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人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楊瀾: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的確,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否則,在舒適區呆久了,我們就容易放棄成長,最終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
那麼,我們如何走出舒適區,活出更好的、嶄新的自我呢?
1.明確什麼是舒適區?
每天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的你,不妨先靜下心來,好好地問一下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閱讀一本書了?你有多久沒有學習一項新的生活技能了?你有多久沒有了解你們行業的發展趨勢了?你有多久沒有接觸新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工具了?
如果你的答案是很久或者你根本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在你的舒適區待太久,久到離譜了。
近年來,「舒適區」這個詞被頻繁提及,究竟什麼是舒適區呢?
心理學上將舒適區的定義為: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在這個區域裡,我們會有安全感,會感到放鬆、舒服,沒有壓力和緊迫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就會讓你沒有安全感,會感到緊張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比如,我們按照熟悉的路線開車去一個地方,就會很有安全感,很放鬆,因為這是我們舒適區內的活動;但由於道路維修等原因,不得不選擇一條新的、從未走過的路線時,就會感到焦慮、緊張,害怕自己走錯路,到達不了目的地,因為這是我們舒適區以外的活動。
網上曾有一段話:每個人的選擇都是ta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舒適區:這個區域中都是你熟識的事物和已經掌握技能。所以在這個區域裡做事沒有難度,整個人處於舒適的狀態。
學習區:這個區域中的事物或技能對你來說有一定的挑戰,需要你付出一定努力,就可以掌握。這個區域裡的事情有一定的難度,但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恐慌區:這個區域中的事物或技能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基本屬於可望而不可即的,較長一段時間付出努力也無法掌握。所以在這個區域裡會有嚴重不適,甚至是崩潰的感覺。
舉個例子,關於學習英語,你目前的舒適區是,需要看字幕才可以欣賞美劇或者美國大片;那麼學習區可能就是因為工作需要,你需要看純英文文檔。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查查字典,連蒙帶猜,文檔內容基本八九不離十;恐慌區則可能是與外國客戶遠程電話會議,全程純英文,沒有翻譯,這時候你應該處於崩潰的邊緣,雙方具體說的什麼,你是一頭霧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但是三個區域的邊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個人能力的改變,三個區域的邊界也在發生變化。至於如何變化,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改變。
2.了解舒適區的危害
「溫水煮青蛙」的道理大家都懂,在舒適區待久了,人容易變得懶散倦怠、安於現狀,以至於不求上進。
但其實原地踏步,沒有上進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力的下降,你的舒適圈可能在逐漸縮小。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總有人在感慨:高三那一年的知識儲備量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再比如大學時還有英語四、六級的單詞儲備量,還可以讀一些英文文章,而畢業幾年後,看英文資料都困難,甚至拒絕看純英文文檔。
你的努力程度影響著你的能力,而你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你舒適區的邊界。當你越努力,能力會越來越強,你的舒適區也隨之越來越大。相反,當你越放縱,能力會越來越弱,你的「容身之所」也會越來越小。
我們可以走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擴大自己的學習區。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無論我們的學習能力有多強,我們都沒有辦法讓舒適區和恐慌區完全消失。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不斷擴大學習區的邊界,這樣我們學習區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從而讓舒適區和恐慌區一點點變窄。
3.我們如何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也就是主動邁入學習區學習的過程。而學習的過程,本就是不斷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過程。
想要提升自我之前,首先要對自我的能力有充足的認識,要先要明確自己的舒適區在哪裡。明確舒適區的範圍,才可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向學習區邁進。
巴菲特曾說:了解你的能力圈並堅守在圈中。圈的大小並沒有那麼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邊界才是至關重要的。
