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讀大衛·班布裡斯的《中年的意義》

2021-01-09 南通網

  人是萬物之靈。人的一生大致可分為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人還是那個人,不同階段有不一樣的外表與「內存」。人在青春期,外表光鮮,內心空乏,雖有動人的悸動,但人生履歷只有幾串腳印,有點青澀,也有點魯莽;人到更年期,外表趨於乾癟,心靈不斷豐盈,雖有豐富的閱歷,但肌體正在發生退行性變化,有了氣定神閒,也有了力不從心。文學家喜歡用自然界的四季,什麼春的絢爛、夏的蓬勃、秋的收穫、冬的收斂,來形容人生這些階段性的特徵。

  歲月猶如鐘擺,在饋贈與索回之間擺來擺去。從童年到青年,歲月注入了活力與激情,索回了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從青年到中年,歲月給人生帶來了定力與從容,卻讓青春活力悄悄消退。從中年到老年,歲月又給人生帶來了豁達與衰老,卻讓健康悄悄開溜,人生蒙上了死亡的陰影。一來一去之間,既增加了人的年輪,又改寫了人生底色,使「外表」與「內存」呈現出階段性特徵。

  人生的四大階段中,有一段承前啟後的時期,上接青春期,下連衰老期,大約始於生育期結束,止於衰老來臨,相當於從40歲到60歲這段時光。人們往往把這段時光稱之為中年。

  中年這個詞太難確定,不同視角有不同表達。在醫生眼中,中年似乎與更年期有關;在社會學看來,中年又與空巢期相連;在經濟學看來,中年就是職業生涯高峰期;在心理學看來,中年處於認知高峰期,眼睛有點老花,但看問題入木三分;在長輩眼中,中年就是變成父母當年模樣的那一刻。

  夜深人靜時,中年人腦海中所浮現的問題,最能顯示中年的意義。原先健壯如牛的身體怎麼容易生病了?與時尚變化的腳步怎麼不同步了?力不從心又哪裡來的?

  雖然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表述,人群之間也有不同感受,但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常常因內心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中年時光是獨特的,與前面的青少年,與後面的老年有明顯區別。其獨特之處就在於改變、衝突、被依賴三個方面。

  先說改變。中年雖是青年的延伸與升華,但一跨進中年門檻,人的身體、心智、性情和社交就會發生或隱或顯的改變,看得見的身材在變,看不見的骨質在變,感受到的心態也在變,進入了人生新階段。以皮膚為例,年輕時的皮膚白皙又富有彈性,擁有最美好的外表。到了中年早期,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逐漸衰減,皮膚因此失去彈性,顏色有點泛黃,魚尾紋也悄悄爬上眼角,用再好的化妝品也難以完全掩蓋真實的年齡。又以時間為例,人在年輕時總覺得時間過得太慢,但一到中年就感受到時間的加速度,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對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有了比年輕時更深刻的體悟。再以社交為例,人是社會的產物,年輕時熱衷社交,信奉多個朋友多條路,不惜以浪費時間、犧牲健康為代價去推杯換盞,呼朋喚友;一到中年,雖然社交仍然必不可少,但已體會到朋友並不在多,而在於真心與交心,更加注重選擇社交對象,更加注重與朋友的互動,不再為了討好他人,勉強自己參加不必要的應酬。

