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2020-12-22 小不說情感

職場新老交替,80後成為領導,90後成為主力軍,00後也雄心勃勃地加入角逐,作為年青一代,以標新立異、追求個性為己任,如何管理90、00後,李順軍在《領導力就是不裝》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所有的成長都需要走出舒適區。

現在90、00後高學歷的員工,他們更需要一位在工作中具有影響力、團隊執行能力強、能夠提升員工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大家工作自覺性及積極性、能夠解決工作難題的領導。

領導力就是不裝,所謂不裝就是針對一些傳統的領導,明明沒有領導力,偏要把自己裝得像個領導。這樣傳統的領導管理模式,對於90、00後高學歷、知識型的人才,已經是翻篇了。

歸納一下,領導力具有以下三個關鍵點:第一就是解決難題的能力;第二就是成就他人的能力;第三是自我修煉的能力。

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我修煉能力不難做到,但成就他人這點最難的是要具備一定的胸懷與氣魄,我們有句俗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在同一個團隊中,將自己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奉獻出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人是有私心的,這樣增加了團隊的總體水平,無疑削弱個人的競爭力跟保值率。

企業的流動性大,難保不培養出了人才,然後被人高薪挖走。忠誠度的考驗,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或許以後跟自己不是一條心,可能就成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成就員工,對大多數的領導來說有一定的顧忌,執行起來也會有一定的難度跟保留。

人的思維是在長時間的成長經驗中形成的,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屏蔽性,一旦形成,如果沒有刻意去學習是很難讓新事物進入的,新的思維方式就很難以形成。

就像是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要不就是沒徹底弄懂,要麼就是懂了,沒行動。真正優秀的人才,往往需要好的環境和制度推動才能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單單靠自身力量,往往是不能去組織自我變革的,我們需要外界的刺激。