設定新目標
對自己的能力有了充足的認識,明確了自己的舒適區之後,才能為自己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新目標。
為什麼說是切實可行的目標?因為目標定的太小,實現起來沒有成就感,效果不大;而目標定的太大,實現起來沒有壓力,容易打消個人的積極性。
王健林說: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掙它一個億。這對於他來說可能連微不足道的小目標都算不上,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卻是不切實際的大目標。
所以,不妨為自己設定一個跳起來就能實現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既有實現的價值,又有實現的動力。
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呢?不妨參考SMART原則。SMART原則即目標管理,將目標分為五個維度,五個維度的首字母組成了SMART。
也就是說:
a.目標要是明確的(Specific)
b.目標要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c.目標要是能夠實現的(Attainable)
d.目標要是與其他目標有關聯性(Relevant)
e.目標要有明確時間的(Time-based)
比如說,你想提升的你英語水平,首先要明確你現在的英語水平如何,然後再制定相應的實現目標。如果你現在只是啞巴英語的水平,不妨設定目標:在半年之後可以達到與外國人進行基本生活對話的水平。
這樣一個目標符合SMART原則:
a.目標明確,可以與外國友人進行日常對話。
b.可以檢測衡量,找幾位外國友人交流一下即可。
c.通過學習和努力可以實現。
d.合理關聯,都是關於英語學習的目標。
e.時間明確,給自己的學習時間是6個月。
制定合理的目標,是我們走出舒適區、邁入學習區關鍵的第一步。
分解目標
制定完目標,接下來本應該是要考慮實現目標。但既然是需要跳起來才能實現的目標,就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輕易實現的。
不要幻想著,制定完目標,接下來就「坐等」目標實現了。所有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行動,都離不開「量變產生質變」的定律,制定目標是你走出舒適區的第一步,而接下來就要先學會分解目標。
分解目標常用的方法很多,我們不妨試試以下兩種:
a.倒推法。
從目標倒退到現在,進行目標分解。把大的目標分解成各個階段的小目標,分階段按部就班地實現小目標就可以。
比如你的目標是在半年之後可以達到與外國人進行基本生活對話的水平,你需要明確什麼時間內完成自己單詞量的擴充;什麼時間內嘗試與人對話,哪怕錯了也不要緊;最終可以與人流利對話。
b.階梯法。
從現在到目標,逐漸提升你訂立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實現小目標。從0到1往往很難,而從1到10就會容易許多。很多人完不成目標,往往就可能「犧牲」在從0到1的路上。
比如你的目標是在4年內賺夠500萬,你可以制定目標:第一年先賺50萬,第二年賺100萬,第三年賺150萬,第四年賺200萬,每一年的目標都比前一年高那麼一點點。但是如果當你願意邁出第一步,走出舒適區,不斷提升你的能力,你會發現,用不了4年你就賺滿500萬或者4年後你遠不止賺了500萬。
實現目標
明確了目標,也分解了小目標,接下來就是全力以赴地實現目標了。
其實明確目標、分解目標很多人往往也都能想到和做到,但是為什麼最終沒有達成目標呢?問題往往出現在如何實現上。
如何在設定的時間內,按時、高效地完成目標才是最終實現目標的關鍵。最終將目標的實現轉移到時間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問題上來。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有的人一整天都忙忙碌碌,然而最終卻發現一天下來並沒有完成多少有效工作;而有些人看似一整天悠哉悠哉卻完成了不少工作。可見掌握合理的時間管理理念和方法至關重要。掌握合理的時間管理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無形中拓展時間的長度。
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有很多,選擇適合自己,適合目標實現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四象限法
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管理科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將事務根據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分為四個象限:
a.既緊急又重要(立即做)
b.重要但不緊急(有計劃做)
c.緊急但不重要(交給他人做)
d.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儘量少做)
大家普遍認同的事務處理順序是:優先處理緊急重要的事情,其次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接下來處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最後才處理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而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大家習慣優先處理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因為那樣的事情處理起來得心應手,沒有什麼難度,可以說那是在自己舒適區中佔據「核心位置」的事情。然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因為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處理得太多,而無暇顧及緊急重要的事情,導致緊急重要的事情越積越多,最終整個人也就因為債多不壓身,而麻木了,破罐子破摔。
