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在母系社會時期,是隨著母親姓的,它代表著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
「氏」,出現在父系社會時期代表著同「姓」族系的分支。
「姓」統視作始祖所出,而「氏」是該姓的子孫分支。
為了避免同血緣通婚,實現優生延續,伏羲氏便創造了姓,並為自己取姓為「風」,所以「風」為中華第一個姓。
早在母系社會時期,只知母,不知父。「姓」,如字體組成之意為:女人所生也,所以,「姓」的本義是「生」,它代表這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因此,那時是隨著母親姓的。
而「氏」的出現,要在「姓」之後,這時候已經到了父系社會,它代表著同「姓」族系的分支。
因此,「姓」統視作始祖所出,而「氏」是該姓的子孫分支。
直到漢代,姓氏才混為一體。現代我們所說的姓,基本都是從千年前代代相傳而來的。其來源,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以姓、國名、邑名、鄉、亭之名、居住地、先人的字或名、次第、官職、技能、諡號為姓氏還有的是由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或者是因為賜姓、避諱改的姓。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姓氏的由來和始祖都是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