷其實並不少見,雖然努力的方式和路徑不同,但很多人都面臨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自己無法保持高度的自律?

為何努力那麼久,卻收穫甚微?

想要進步,卻為何總是彎路不斷?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今天書單君介紹的這本《認知覺醒》,相信可以幫到你。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認知覺醒》

原價 59.8元,書單優惠價 39.9元

這本書指出了很多成長的常見誤區,而造成這些誤區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大腦對這些事情的認知不夠清晰。

相比市面上其他講述認知的書籍,書單君覺得這本書更能「觸及本質」。

而且本書的作者周嶺,本身就是通過提升認知而走出迷茫的真實例子。你甚至可以從他的經歷中,看到許多自己的影子。

「醒著的睡著的人」

36歲之前,周嶺都只是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對未來也沒什麼想法。

雖然對本職工作也算投入,但業餘時間幾乎都讓給了那麼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遊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

他本以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他身邊兩位關係極好的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這讓他開始反思:「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我還能這樣生活下去嗎?」

突然襲來的焦慮讓他強烈地意識到,必須有所改變,不再被動地接受現狀。

於是,36歲,在一個被很多人認為已經老大不小的年紀,他開始尋求改變。他把那一年稱為自己的「覺醒元年」。

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等,想要去尋找自己更多成長的可能性。

為了緩解焦慮,他求多、求快,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還混進了各種牛人的社群。然而情況沒有任何轉變。

環顧四周,自己早已被同齡人甩在身後,甚至一些比自己年輕的人也已成就滿滿。

周嶺這樣形容當時的自己:「我像一個落水者,被焦慮徹底包裹,仿佛在慢慢地沉入河底。看著河面的波光逐漸消失······」

也許是觸底反彈,冷靜了幾天後,他才意識到,自己壓根不應該跟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比現狀,而是要跟原來的自己比。

比超過別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效率。比成長效率更重要的,是找到成長的規律。

無論是內在的自己,還是外部的世界,都有其成長的規律。能否看清這些規律,本質上是認知能力的問題,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距。

而成長的本質,其實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在周嶺看來,每個人的心智,在剛生下來時都是空白的。

然而,這些人最終會分成兩撥人: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一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第一種人沒什麼想法,壓力不多,動力也不大。手機上有什麼就玩什麼,給你推什麼就看什麼,是「奶頭樂」的理論的典型代表。他們不斷地服從社會規則以及應對生活煩惱,迷迷糊糊地過一輩子。

這一類人,周嶺稱之為「睡著的人」。

第二種人,他們「睜開了眼睛」,克制了娛樂的天性,希望通過自己的主動改變,來為未來的美好生活做準備。

就像書單君的那個朋友,不被娛樂的天性驅使,想要通過努力讓自己成長。

然而,在面臨成長的瓶頸時,大部分人依然手足無措:

想勤奮,卻總是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越使勁,越迷茫······

在周嶺看來,這些人身體層面是醒著的,但認知層面還是睡著的。

這正是當下絕大多數人的畫像,周嶺稱他們是「醒著的睡著的人」。

睡著和醒著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是醒著,其實是睡著的。

努力的怪圈

和書單君的朋友不同,周嶺的一個讀者Amy,她的自律和努力,卻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件事,是跑步。以前Amy要求自己每天跑1小時,靠著意志力,她堅持了蠻長一段時間,但最後還是沒挺下來。

於是,她把跑步時間改為每次30分鐘,頻率也改成了每周4次,結果一直堅持到今天,並且她覺得這種「主動做」和原先那種「靠意志力」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第二件事,是學英語。原來Amy每天學習1小時就會煩躁,但自從改為每天學習30分鐘後,時間一到就不學了。這讓她反而可以堅持每天學,還不厭倦。

事實上一開始,Amy也跟我那個朋友一樣,由於想要快速得到改變,於是花心思制定了遠超自身水平的學習、訓練計劃,結果因體驗太苦而中途放棄。

這何嘗不是大多數人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呢?

