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場盛宴,我們可以自己選擇離席嗎?丨紀錄片《明天之前》

2021-02-21 好雨知時工作室-騰訊新聞

文 / 曾寶儀

我曾經為了一個紀錄片,花了半年的時間,到全世界各地跟死神對話。

 

從小我們被教育著儘量避免談論死亡,因為那是不吉利的事,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從來沒有想過因為工作,有一天會帶著我用不熟悉的外國語言,到世界上遙遠的角落,找到一個你願意跟他說話,而他也願意跟你說話的人—即使我們談的話題是死亡。

 

當我在波士頓的墓園,面對死亡學的教授,我生平第一次面對面地感受到,原來世界上有人以極大的熱情,在面對死亡這件事。當我在瑞士巴塞爾的安樂死診所,親眼目睹104歲的澳洲植物生態學家,特地在家人陪同下到那裡選擇自己的死亡,讓我意識到,唯有正視死亡,越早開始思考關於死亡的事,越早明白自己對於死亡的態度,才能得到生命的勇氣。

 

其中那位104歲的植物生態學家叫做大衛˙古道爾(David Goodall),他是因為澳洲不承認安樂死合法,才必須到瑞士去。

選擇安樂死的客戶到達診所,必須連續兩天接受兩個不同的醫師,對客戶進行生理跟心理的評估,確認安樂死是客戶本人在意識清楚下的意願,而且有能力自己按下那顆注射藥物的按鈕,如果最後一秒鐘後悔的話,也有辦法可以自己終止這個過程。

大衛到了以後,發現不能立刻執行安樂死,顯然有點失望。

「我們還在等什麼?」大衛在守候多時的記者面前,問陪同他一起來的孫子。

「還有一些表格要填。」孫子回答。

「哎!」他搖頭嘆了一口氣,「總是有一大堆表格要填!」

出發之前,我處在天人交戰之中,要特地離家,搭那麼遠的飛機,去親眼看一個人死亡的過程,這對我非常困難,我不斷問自己:

「我這樣做,是對的嗎?」

「為了紀錄片,佔用他生命最後的時間,對他和家人公平嗎?」

但是看到他面對死亡如此無懼,甚至有點迫不及待,我原先的擔憂就放下了。

 

圖片來源:紀錄片《明天之前》

死前一天,孫子還推大衛到植物園去,看他最心愛的植物。

從植物園回來以後,我在攝影機面前採訪他:「你有跟你喜歡的世界說再見嗎?」

沒想到大衛很不以為然地反問我:「為什麼要說再見?」

我沒想到他會這樣說,有點慌了手腳,又接著問:「那你有沒有想過離開這個世界,最捨不得的是什麼?」

他的回答更讓我驚訝:「我不相信死後的世界,所以我沒有什麼捨不得。」

我突然沉默,問不下去了。

在那個剎那,我才意識到,臨終前跟摯愛的世界道別,這根本是我自己想法的投射,對他來說,那不是事實。

「你還要說什麼?」導演在旁邊問我。

「我不知道我在幹嘛。」我誠實地回答導演。

我在問問題的時候,是嘗試把我自己放在他的處境裡,我想如果我要死會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才會想到人死前需要跟世界道別。他是我的一面鏡子,我在他的回答裡,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價值觀。表面上我是去瑞士採訪他,但事實是,即使我表面上旁觀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程,目睹從生到死的瞬間,我還是不可能了解他,我只能明白自己。

圖片來源:蓋蒂圖片社

我想起在這之前的一段小插曲。在採訪他的過程中,我也訪問了從澳洲一路陪伴他到瑞士進行安樂死的護理人員。我問她,為什麼他在澳洲不請一位24小時制的看護照顧他,這樣獨居的他就不會在家裡跌倒三天後才被人發現,可能也就不會想主動離開這個世界了。那位護理人員回答我說:

「如果換成是你,連大小便時一分一秒都沒有隱私的生活,你要嗎?」

我搖搖頭,我不要。

是啊!我自己不想這樣,為什麼長久以來,卻認為看護要二十四小時隨侍在側,才是對的呢?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我清楚意識到,我必須學習尊重彼此不同的存在,而不是根據自己的信念跟價值來影響別人,我應該、而且只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

 

這間位於安靜的巴塞爾的安樂死診所,因為這個名人的安樂死事件而沸騰,還因此特別設置了一間媒體室,讓記者發稿,大衛在按下注射藥物的按鈕之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在媒體室裡等待最後的結果。

「最後的結果?」我突然覺得這整件事很荒謬,最後的結果,如此顯而易見,不需要診所發言人來告訴我,實際上,我們所有人來到世上,最後的結果,不都是一樣的嗎?

