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3/4次列車是一趟連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普雄鎮和攀枝花市的綠皮慢火車,全程353公裡,自1970年以來就一直穿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大涼山中。停靠的26個站臺中,不少是涼山州彝族地區的小站臺。這些小站臺快車不停,汽車開不上去,當地人出行多半依靠這趟慢火車。全國目前還保留著81對類似的慢火車,主要運行於我國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偏遠地區。(來源:中國青年報)(來源:中國青年報 )
對住在大山裡的彝族村民來說,5633/4次慢火車不是一趟普通列車,而是山裡人的趕集車、脫貧路上的助力車。(來源:中國青年報 )
除了將山裡的土特產帶出去銷售,村民們也乘車購買生活必需品。乘坐慢火車的成本低廉,最便宜的車票只要2元。便宜的票價降低了買賣貨物的成本,也增加了山裡年輕人和外面世界接觸的機會。尼波阿木的漢名叫王瑞,剛剛初中畢業。(來源:中國青年報 )
春運第二天,他和另外4名同學一起,從老家喜德出發,到西昌換乘大巴車,前往廣東東莞打短工。他說,春節期間東莞用工短缺,比較好找活兒,等到2月中旬,回家過完春節的打工大軍回到東莞,他們就返程回家。(來源:中國青年報 )
彝族乘警路明剛將青春獻給了慢火車,今年37歲的他已經在鐵路上工作15年了。路明剛是一名「鐵二代」,父親阿米子黑曾任普雄車站派出所的偵查員。「路」這個漢姓就是父親幫他改的,為的是紀念「鐵路」。除了日常巡邏、維護秩序外,路明剛還常常幫助彝族老鄉上車下車,趕雞拴羊。(來源:中國青年報 )
1月10日,由攀枝花開往普雄的5634次列車上,放寒假回家的孩子們趴在車窗上看風景。慢火車將這些求學的孩子一批又一批地送出了大山,又在這舉家團聚的時刻護送他們踏上回家的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每當路過喜德站,站外的烈士陵園總會吸引列車長何丹的目光,那裡長眠著為建設成昆鐵路犧牲的烈士。在她看來,雖然沒有高鐵的速度,這趟列車依然繼承了當年建設鐵路的鐵道兵那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它為生活在大涼山深處的人們提供經濟、便利的交通,連接著這裡的年輕人和外面的世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脫貧致富的希望。(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