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段三國時期吳國的美女故事。
大小喬的身世
三國時期最重大的戰役是赤壁之戰,這一戰打出了三分天下的大格局,從此後魏蜀吳三國都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一直到曹魏末年,才漸漸迎來了新的大一統時代。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最末兩句是千古名句。「二喬」就是江東的大喬小喬。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建安三年,江東小霸王孫策在智囊周瑜的輔佐下攻陷皖城。當時孫策與周瑜都是二十來歲的單身青年,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時節,兩人情同手足,又逢戰勝,志得意滿,頗有些「氣吞萬裡如虎」的氣概。孫策聽說皖城喬公有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天香的大美人,於是和周瑜一起上門求親,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兩人成了連襟。
按《三國志》的這段記載,大小喬是皖城人氏,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安慶潛山縣一帶。不過也有說她們是河南商丘人或湖北嘉魚人的。為什麼會有這些說法呢?這裡咱們也略做一點小小的考證。
這些說法的源起出自清朝乾隆年間的舉人沈欽韓。沈先生寫了一本《兩漢書疏證》,裡面說,漢時只有做過「三公」的人才可以被稱為「公」,而東漢末年做過「三公」的喬姓的人只有靈帝時的太尉喬玄,因此他認為喬公就是喬玄。有了這個說法之後,二喬的籍貫問題就有了很多版本。
《後漢書》中有「喬玄傳」,其中記載稱:「喬玄,字公祖,梁國睢(suī)陽人」,睢陽在河南商丘。喬玄早年曾寄居沙陽堡的一個名醫家裡,後來娶了這家的女兒。沙陽堡在湖北嘉魚。由此看來,貌似二喬的父親是河南商丘人喬玄,母親是湖北嘉魚的醫家之女,她們可能出生在嘉魚,然後隨喬玄遷居安徽潛山,後來嫁給了孫策周瑜。
那麼這個說法對不對呢?其實不對,因為喬公並不是喬玄。
清人盧弼曾指出,沈欽韓認為漢代只有做過「三公」的人才能被稱為「公」,這個說法本身有問題。比如《三國志》裡,孫權稱張昭為「公」,也有人稱龐德為「公」,還有關羽被稱為「關公」,更早些時候的《漢書》裡,也有稱地方郡守為「公」的先例。既然如此,沈欽韓認為大小喬的父親喬公是漢末太尉喬玄,這事兒不靠譜。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找到佐證。喬玄是大名人,《後漢書》裡有明確記載,喬玄於光和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五歲。而《三國志·周瑜傳》裡說,孫策周瑜於建安三年娶了大小喬,此時距離喬玄去世已經有十七年了。晉人寫的《江表傳》裡說,孫策周瑜娶二喬時都是二十五歲,當時大喬年十八,小喬年十六,由此看來怎樣都不可能是喬玄的女兒。
既然喬玄與喬公不是同一個人,那麼大小喬的籍貫就與河南商丘、湖北嘉魚兩地無關,有確切史料佐證的籍貫地只有安徽安慶潛山縣這一處而已。
至於杜牧詩裡說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依我的理解,杜牧是認為,如果赤壁之戰東吳戰敗,則大小喬很可能落入曹操之手,居於銅雀宮中。這屬於詩人的合理想像,並不是有什麼史實依據,但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顯然是一不小心就寫穿越了。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對周瑜說,要想江東平安也容易,把大小喬送給曹操就行了。諸葛亮還引用曹植《銅雀賦》,說曹植在賦中寫道:「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周瑜聽了非常生氣,強烈建議孫權不要投降,一定要和曹操決戰到底。
這一段描述很可能是因為羅貫中誤讀了杜牧的那兩句詩,並以那兩句詩為藍本,杜撰了這一段故事。首先,《銅雀賦》裡並沒有這兩句話;其次,銅雀臺建於建安十五年,建成之後才有曹植獻《銅雀賦》的事情,而赤壁之戰是建安十三年的事,當時根本就沒有什麼銅雀臺,當然更沒有《銅雀賦》了。由此看來,所謂百萬曹軍攻打東吳是為了爭奪大小喬的說法,完全是以訛傳訛。
郎才女貌卻英年早逝
《三國志·周瑜傳》中說大小喬「皆國色」,晉人寫的《江表傳》裡說她們「貌流離」,雖然都是很簡短的評語,但應是美女無疑。孫策周瑜都是英才,這兩樁婚姻算得上是郎才女貌,相得益彰,然而結局卻不算太美好。
孫策是江東太守孫堅長子。東漢末年,大司馬、大將軍何進召天下諸侯入京誅十常侍,孫堅也想去,但他離得遠,被董卓給搶了先。後來袁紹率各路諸侯徵伐董卓,孫堅響應號召,率軍北上,為盟軍先鋒大將。當時孫策留守壽春,結交名士,與周瑜結識,兩人一見如故,升堂拜母,情同兄弟。