總想著同時實現太多、太大的目標,每次興衝衝地開始,熱火朝天地做上幾天,然後很快就沒後勁了。

而Amy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能夠主動降低學習的強度和難度,讓自己處在最佳承受範圍。

在周嶺看來,Amy的做法詮釋了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

為什麼我那個朋友覺得自律好難?為什麼他看似努力,能力卻沒有長進,收穫也總是不達預期?

其實就是不懂得成長的規律。

「舒適區邊緣」揭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

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而我那個朋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步子邁的太大了。」

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

想通過跑步來減肥,但有的人很刻苦,上來就猛衝,以為那種痛苦感就是努力的證據。其實這是不對的。

而專業教練給出的方法看上去有點「偷懶」。他會建議你先慢跑,到稍微氣喘的時候就改為慢走,等氣勻了再改為慢跑,如此反覆,運動半個小時。

再比如說減肥,有氧運動前20分鐘消耗的主要是身體裡的糖,30分鐘之後消耗脂肪的比例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只需每次到舒適區的邊緣堅持一下,然後回到舒適區停留一下,調整好了再到舒適區邊緣······如此反覆。

讀書也是一樣。經典雖然好,但如果一上來就抱著厚厚的經典書籍,往往就會覺得晦澀難懂,根本讀不下去,沒過幾天,興趣就消失了。

因此,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事情,然後在這個區域努力。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那就應該指導孩子在舒適區的邊緣努力,而不是一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衝著他們發脾氣,給孩子加學習量、加難度,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

前幾天微博上有一個熱搜的話題,叫做「25歲之後才會明白的事」。

然而書單君覺得,有件事明白得越早越好,那就是「成長的規律」。

既不要原地不動,也別輕易離開。好的成長,就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內化的過程

梅花天使創投創始人、黑馬導師吳世春說過一句話,叫做:最差的學習是學「知識」,最好的學習永遠都是「帶來改變」。

學習演講知識的目的,是讓自己可以站在臺前;

學習溝通的藝術,是讓自己遊刃有餘的和人對話;

學習管理的知識,是讓自己有能力讓組織變的更高效;

換句話說,真正有效的學習,是可以化為己用。

但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事實上,每個人獲得成長的方式,都離不開「學習、思考、行動和改變」的過程。學習只是手段,改變才是目的。

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來看,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這就是周嶺說的「成長權重」。

拿我這個朋友來說,他除了設定超出自身水平的目標以外,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只停留在表層。

他的確讀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天天打卡,但就是沒有深入關注過自己的思考、行動和改變,所以總是感到學無所獲。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會一直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應該繼續加大學習量,結果就陷入了「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循環。

周嶺說:我們會本能地選擇更簡單的事情。

單純保持學習輸入是簡單的,而思考、行動和改變則相對困難。

表層學習也是最能直接體現效果的,比如今天讀了一本書、學習了5個小時、背了100個單詞······結果都立即可見。

但是,想要真正擴大你的「舒適區邊緣」,就必須意識到「成長權重」,將所學的東西進行「內化」。

我們看看周嶺是怎麼做的。

以前,他很在意形式上的完整。自己每讀完一本書,都要系統梳理作者的知識框架,寫讀書筆記,摘錄精華,還要畫出思維導圖,似乎只有這樣做才意味著自己認真讀完了一本書。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他扔掉了那些思維導圖工具。對於閱讀,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尋找觸動自己的點。

「我會在觸動自己的地方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大量能聯想到的思考,書讀完之後,我會放上幾天,然後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是哪個點。」

有時候是一個理論,有時候是一個案例,有時候只是一句話。只要真正觸動到他,並能讓他發生真實的改變。

至於其他,忘記就忘記了,他一點也不覺得可惜。

周嶺的做法,其實也適合我們每一個人。

人的能力是無法跳躍發展的。只能在現有基礎上,一點一點的內化,一點一點向外擴展。而擴展的最佳區域就在舒適區邊緣。

當然,這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有耐心,尤其是對於「自己不能立即變好」這件事。

周嶺說: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標的結果。

✎✎✎

有人說,一個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

這裡所說的覺醒,其實就是「認知」的覺醒。

提升認知能力,不僅會讓人在成長的路上事半功倍,也會增加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就像周嶺所說: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也許會有人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的最好年紀,但沒關係。「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人展,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褚時健74歲才開始創業種橙子。

