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徐想 攝)
11月18日,國新辦舉行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阿西阿呷是彝族人。1971年,她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從此車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自己的鐵路客運生涯。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開始運營,全程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為了方便他們聯繫,阿西阿呷的手機號18年沒有變過,接到老鄉的求助電話,便盡全力為他們解決難題。25年的堅守,她見證了「慢火車」給大涼山彝族群眾帶來的變化,這趟列車就像一個流動的村莊,阿西阿呷也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2019年,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阿西阿呷從「慢火車」上看到,這些年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彝族老鄉上車隨身帶的只有土豆、玉米粑粑和元根蘿蔔湯,買個方便麵都是很奢侈的。現在出去打工和做生意的鄉親們越來越多,老鄉們不僅不愁吃不愁喝,穿著也越來越時尚,逢年過節,很多彝族老鄉穿著民族盛裝在車廂裡面對歌、拍視頻、刷抖音,展示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阿西阿呷眼裡,最大的改觀還是鄉親們對教育的認識。以前很多彝族鄉親都認為女孩子讀書沒什麼用。現在,這個想法發生了很大變化。每家每戶不管男孩女孩都給予良好的教育,父母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巡視車廂時,經常聽到鄉親們說,鐵路「瓦吉瓦」,列車員「卡莎莎」(「瓦吉瓦」就是好得很、太好了的意思,「卡莎莎」就是謝謝的意思)。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表達了對「小慢車」發自內心的喜愛。
給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關於兩個雞蛋的故事。一次巡視車廂的時候,看見一位70多位的木蘇(音譯)老阿媽坐在地上,因為身後裝的土豆太重無法起身,她趕緊走過去,搭手幫忙把背篼抽起來。沒想到第二趟上班的時候,在車站又看到了這位老阿媽,她從胸前內兜裡掏出兩個煮熟的雞蛋。阿西阿呷正想拒絕,但老阿媽說,她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了,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就是為了送兩個雞蛋。捧著這兩個帶著體溫的雞蛋,她的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這兩個雞蛋比任何獎章都珍貴,它是彝族鄉親對慢火車真摯的情感。
阿西阿呷說,還有兩天就是涼山彝歷新年,希望乘坐慢火車的鄉親們生活更紅火,希望乘坐慢火車的孩子們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祝願涼山發展越來越好,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我要一直堅守在這個小慢車上,和鄉親們一起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無論時代進程多麼快,高鐵發展有多快,這一趟小慢車,依然是彝族鄉親的幸福線。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