想清楚以後,我突然變得很平靜,開始悠閒地看著媒體室書架上的書。所有的書都是法語或德語寫成的,唯一一本我看得懂的英文書,是中古神秘詩人魯米(Rumi)的詩集。

打開之前,我輕輕問詩集:「你今天要教會我什麼事?」

隨手翻開,裡面是這一段:

 

Today is such a happy day, 

(今日如此美妙,)

There is no room for sadness, 

(沒有可讓悲傷容身之處,)

Today we drink the wine of trust from the cup of knowledge,

(今日讓我們從知識之杯裡啜飲那叫做「信任」的佳釀,)

We can't live on bread and water alone,

(我們既然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

Let us eat a little from the hand of God.

(就讓我們吃點從神的手上接過來的東西吧。)

 

圖片來源:蓋蒂圖片社

這時,診所發言人走進媒體室,告訴我們大衛˙古道爾教授已經死亡的消息。我們完成了任務,走出門,天空下著毛毛雨,我平靜地打開從飯店借來的黑雨傘,走進雨中,原本早上出門前糟透了的心情,有了很大的轉變。

「啊!這是個很棒的一天啊!」我聽到自己這麼跟導演說。

 

因為在那一天,我學習到如何面對死亡。

自從2011年我摯愛的爺爺走了以後,我的心被巨大的悲傷掏空,久久無法平復,時常過馬路過到一半,突然走不下去,就哭出來,也有好幾次因為太悲傷,無法繼續工作,出走遠行到阿拉斯加去看極光,但是無論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減輕我的悲傷,甚至每次要去爺爺骨灰的塔位祭拜,根本還沒有到,就又哭了起來。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問:

「爺爺去哪了?」

「我們還會再見面嗎?」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我會去哪裡?」

這些生命本質的問題,我在這一天終於得到了答案。

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個是學會認識本質,二是學會尊重、不妄下評斷。

因為無論到世界哪個角落,在任何文化下,死亡都很難啟齒,很難面對,所以我在這半年中,學會了不從字面上去解讀別人的話語,因為那些都經過包裝,我要學會如何去看到話語背後的本質,知道對方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有時候即使連他們本人都不知道。

他人對待生與死的態度,有些我們能接受,有些我們不能接受,但是我們必須尊重這些不同的存在,如果我們自己也有不同的面向,甚至很多的不一致跟矛盾,為什麼別人不可以有呢?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共存的,這是世界最可貴、可愛的地方,我們不應該用攻擊、憎恨來面對我們不能接受的價值觀。到頭來,別人是一面鏡子,反照著你的心,所以你對待別人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經歷了這一切,我問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用悲傷來面對死亡?」

我現在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一個人做的任何決定,都在呼應自己的信念和價值,尤其是我們決定面對死亡的態度,會形塑我們的生命,甚至比種族,文化,宗教能夠帶來的影響通通加起來還要多。

從瑞士回來以後,我重新學習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還有爺爺的死亡。我發現我去塔位祭拜爺爺的時候,不再哭泣了,甚至可以拿著香,笑著訴說家裡每一個人的近況。

原來每一人的死亡,都是給另一個人一份生命的禮物。

我爺爺的離開,對我是一份巨大的人生禮物,幫助我停下來,花時間仔細檢視自己的生命,好好梳理我的人生,過程中當然難過悲傷,終於明白以後,就知道這份禮物的珍貴。

我想到我站在美國跟墨西哥邊界採訪,看著一條長長的邊境線,分隔著兩邊明明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沙漠,心裡想著:

「是誰畫了這一條線?」

「誰有資格決定你跟我不一樣?」

因為畫了界線,我們就被區分了,甚至出生時命運就被決定了,但是畫線的不只國家,我們在自己的心裡,是不是也畫了什麼界線,無法跨越?