不得不說,成功的人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普通人則把精力放在緊急的事情上,而成功與否,取決於你的精力在重要不緊急事情上的程度。
其實,四象限法的理論很多人都懂得,關鍵在於如何實施應用和長久堅持。個人認為,首先要按照四象限原則客觀地對事務進行等級劃分。等級劃分完成,就要按照劃分結果將事情按等級進行處理。處理的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完手頭的事情,再開始新的事情。即便是有新的緊急重要的事情插入進來,也要儘快先處理完手頭的事情,再開始著手新事情。否則很容易導致很多事情都開了頭,卻沒有一件事情是圓滿解決的。
如何堅持完成手頭的事情?這就需要藉助新的時間管理方法——番茄時間法。
B.番茄時間法
番茄時間法是弗朗西斯科.西裡洛提出的一種相對更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它可以有效管理時間進而充實工作和生活的方法。
番茄時間法,簡單的說,就是把工作時間劃分為多個番茄時間。一個番茄時間包含兩部分:25分鐘的工作或學習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
我們可以依據「四象限法則」規劃好的日程,選擇最重要的一項作為自己的當前工作,並為自己設置番茄時間。
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只能集中精力做當前要做的事情,不能分心,也不能著手做無關的事情。25分鐘結束之後,可以進行短暫的休息調整,比如喝口水、聽聽音樂、回復消息等等。
第一個番茄時間結束,開始第二個番茄時間,循環往復,持續4個番茄時間,可以有一個大的休息調整,大約15-20分鐘。
比如你要完成一項工作總結,初步評估需要一個小時,不妨把這這項工作安排在兩個番茄時間內。集中精力,專注寫總結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再繼續寫,有可能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工作總結。
番茄時間法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專注工作。每一個番茄時間都要做到專心、專注和自律,在規定的時間不做無關的事。
25分鐘的時間,我們集中注意力來進行工作剛剛好。既不會拖延又可以靈活安排工作。比如說,你正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工作,同事有事情要和你討論,你可以和同事解釋,自己正在完成一項工作,請稍等一下,不出20分鐘,自己會過去找他。相信如果你這樣說,這樣做,同事也會理解你。
通過番茄時間法,我們可以克服內心的拖延,也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擾,自然可以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番茄時間法的第二個要點是:記錄分析。需要記錄以下三個方面:
a.已知任務的完成情況
b.新增的臨時任務
c.記錄自己被打斷的工作情況
比較常見的記錄方法就是:
a.在開始工作時列出今天要做的事情,並且已經根據「四象限法則」分出輕重緩急
b.按照任務清單和優先級順序,利用番茄時鐘,一項一項完成相應的任務,並標記任務狀態
c.記錄臨時插入的事情。未完成的事情和臨時插入的事情,將是接下來待完成的事情
d.分析當天被打斷事情的原因,要分析總結是內部打斷還是外部打斷,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
番茄時間法的第三個要點是:重新計劃。
重新計劃要參考的因素比較多,比如未完成的事情、新插入的事情、分析總結已完成的事情。
將未完成的事情和新插入的事情,重新進行緊急和重要程度劃分,納入未來幾天的待辦清單;回顧總結已完成的任務清單中的得與失,為接下來的任務執行提供參考價值。
接下來開啟新一輪的番茄時間法則。
四象限法和番茄時間法合理搭配,相互配合,那將取得1+1>2的效果。
其實,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會被很多瑣事纏身,正是這些瑣事,消耗著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有效地管理控制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不斷壓縮不緊急不重要事務的時間,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緊急重要的事務中去。堅持下來,形成習慣,不斷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不斷適應並克服學習區的焦慮,不斷擴大學習區。
4.走出舒適區之後應該怎樣做
當我們走出原來的舒適區,相當於原來學習區的一部分已經變成了舒適區,我們需要根據重新界定舒適區的邊界和重新評估自身的實力,以制定新的目標。
倘若舒適區變大了,我們還在原來的學習區尋找努力的價值和方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比如你已經可以和老外進行日常的生活交流了,但如果每次交流的話題依然停留在日程生活層面,也許會讓你的口語越來越流利,但是很難再提升一個新的臺階。你需要做的是設定一個新目標,比如學習商務英語,來再次擴大你的舒適區。
設定新目標,不斷調整擴大舒適區,有追求的人是不會讓自己閒下來的,他們一直在行動,讓自己一直在路上。
結束語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西奧多.羅斯福也曾說過:歷史上從來沒有誰過著安逸的生活而留名青史。
我們都能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地制定新目標,不斷地實現新目標,每天都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職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