比如,產品的銷路不好,倒逼廠家進行產品款式的推新、質量的提升;一個人求職艱難,倒逼他學習新的技能及更加勤勉的工作;一個女孩子,如果她的長相很普通,她可以通過開朗的性格去吸引更多的朋友,或者說讓自己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走出舒適區,離開熟悉的環境,環境的改變,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以致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解決一個個問題,需要我們打破原來的思維與方式,摒棄原來的經驗,刻意學習新的事物,思維的改變,也就使我們有了更豐富的思維角度去看待問題與處理問題的技巧,這也將推著我們不斷向前進。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每次從假期回到工作時都很痛苦,尤其是像國慶節這樣的長假。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痛苦呢?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9-3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我們需要挑戰自己!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如果你也正身處於舒適區,不敢往外探索,請你記住所有的勝利者也都曾經充滿疑惑。Venture [ventr] n.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上習慣待在「舒適區」,必然導致意志消沉、能力落後,難以跟上時代步伐;導致不能有效履行責任擔當,出現當「太平官」、念「平安經」的問題。因此,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在其位謀其政,做到「有位更有為」。 走出「舒適區」,要勤於學習思考。加強理論學習,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提升個人精神境界。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走出舒適區,人人都可以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的確,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否則,在舒適區呆久了,我們就容易放棄成長,最終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那麼,我們如何走出舒適區,活出更好的、嶄新的自我呢?1.明確什麼是舒適區?我們可以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擴大自己的學習區。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無論我們的學習能力有多強,我們都沒有辦法讓舒適區和恐慌區完全消失。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擴大學習區的邊界,這樣我們學習區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從而讓舒適區和恐慌區一點點變窄。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勇敢走出舒適區 個中利弊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敢於在需要成長和挑戰時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勇敢地選擇走出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也許你會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看到更大更波瀾壯闊的足球世界。 或許對比起五大聯賽國籍的球員,足球小國的球員,他們走出舒適區的能力就相對更強一些。
  • 《楚門的世界》走出舒適區的你夢想實現了嗎?
    不過楚門並不知曉,他身邊所有的一切,包括從小到大的玩伴,妻子甚至於父母,一切一切所有人都是演員。楚門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一個小鎮上,整個小鎮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似乎電影已經給出了正確答案,楚門邁出攝影棚的那一刻,除了導演,全世界觀眾都在歡呼。可外面的世界真的比舒適區好嗎?楚門不會知道。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各種雞湯文,鼓勵你走出去,仿佛待在舒適區,跟不上現在的節奏,被人恥笑,不思進取,可是為什麼非要走出舒適區呢?
  •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電影產業想要健康持續生長 也需要走出「舒適區」 時間:2019.06.18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到:
  • 俞敏洪、馬伊琍、陳數、周冬雨選擇走出舒適區,你還在猶豫什麼?
    ——澤陽 俞敏洪走出舒適區,成就了新東方;馬伊琍走出舒適區,告別了舊愛;陳數走出舒適區,沉澱了魅力;周冬雨走出舒適區,突破了自我。你還在猶豫什麼? 世界瞬息萬變,社會高度發展,置身其中,難免疲憊。自控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以持之以恆的精神去打磨,需要我們以相互督促的習慣去同行。想要提高自控力,不僅僅是內在的訴求,更應該是結果的夯實。從思想層面,認知到它的重要性,首先實現從被迫到主動的轉變;從實踐角度,其次從習慣入手,找同伴監督,長此以往,堅持下去。自控的源頭在於大腦,有意識的提醒大腦不要走神,防止大腦的無端消耗。
  • 成長就必須逃出舒適區?IPO三步助你知識變現
    這山望著那山高,於是有人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嘗試進入別人的舒適圈。有人成功從自己的山上下來,爬上另一座大山。也有人像《西遊記》裡唐僧走出悟空為他劃的圈,無數次落到妖精魔爪下一樣,焦頭爛額,甚至一蹶不振。想走出舒適圈的人,都是不想做溫水青蛙的人,是對未來不確定性存在危機感的人。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關鍵是怎麼挪。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對於很多人而言,車貸,房貸,信用卡都需要每個月的工資去還。
  • 伍樂城專訪:我這樣逼歌手走出舒適區
    音樂人以成為全才為榮,詞、曲、唱、編、錄甚至樂器彈奏都自己動手。作為專業的音樂監製,他坦言音樂人掌握多項技能是一件好事,但包辦一切容易陷入風格單一的盲區:「我是一個製作人,可以為不同的歌手做不同風格的歌。但對一個唱作人而言,他自己完成所有工序,所以更要努力地打開和突破自己。因為音樂人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創作,這種做法更容易奠定風格,卻沒那麼多變。
  • 《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火,走出舒適區的人活的有多漂亮?
    感覺Duck不必~)走出舒適區 讓大家看到全新的自己除了霸氣的寧靜、率真的張雨綺、低調卻成團寵的萬茜,初選第一名的藍盈瑩也讓人驚豔!大家印象中她可能還是《甄嬛傳》裡面那個小丫鬟浣碧,但她就這樣默默努力、悄悄拔尖兒,然後驚豔了所有人
  • 走出舒適圈,差點毀了我自己:別盲目跨出舒適,掌握三點很重要
    所有的學習、成長都必須在成長區完成,但是,如果把自己「激發」的過猛,則很容易進入恐懼區。事實上,現代人很多的焦慮,都是由於直接跳過了「學習區」,把自己「推」進了恐懼區,所造成的!恐懼區,指在這個區域人會感到憂慮、恐懼,甚至不堪重負。
  • 《人生效率手冊》:走出舒適區,你敢嗎
    習慣蜷縮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偶爾會有點想要衝出去的小衝動,但外面一點小風雨就把它給澆滅了,我真的很慫!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都喜歡給自己畫個圈,整日待在圈裡,風和日麗,沒有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舒舒服服的,喝著小酒,唱著小曲兒,好不自在。這就是我們的舒適圈。沒有挑戰、沒有壓力、也沒有一往直前的勇氣!
  • 走出舒適區 才能入角色 張嘉益演活小人物
    陝劇《裝臺》劇照陝劇《裝臺》正在央視熱播,豆瓣評分已達8.3分,這部自帶親民基因的大劇用入木三分的筆觸,盡顯人間煙火氣,讓每個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能在劇中找到歸屬感和共鳴。12月7日,張嘉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當初看陳彥老師小說的時候,馬上就吸引了我,順子這個人物太真實,這種真實特別可貴,身上那種善良、倔強,都是陝西人身上的特質,讓我特別能夠去靠近他、理解他。」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它需要你走出早已習慣的「舒適區」, 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超越自我。03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走出「舒適區」,挑戰自己的學習能力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部分:即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用一個園來表示:接近中心的區域是「舒適區」,中間部分是「學習區」,最外圈是「恐慌區」。人們待在舒適區裡最舒服。因為,這裡都是你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和技能,用起來得心應手,毫不費力。學習區,是你尚不熟悉,不太懂、也太明白的區域。
  • 走出舒適區的劉詩詩,該質疑還是祝福?
    作為一部偏傳統的都市劇,《親愛的自己》通過幾對境遇各異的人物折射年輕人在大城市的奮鬥與成長,整體畫風並非劉詩詩最擅長的偶像劇式的浪漫與唯美,懸浮度較低,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現實困頓和窘境。劉詩詩飾演的李思雨,是一名銷售經理,有相戀多年、談婚論嫁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