這條線,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也是在那一刻,發現我喜歡思考的。這是我學習面對死亡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明天之前》這部大尺度國產紀錄片重新刷新了對世界的認識
    當AI機器人成為你的妻子或者丈夫,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明天之前》 剛看到這句話,也許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危言聳聽,無稽之談,或者是一部超現實科幻片。
  • ——騰訊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
    我們有自主決定生死的權利嗎?由騰訊新聞與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製作團隊Grain Media團隊聯合製作,曾寶儀擔任主持人,歷時一年橫跨多國拍攝的紀錄片《明天之前》於6月13日上線騰訊視頻獨播,目前已經上線的四集《機器人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近鄰?近敵?》
  • BBC紀錄片丨《生命的奇蹟》第5集,地球家園
    由BBC主導製作的一部紀錄片。講述了生命的起源,發展,延續。
  • 《明天之前》丨以前只有BBC、Discovery會拍的紀錄片 ,騰訊新聞也做到了
    一檔只有四集的紀錄片,從6月13日開始,以每周一集的更新速度,在騰訊新聞上線。目前第四集已經更新。這檔叫做《明天之前》的紀錄片是騰訊新聞團隊在《十三邀》等節目之後,推出的又一個大項目,它少有地以世界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去探討整個人類族群在科技、社會、人文上會遇到的問題。
  • 我們遺忘的美與信賴,都藏在那些泥濘的人生裡丨紀錄片《明天之前》
    紀錄片《明天之前》之《近鄰?近敵?文/曾寶儀這是《明天之前》四個主題裡,出發前最心不甘情不願,也最沒感覺的一個主題。但心裡總有個聲音,我真的要為了拍片冒著生命的危險嗎?值得嗎?可能是一想到要在四十度的高溫沙漠裡爬山就讓我反胃;可能是因為我打從心裡就討厭槍。以前有槍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野獸侵襲或是為了打獵求溫飽,現在成為了人類屠殺同類的工具。這都什麼年代了啊?要是全世界的槍都不見了,至少不會有這麼多無辜的人死去了吧?
  • BBC紀錄片丨《生命的奇蹟》全集,一場視覺盛宴
    由BBC主導製作的一部紀錄片。講述了生命的起源,發展,延續。
  • BBC紀錄片《生命的奇蹟》全集,一場視覺盛宴
    與神秘的說法相去甚遠,生命的出現也許可以看作是物理學定律的必然結果。第二集《擴展的宇宙 》(Expanding Universe)在美國繁茂的自然歷史中,布萊恩教授遇見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動物;它們揭示了各種感覺是如何進化的。
  • 騰訊新聞出品、奧斯卡獲獎團隊協制,紀錄片《明天之前》探索未來
    人類與AI機器人結婚甚至繁衍後代,並且擁有無限生命能夠「長生不老」?一座座「邊境牆」兩邊的人類又該如何相處?這一系列探討人類未來生活變化,看似遙遠又現實的前沿話題都是由一部名為《明天之前》的紀錄片引發的。《明天之前》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英國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於6月13日上線騰訊新聞。
  • 曾寶儀親自答: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題圖:曾寶儀/知乎紀錄片《明天之前》有哪些內容震撼了你?   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工作,但也是帶給我最大成長的工作。於是面對每一天每個議題時,我都給自己莫大的壓力,深怕辜負了這個難得的機會。但越是走得深入,漸漸地我就不再問自己這個問題了。為什麼不是我呢?為什麼一定要有「資格」才能關心這個世界?我們不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嗎?如果連我都不關心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明天,我到底還能掌握什麼樣的今天?走得越遠,我越是明白最終這些沒有答案的疑問,其實還是得回到自己的內心:「我要怎麼樣活著?」
  • 離開舒適區,國產紀錄片還能去哪裡?——《明天之前》的啟示