初平二年,三十七歲的孫堅被黃祖所殺,當時孫策年僅十七歲,孫氏勢力漸漸衰微。兩年後孫策周瑜率江東舊部開始徵戰天下。孫策武藝高強,人稱江東小霸王,是個武勇如呂布的武將。他用了四年多的時間,不但收復了江東全境,並且擊敗嚴白虎、袁術、劉表、黃祖等許多前輩豪強。在孫策的經營之下,江東勢力鼎盛。
建安三年,孫策周瑜拿下皖城,曹操也要暫避孫氏的鋒芒,此時正是東吳全盛的時期。大喬嫁給這樣的少年英豪本來堪稱良緣,但他們成婚不到兩年,孫策就遇刺身亡。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是吳郡都尉許貢悄悄寫信給曹操說,孫策驍勇,應當調回京城控制起來,若讓其坐大,將來必成勁敵。這封信被孫策截獲,許貢因此被殺。許貢有很多門客,都想替主人報仇,他們趁孫策在丹徒打獵落單時伏擊,終於得手。
據說當時刺客用毒箭射中了孫策的面部,傷得很重。醫生為他挖肉去毒之後說這傷可以治好,但必須好好靜養,不能動怒,不能有劇烈的運動。孫策開始答應,但晚上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毀容了。
孫策是個虎背熊腰腹肌八塊的健壯英傑,同時也是個大帥哥,他見到自己毀容,心情很悲痛,情緒失控,對大喬說:「我的臉成了這個樣子,還怎麼見人,還怎麼建功立業!」暴怒之下,掀翻案幾,面部的傷口再度迸裂,他又拒絕治療,後來因流血不止而死。大喬新婚兩年即守寡,她與孫策有一個兒子孫紹,大喬卒年不詳。
小喬嫁給周瑜,比大喬要幸福一點。孫策脾氣剛烈暴躁,而周瑜為人豁達,脾氣很好,是個風流倜儻的名士。
《三國志》裡記載,周瑜年少時好音律,經常在席間請美人彈琴佐酒。他耳朵很靈,稍微有一個音彈錯了他都聽得出來,即便是喝醉了酒也能察覺。彈琴的人彈錯了,周郎也不生氣,只習慣性地回頭看琴師一眼。周郎相貌英俊,微醺後如玉山將傾,那些彈琴的美人常常故意彈錯音,只為得到周郎的回眸一顧。「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這個典故叫「周郎顧曲」。真實的周瑜就像《琅琊榜》裡的「江左梅郎」,是一個令天下女子傾心的英俊人物。
《三國演義》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鼠肚雞腸的人,經常跟諸葛亮鬥氣,最後還被氣死了,臨死的時候還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這是羅貫中要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故意拿周瑜做綠葉罷了,真實的周瑜是一個氣度恢弘的偉丈夫,並不是沒有氣量的人。
周瑜少年英才,屢立戰功,又與孫策結拜,情同手足,年紀很輕時就做了都督,引起了東吳老將們的不滿。程普是當初與孫堅一同創業的老資格,見周瑜二十多歲就與自己平起平坐,心裡很不高興,經常諷刺他,讓他難堪,兩人政見也多有不合。周瑜程普一起帶兵打江陵,周瑜是主帥,程普是副帥,程普不服,欲爭功,陷入重圍,差點戰死。周瑜不念舊惡,奮力將程普救出。回到江東後,周瑜將罪責歸於自己的指揮失當,讓程普很慚愧。此後程普很敬重他,對別人說:「與周郎交往,如飲醇酒。」
東吳老將黃蓋,曾與孫堅共同徵討過董卓,也是一個有資歷的老前輩。黃蓋與周瑜本無私交,但心裡很欽佩他的雅量高致。赤壁之戰時,黃蓋與周瑜施苦肉計詐降曹操,這才火燒赤壁成功。黃蓋周瑜之間的互信是赤壁之戰獲勝的關鍵。
《三國演義》裡寫諸葛亮借東風,助周瑜火燒赤壁,這一段寫得像個妖人,實際上並沒有這回事。整個赤壁之戰都是周瑜主導,諸葛亮實實在在是個路人甲。「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這一段描述,千載之下依然令人神往。周公瑾的恢宏氣度對江左一帶的名士風氣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是魏晉名士風流的開山鼻祖。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自然不會有什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更何況諸葛娶醜女月英,而小喬是知名的國色美人,諸葛亮實在沒有什麼地方值得被周郎嫉妒。
赤壁之戰後,周瑜徵南郡,被曹仁飛箭射傷肋骨,傷勢極重,差點當場喪命。曹仁聽說周瑜重傷,親自帶兵劫營。吳軍群龍無首之時,周郎重披戰甲,親臨戰陣,吳軍以為周郎並未受傷,士氣大振,將曹仁擊退。實際上他當時傷得很重,上陣時用布一層一層把身體緊緊裹住,然後再穿盔甲出戰,回營的時候鮮血滲透了布帛,又順著盔甲滴下來。自此一戰後,周瑜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建安十五年,周瑜在出徵途中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小喬與周公瑾成婚十多年,生二子一女,這些孩子成年後都與孫氏結親。周瑜去世十多年後,小喬病逝,葬於安徽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