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安樂死紀錄片感染了全球:但死亡可以自己選擇嗎

2021-03-05 BBC英語

It’s easy to get death wrong on television: to treat it with too much solemnity when a life needs celebrating, or to tiptoe around it so carefully that you end up misplacing or trivialising its significance. Director Rowan Deacon, however, achieved the near impossible with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BBC Two), in dodging every single possible pitfall.

電視上所傳遞的死亡的概念通常是錯誤的:當生命需要喝彩慶祝時,我們卻很容易用過於莊嚴的態度來面對她;有時,你又得小心翼翼地避開她,結果最後就逐漸淡忘了死亡的重要性。然而,通過BBC播出的這部關於安樂死的紀錄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 》,導演羅文迪肯實現了近乎不可能的事:他儘可能避開了落入每一個俗套。

Given that the programme depicted a man’s final months before heading to a clinic in Switzerland, it was inevitable that assumptions would be made prior to broadcast about it being a pro-euthanasia tract. It was nothing of the sort – in fact, perhaps the most unexpected and impressive thing about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was how uncontroversial it was.

考慮到這個節目記錄的是一個男人在前往瑞士一家診所前最後的歲月,在節目播出前,必然就會有人猜想它和安樂死有關。可它並非那樣——事實上,可能最令人意想不到和印象深刻的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 》如何引起人們的爭議。

As a piece of documentary filmmaking, it was miraculously nimble and considered; Deacon took great pains to remain neutral about a very charged subject. She was helped no end by the fact that 57-year-old Simon Binner and his wife Debbie represented those two sides with articulacy, emotional honesty and a complete determination not to allow their diametrically opposed views to shake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作為一部紀錄片,它出乎意料的生動,並且尊重人性。為了保持這樣一個敏感話題的中立性,迪肯煞費苦心。57歲的西蒙·賓納他的妻子黛比代表了愛情中的雙方,有著完整的表達能力,令人感動的誠實和徹底的決心,儘管兩人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他們從未動搖對彼此的愛。這個事實給了迪肯很大的幫助。

Simon, diagnosed with motor neurone disease and given a maximum of two years to live last January, had resolved to end his own life rather than endure the ravages of the condition. 「The endgame of motor neurone disease is not to my taste,」 he noted. Once his own vocal cords had begun to fail him, his thoughts were mostly either written down or voiced by an actor chosen for his 「strong and manly」 tones.

片中的主人公西蒙於2015年1月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醫生稱最多只能再活兩年。他不願忍受疾病的蹂躪,選擇結束生命。他說,「我不想讓自己直到生命結束之際,卻還要陷在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痛苦裡。」一旦他的聲帶開始出現故障,他大多的想法要麼化作筆頭用語言表示出來,要麼由一個和他的音色很像的人模仿出他「強大男子氣概」的聲音。

Debbie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the loss of her 18-year-old daughter to a terminal disease. Her resilient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this rank injustice was continually astounding.

黛比已經經歷過他們18歲的女兒罹患絕症去世的痛苦,面對此次的不幸,她仍舊保持堅強樂觀的精神,令人十分驚嘆。

Simon wanted to go to spare himself and his loved ones the pain; Debbie loved him too much to let go. Notions of right or wrong simply never entered the equation. The wider arguments may be well-worn, but they bore repeating: individual rights versus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It’s hard to think of a more charged or important debate than that of the right for one human being to take the life of another.

西蒙想獨自承受自己以及親人的痛苦,而黛比則因為太愛他選擇放手。對於兩人的選擇,並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進行評判。更廣泛的爭論可能正是老生常談、而又不願去重複討論的話題:個人的權利與集體的責任。很難找出一個比人的生命權更讓人感動、更重要的辯論。

While the Binners faced their own private struggles, Deacon paused in September to recognise the House of Commons as it debated a law to legalise lethal injections for those with less than six months left to live: MPs rejected the bill by 330 votes to 118.

2015年9月,在西蒙正面對自己的人生抉擇時,迪肯也暫停了拍攝,因為當時英國下議院提議通過一項新的決議,允許生命少於6個月的人申請注射死亡。這項法案最終以330票反對和118票支持被否決。

Simon, meanwhile, made his choice, yet Deacon’s film never short-changed Debbie’s opinions or underplayed the emotional toll his decision took on those he was leaving behind. Simon gradually came to acknowledge his responsibility to his family and friends (「If I was single, I』d be gone,」 he claimed), while Debbie’s positivity crumbled after Simon, driven to complete desperation by his worsening condition, tried and failed to hang himself.

與此同時,西蒙作出了他的選擇。而迪肯在影片中也大量描述了黛比的意見,還濃墨重彩的刻畫了西蒙作出這個決定付出的情感代價。西蒙逐漸認識到了他對家人和朋友的責任,(他說,「如果我是單身,我會離開」)。而西蒙的病情持續惡化,迫使他徹底作出死亡的決定,嘗試自縊,失敗。黛比的積極情緒開始崩潰。

Even after his death, she was wracked with guilt, confusion and trauma: 「Did I do enough to make his life worthwhile when he』d done so much for me over the years?」

甚至在西蒙死後,黛比也終日活在愧疚,懷疑和困惑之中。她總是不停地思考:「這些年來,他待我這樣好,我是否又待他同樣好,讓他活著的時候享受到應有的快樂呢?」

By the time they arrived in Basel in October, I was struggling. 「We』ve really said 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said,」 Simon concluded in his final message to Debbie.