    與以往大火的紀錄片相比,《明天之前》的成功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更像是一種大膽破局的顛覆,在這「不一樣」的成功裡,我們或許也能收穫一些「不一樣」的啟示。《明天之前》啟用曾寶儀作為貫穿全集的主持人與探索嘉賓,她帶領攝製組在一年的時間裡走過了三個大洲、訪問了20多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和行業代表,由表及裡地深入探尋,為觀眾展示人類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 以影像為盜火者,突破眼界,在明天之前洞見廣闊人生
    令人欣慰的是,這部題材超前,風格肅穆的紀錄片,一經推出,便取得了豆瓣8.5,截止目前全網播放量超1.84億,微博紀錄片榜連續兩周播放量和話題量排名第一的佳績。作家雷斯林評價道: 《明天之前》確實有紀錄片的樣子,用導演自己的話來說,「我們記述的,是現在正在發生的、無解的、兩難的問題。
  • 《明天之前》:國產尺度最大的紀錄片,太大膽了!
    這樣的討論也出現在之前的紀錄片中,只不過,跟紙上談兵的辯論不同,節目的拍攝對象正是將論點付諸實踐的人——《明天之前》不管是熱情似火的虎系女友,還是溫柔體貼的貓系女友,通通都能帶回家。當然她們也不再只是一個工具,甚至會告訴你愛是什麼?
  • 《明天之前》首映:你所掌握的信息,足夠讓你迎接未知的明天嗎?
    紀錄片《明天之前》是騰訊新聞與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製作團隊Grain Media團隊聯合製作的一檔紀錄片,分為《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機器人伴侶》以及《近鄰?近敵?》等單元,真實記錄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預感科技發展可能會給世界帶來什麼變化。
  • 高口碑的《明天之前》和嚴肅內容「求索記」
    戴夫不假思索地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她已經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了,我在她身上投入了那麼多的時間、感情、愛和關心,這已經不是一種選擇了」。而這,也成為《明天之前》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卻在每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中,都給予身處其中的「人」以空間。
  • 我們都曾渴望,愛情是一場盛宴
    我們都曾經渴望愛情是一場盛宴,印象當中我吃過最豪華的一頓早餐,是某一年在泰國普吉島海邊餐廳的一隻龍蝦和巴黎五星級酒店的法國香檳,和一盒手工巧克力,其實味道早已經忘記了,只是多年以後還是覺得一大早上吃那樣的東西好像真的有點任性。
  • 《明天之前》什麼時候播出每周幾點更新 在哪裡可以看
    是否會選擇永生」,以及自己將如何面對未來……  《明天之前》裡出現的一系列「畫風迥異」的嘉賓,以自身經歷和觀點刷新著曾寶儀與觀眾的認知。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在揭示即將影響每一個人生活的趨勢,揭示被我們忽視,卻正在真實發生的趨勢。怪不得曾寶儀在首映式上說,錯過這次探訪的機會,她這輩子或許不會再探訪這些人,這些地方,也不會離真實的世界更近一步,以及,在這些經歷之後,重新思考「我是誰」。
  • 金成【唐風盛宴】︱一場跨越千年時空的名流盛宴
    《韓熙載夜宴圖》,名流夜宴千古流傳,從琵琶獨奏開篇宴賓客,到六么獨舞賓主同樂,間或宴間小憩,接連管樂協奏,最後賓客離席,主人惜別。畫卷上人物神態栩栩如生,忠實記載了彼時名流圈層的宴會場景。(圖片來源於花瓣網)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私宴,則是當代名流的聚會。
  • BBC安樂死紀錄片感染了全球:但死亡可以自己選擇嗎
    Director Rowan Deacon, however, achieved the near impossible with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BBC Two), in dodging every single possible pitfall.
  • 紀錄片:生命終局
    面對死亡,很多人選擇避而不談,但就如生屬於生命,死也屬於生命。患病時又突發情況要不要進行心肺復甦,最後時刻不能動彈但疼痛不已要不要使用止痛片,一場可以救命但風險不小的手術要不要進行,是否同意屍檢或者捐獻。
  • 春天裡生命蓬勃的聲音丨春天的古典樂、英文兒歌、紀錄片等全合集
    今天滿滿媽就推送一個關於春天的古典樂,紀錄片,英文兒歌大合集!做好準備,和孩子們一起側耳聆聽春天裡蓬勃生命的聲音。-四季·春之古典樂-貝多芬:《春天奏鳴曲》當時我們的古典音樂達人媽咪@果媽 分享了一個關於「春天」的古典樂小合集,並找了flac的無損格式的文件供大家下載。後臺回復「春之聲「可以下載全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