「現在」永遠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最後書單君想說的是,「舒適區邊緣」雖說是貫穿本書的核心,但僅靠一篇文章,肯定無法概括認知和成長的全貌。

周嶺也在書中提到了許多其他的顛覆性觀念,相信總有某一個點可以擊中你。

另外,這本書也足夠真誠,因為這不僅是周嶺自身的成長感悟,更是她送給女兒的一份成長禮物。

作者 | 筆下長青 編輯 | 燕妮

圖源 | 《未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給寶寶買保險,我為什麼勸你不要輕易買
    而保險的坑又太多,並非一兩句話能說的清,買保險一定要慎重,勸大家不要輕易隨便買保險,不然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坑中。怎樣避坑也是很有講究的,為了少踩坑,一定要多學習保險知識,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保險避坑指南,相信對選購保險會很有幫助!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 王思聰的熊貓直播宣布破產:盲目打破舒適區才會真正殺死你!
    於是,網上掀起了一片「焦慮」狂潮:你的舒適區,正在殺死你!熊貓直播的失敗固然有員工以及管理層不思進取的原因。但當我看到各種雞湯文充斥著「你一定要跳出舒適區,不然會死」言論的時候,我覺得挺荒謬的。近幾年來,各類信息仿佛都在灌輸我們這樣一個概念:只有離開舒適區,去折騰自己,改變身邊的環境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Jimmy's Note吉米老師前言:每天,你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想改變你的人生,改變世界,改變你的感覺,而你卻什麼都沒做。其實,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非常非常簡單,但並不容易,你必須要強迫你自己接受不舒服,離開你的舒適圈。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圓桌派 第二季》適應,要不要跨出「舒適區」
    生活在今天,心理學上有一個舒適區的概念,你喜歡的審美,你喜歡的生活方式,你喜歡的這種調調,在今天這麼多么蛾子出來的這種時代風貌下,何以自處呢?工作中最喜歡的一個,是電影《十二公民》,從工作到結果,除了收入不好,符合我所有對這個職業的那個想像。
  • 《楚門的世界》走出舒適區的你夢想實現了嗎?
    ,我等你。可外面的世界真的比舒適區好嗎?楚門不會知道。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雞湯文,鼓勵你走出去,仿佛待在舒適區,跟不上現在的節奏,被人恥笑,不思進取,可是為什麼非要走出舒適區呢?你難道一輩子都要這樣生活嗎?今天看得見明天,明天看得見後天,一眼望得見一生,你被誘惑跑出舒適區,拼搏了幾年,你可能會發現,你拼搏後理想的生活,可能就是你拼搏前正在經歷的生活。
  • 「跳出舒適區」其實是最毒的雞湯,這碗雞湯千萬不能盲目幹
    但是「跳出舒適區」在我看來也是最毒的雞湯之一。因為很多人根本還沒到「舒適區」,就在這碗雞湯的慫恿下急於逃離。01「跳出舒適區」到底是什麼1.什麼是舒適區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挑戰和開拓新領域,讓自己變得不舒適,似乎是成功的絕學。
  • 為什麼,要求我有上進心。憑什麼,要我走出舒適區
    總有人在跟你說,你還年輕,要有上進心,要走出舒適區。現在的媒體總在販賣一種焦慮的情緒,覺得年輕人就應該走出舒適區,不是每天加班996就是沒有上進心。應該被批判,被釘在恥辱柱上。你一聽,覺得好他媽有道理,我還有夢想,還有努力拼搏的機會。於是辭去安穩的工作,背上行囊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和別人合租一套小房子,或者乾脆組一個地下室。