10月份到達瑞士的巴塞爾時,我內心還在掙扎。在西蒙留給黛比的最後話語中,他說,「我們確實說了所有該說的話。」

Regardless of your standpoint on euthanasia, the same was surely true of this sensitive, intimate and deeply affecting film, a landmark documentary that navigated a moral, emotional and legal quagmire with distinction while never forgetting the human tragedy at its heart.

即使不考慮安樂死的問題,這部紀錄片同樣是感性的,貼心的,影響深遠的,它非常成功的展現了一個道德、情感、法律的困境,也從未忘記將人類的悲劇作為其核心,在這方面具有裡程碑意義。

相關焦點

  • BBC安樂死紀錄片為何感染全球:人可以自願選擇死亡麼?
    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關於安樂死的紀錄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在英國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播出當晚就有超過120萬人觀看,很多觀眾表示深受震撼甚至被淚水淹沒。
  • BBC安樂死紀錄片:死亡倒數,震撼百萬觀眾!
    紀錄片《How to die: Simon's
  • 國際 直播死亡 BBC「安樂死」全程記錄:患者自己按動開關
    在一次和兩個好朋友的聚會當中,Simon說出來自己的計劃,妻子Debbie聽到後覺得不能接受:「病症並沒有阻止你活下去,你還可以吃飯,你四肢還可以動,你能看,你能聽,但你並沒有想過這些,你只是說我正在預約個時間去安樂死。」
  • 安樂死全過程|BBC紀錄片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推薦英BBC紀錄片How to die:Simon's choice給大家,以下是視頻內容的文字摘要,想直接看視頻的親們也可以直接拉到圖文最底下,點擊「閱讀原文」,可以進到視頻網站進行收看。BBC播出了一部叫做【How To Die:Simon’s Choice】的紀錄片。
  • BBC紀錄片:英國大叔安樂死 超百萬人觀看全程
    在一次和兩個好朋友的聚會當中,Simon說出來自己的計劃,妻子Debbie聽到後覺得不能接受「病症並沒有阻止你活下去,你還可以吃飯,你四肢還可以動,你能看,你能聽,但你並沒有想過這些,你只是說我正在預個時間去安樂死」Simon表示自己的身體正在走下坡路,他的手已經開始不自主的發抖,他覺得自己很虛弱這次聚餐最後不歡而散,Simon還是堅持要去到瑞士那家安樂死診所見醫生
  • 安樂死,給死亡一個希望的選擇
    死亡,是一個不必值得期待的節日。安樂死,給死亡一個希望而隆重的選擇。一個勇敢者嚮往自由,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是苦苦掙扎的離世還是從容有尊嚴的離開是我們艱難的選擇,活或者說根本無可選擇。因為死亡是一件超出人生把控範圍的,無規律可行的突變事件,就是我們自己無法預期死亡的狀態,存在了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世人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活著的重量,這世間沒有幾個人能正真淡然面對死亡的。傅達仁臺灣當紅體育主播,享年85歲,因為罹患胰腺癌末期,飽受病魔的折磨,於2018年6月7日,傅達仁在瑞士選擇了安樂死,安詳的離開了人世。
  • BBC播放了一個大叔的安樂死 百萬觀眾淚奔了
    BBC播出了57歲英國大叔安樂死全過程,120萬觀眾都哭暈了結束生命的方式有許許多多,在患病後的10個月,Simon大叔選擇了安樂死
  • 日本病人微笑面對「安樂死」!選擇活著還是死亡,是同樣重要的事
    我們都知道,面對死亡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著一種主動選擇死亡的行為,那就是「安樂死」!「安樂死」這種方式,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因此只在極小部分國家是合法的。最近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安樂死」的過程:NHK紀錄片《她選擇了安樂死》,記錄了日本52歲的美奈,因病痛折磨而奔瑞士接受安樂死的全過程。籤字確認、自己打開通向死亡的點滴,一同前往的家人早已泣不成聲,她仍全程微笑著面對。她說,自己選擇活著還是死亡跟怎樣生活是同樣重要的事情。據了解,當事人是一名韓語翻譯,48歲時被確診為多系統萎縮症,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不確定。
  • 生命是一場盛宴,我們可以自己選擇離席嗎?丨紀錄片《明天之前》
    當我在瑞士巴塞爾的安樂死診所,親眼目睹104歲的澳洲植物生態學家,特地在家人陪同下到那裡選擇自己的死亡,讓我意識到,唯有正視死亡,越早開始思考關於死亡的事,越早明白自己對於死亡的態度,才能得到生命的勇氣。 其中那位104歲的植物生態學家叫做大衛˙古道爾(David Goodall),他是因為澳洲不承認安樂死合法,才必須到瑞士去。
  • BBC直播大叔安樂死全過程 百萬觀眾卻哭暈
    在一次和兩個好朋友的聚會當中,Simon說出來自己的計劃,妻子Debbie聽到後覺得不能接受「病症並沒有阻止你活下去,你還可以吃飯,你四肢還可以動,你能看,你能聽,但你並沒有想過這些,你只是說我正在預個時間去安樂死」Simon表示自己的身體正在走下坡路,他的手已經開始不自主的發抖,他覺得自己很虛弱這次聚餐最後不歡而散,Simon還是堅持要去到瑞士那家安樂死診所見醫生
  • BBC紀錄57歲大叔安樂死全過程 引百萬觀眾淚崩
    近日,BBC卻播放了一部關於死亡的紀錄片,講述的是一位身患絕症的大叔如何選擇了安樂死,以及他安樂死的全過程,引發120萬英國觀眾觀看,無數人因為主人公悲傷卻異常勇敢的故事淚崩。他難以忍受病痛日益嚴重的折磨,也不想在人生剩下的時光中都這麼痛苦地度過,自尊不允許他這樣凋零,最終他決定用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剛開始,家人們認為他是一時衝動的決定,最終都被他說服。
  • 你會選擇安樂死嗎?最高法提案安樂死,你怎麼看?
    如果國家法律允許選擇安樂死,你會主動選擇嗎?2020年兩會期間,最高法院副院長提案了《關於加強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調查研究並適時予以規制的提案》,此提案一經曝光立馬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 狗狗安樂死,是解脫嗎?
    在養狗這個話題中,避免不了的就是狗狗死亡,也是我們逃避不了的話題。現在很多狗狗都是選擇安樂死,不少人可能光是想想那個畫面就感到有點窒息。
  • 日本女子安樂死全過程曝光,從清醒到死亡,僅4分鐘
    如果不是活著太痛苦,我想沒有人會選擇死亡吧。近年來,各個地區都會傳來有人自殺的消息,而人們在惋惜這些生命的同時也會思考,究竟是什麼讓他們連死亡都不怕了。在許多的死亡原因中,受不了病魔的折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有些人從一生下來就患有疾病,也有些人在後天地經歷中身患絕症,他們無法忍受病痛的煎熬,所以選擇了死亡。
  • 主持人傅達仁選擇安樂死:在家人陪伴下喝下毒藥,躺兒子懷中離世
    《生何歡,死何苦》一說到死亡,很多人感覺很痛苦,但是對於一些病重的人來說,活著就是痛苦,死就是解脫。病床上的人無法承受化療帶來的痛苦,想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能夠走得體面,通常會選擇一種新的死亡方式——安樂死。
  • 曾放棄安樂死的他,又再次選擇安樂死,網友:是什麼讓你想開了?
    「死」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都特別的珍惜,畢竟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可能再重來。近些年,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面對死亡,在心理上似乎有了更多的認識,比如,面對自己的生死會選擇「安樂死」,但是這個舉措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
  • 一個叫奈子的女人決定安樂死
    小孩子邊哭邊說:「我不想死」,耄耋老人風輕雲淡:「一定要死去嗎?那好吧」,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會說:「我恨不得快點死去」。對待死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看法,不管我們是恐懼它還是正視它,它都是我們的終點,這是無法選擇的事情。但是,當生命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們卻可以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 狗狗安樂死是否人道?什麼情況下可以對狗狗進行安樂死?
    如果您的狗正在遭受痛苦,並且不再從事自己喜歡的任何活動,那麼也許該考慮安樂死了。這種不快樂可能是由於急性問題或疼痛,或者僅僅是由於身體老化而不再允許狗以過去的方式移動。在確定您是否應該安樂死時要考慮到狗的快樂。[3]如果您很難評估自己的狗是否快樂,請嘗試列出其一生中喜歡做的事情。如果它不再能夠做任何這些事情,那麼也許是時候考慮安樂死了。
  • [震撼]BBC記錄57歲大叔安樂死的全過程..引100萬人看淚崩~
    「病症並沒有阻止你活下去,你還可以吃飯,你四肢還可以動,你能看,你能聽,但你並沒有想過這些,你只是說我正在約個時間去安樂死」Simon表示自己的身體正在走下坡路,他的手已經開始不自主的發抖,他覺得自己很虛弱這次聚餐最後不歡而散,Simon還是堅持要去到瑞士那家安樂死診所見醫生 。
  • 死亡過程全被錄像?52歲選擇安樂死的她,看哭了無數人……
    死亡,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話題,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近年來,安樂死的話題不斷引發爭議。2018年,NHK跟拍了一位選擇安樂死的日本女性,記錄了她決定安樂死和遠赴瑞士接受死亡、與親人離別的全過程。通過鏡頭,看著她一步步走向死亡,與愛的人道別,與這個世界道別。整個過程,讓人揪心又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