  • 我好不容易走進了舒適圈,你卻慫恿我跳出來?!
    舒適區也是一樣,那麼想離開,是覺得離開才能有更好的未來,那些跟你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人,在別處過得貌似更值得羨慕。反正你只是看到了他們發的朋友圈、或者一兩篇號稱他們在別處過著神仙日子的爆款公號文章,然後你便頂著所有反對和壓力也跟著離開,因為你也相信自己能贏。
  • 為什麼勸你不要輕易給寶寶買保險?
    而妻子,為了省錢,每天就合衣躺在醫院的走廊裡,除了饅頭,我沒看到她吃過其他食物。可三個家庭所有的積蓄還是很快花光了,親戚朋友都借遍了,醫院也組織過兩次捐款,可做手術的錢還是差了一大半。我們都勸他們去網上籌款,甚至幫他們主動開好各種證明,可他們最終還是放棄了,說實在不行就賣了兩家家裡的地基。可我們都知道,農村的地基賣了,也值不了多少錢。
  • 答應我 不要離開我
    你好 , 老朋友HELLO  OLD FRIEND- 2018.03.02 - / 01甜甜每次發朋友圈秀恩愛,無論內容是什麼,後面總是會加上一句不要離開我 我覺得特別奇怪,於是問她為什麼朋友圈裡總是在發不要離開這樣的話呢?甜甜只是說了句:遇見已經不容易了,所以害怕離開分別。
  • 勸我走出舒適圈?我勸你善良!
    我讓你在這個圈子內別出來,你怎麼不聽?」唐僧道:「 因為你把圈畫在了東面的山坡。」孫悟空急了:「 東面山坡怎麼了?」唐僧說:「我要走出蘇軾圈。」然後全網就跟中了木馬病毒似的,都在熬雞湯呼籲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你讓我去哪呀?我從來就沒進去過好不好!
  • 2021款樓蘭臻享上市,讓你活在舒適區
    其實很多時候堅守自己真正想要的「心理舒適區」才是更優的選擇,就好比放棄事業回歸家庭主婦的,表面看是呆在眾人認可的「生活舒適區」,但理想生活背後的光鮮並沒有那麼容易,被困在家庭日常瑣碎裡,讓顧佳逐漸失去自我方向,其實追求事業自我獨立、靠自己過上品質生活才是顧佳真正想要的「心理舒適區」。
  • 我不要你離開我,也不會讓她離開你!
    她本能地從心底湧現了一絲不安,她將相片保存下來發給他看,他支支吾吾,勸她不要疑心。往後的日子一切如常,他們依然分享著生活的瑣碎,她還可以從視頻裡聽到他爽朗的笑聲。只是他工作似乎更忙了,加班變得多了起來,視頻呼叫的忙音和突兀的掛斷變得越來越平常。
  • 財富MPW女性峰會:走出舒適區的時候 就不要太關注結果和成敗
    在峰會「分享會:離開舒適區」環節,浩騰媒體CEO陳詩潔,松鼠Ai 1對1 合伙人梁靜,數坤科技CEO、聯合創始人馬春娥等進行了分享。「我們往往喜歡停留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面,因為改變意味著會遇到更多的挑戰、摩擦和風險,跨出這一步,我們往往會感到猶豫或者害怕,但它往往是人生開啟新機遇必須跨出的勇敢一步。」《財富》(中文版) 特約專欄作家戴曉雪在開場時說到。
  • 為什麼我勸女人不要輕易遠嫁?答案很簡單,卻也很殘酷!
    這個博主在視頻中說,其實以後你就會意識到,你現在所說的遇見一個難能可貴的人,在以後的婚姻中,婚姻平淡了,你愛的這個外省的人,和你隔壁村的王大爺,李二牛是一樣的。為何建議女人不要遠嫁,不應該只考慮自己現在愛的死去活來的,更應該去想這個人究竟有多值得。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這個長假中我們的狀態,就是自己的舒適區。再比如說,你在一家公司做著一個死板的工作,只要每天按時到按時走就行了。在這個工作中,你不會感到自己的任務完不成。那麼這個工作,也是舒適區。看到這兒,我們已經明白什麼是舒適區了。舒適區就是一個沒有壓力的、不被監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