  次說衝突。在童年與青少年階段,控制發育的「生命時鐘」主宰一切,人處於持續性的發育過程之中,身體一節節地拔高,骨骼一波波地生長,實現了由兒童到青少年、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轉變,人們熟知的「女大十八變」就發生在這一時段。這一時段的人生介於青澀與成熟之間,處於甦醒與苦悶時刻,徘徊於依賴與獨立路口。到了老年階段,基因中的「死亡時鐘」由遠及近,逐漸成為生命的主宰,體能一波波下降,疾病一輪輪侵入,衰老成為一種必然,死亡的陰影也時隱時現。伴隨著衰老的進程,食量在減少,記憶在減退,欲望在枯竭,生活半徑在縮小,直至哪兒也去不了。而中年不一樣,發育機制與退化機制重疊,「創造」與「破壞」兩種力量共同作用於肌體。一方面,與生俱來的「生命時鐘」仍在體內擺動,影響中年人的外貌與大腦。據作者研究,在人類的生命基因中,發育的程序並沒有在出生、青春期或骨骼成熟時停止走動,而是繼續按照基因密碼的設定往前走動,甚至會產生像更年期和中年發福這類事。另一方面,體能的退化機制已由遠及近。40多歲是健康的拐點,心、肺、腦、腎功能逐步下降,人的骨頭變得硬而脆,容易發生骨折,血管也有了硬化的前兆。與生理變化相一致,更年期的心理也有新變化,如易怒、多疑、煩躁等,人不再精力無限,而是容易疲勞,且疲勞後不易恢復。發漸白、背漸駝、皺紋漸增,多了一些無奈與力不從心。人在年輕時,身體很少發生故障,以至感覺不到器官的存在。一到中年,小故障逐年累積,身體損傷日漸明顯,累積成老化的症狀,最後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生命始於發育,終於老化。中年之前,人生以發育為主,「生命時鐘」快速走動;中年之後,人生以衰老為主,「死亡時鐘」由遠而近。因此,兩個時鐘的衝突在青少年、老年這兩個時段表現得不明顯。到了中年,兩者的衝突十分現實。人生的鐘擺在健康與疾病、加法與減法、入世與出世、認命與抗命之間擺動。以認命與抗命為例,幾十年的人生閱歷與職場積澱,該經歷的事都經歷了,該抗爭的也都抗爭了,一切猶如生米煮成了熟飯,聽天由命在心靈潛滋暗長。但人生還有幾十年的時光,存有這樣那樣的夢想,不能這樣任憑命運擺布,該努力的仍要努力,該抗爭的仍要抗爭,抗命的念頭又沒有完全消失。認命吧,不甘心;抗命吧,似乎又不可能;認命時隨遇而安,得過且過,有的甚至自暴自棄;抗命時大多努力攀登,廣結人脈,甚至鋌而走險。

  再說被依賴。童年與老年雖處在人生的兩端,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有一個共同的生存狀態,那就是依賴。童年依賴父母而成長,老年依賴子女頤養天年。離開了父母的經濟供養、日常監護與教育培養,童年就難以健康成長;而離開了子女的經濟供養(沒有養老保險的農村老人尤甚)、日常照料與情感陪護,晚年生活就無幸福可言。中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在家庭傳代系統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既不同於稚嫩的童年,也有別於衰弱的老年,是家庭的脊梁與中堅,處於「被依賴」的狀態。中年人在忙於職場打拼的同時,又要一手扶好年老的父母,一手拉扯年幼的子女。對中年人來說,「被依賴」既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又是一份心甘情願的付出,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從「依賴」到「被依賴」是人生大戲的上半場;而從「被依賴」到「依賴」則是人生大戲的下半場。正是在這種場景轉換中,家庭實現了代際傳承,社會完成了薪火相傳,人類得以生生不息。

  大衛·班布裡斯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學者。他在《中年的意義》一書中,從人類學、神經科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視角透視中年,以清晰、優美而流暢的文筆,闡述了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的科學根據,揭示出人類之所以形成動物界獨有的中年現象。無論你處於哪個年齡段,讀懂了《中年的意義》,就在很大程度上讀懂了人生。

  四十年前,我在圖書館讀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因不懂中年,有點似懂非懂。讀了《中年的意義》一書,重讀小說《人到中年》,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相關焦點

  • 諶容《人到中年》的形象塑造及意義
    當代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0年發表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引起強烈強烈反響,獲1981年全國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是諶容的成名作。小說成功塑造了陸文婷這個中年知識分子的形象。陸文婷是一位中年女醫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不幸和煩惱,她沒有退避,而是堅強地忍受生活的磨難,毫無怨言甚至沒有厭煩之感。最後不僅戰勝了工作、經濟、家務的重荷,而且戰勝了病魔和死亡。
  • 人到中年,才讀小王子
    來源:新浪眾測作者:283_寒江雪你有沒有從小一直想讀可人到中年卻一直沒有讀過的一本書?別人有沒有我不知道,可我是真的有這麼一本書,一直讓我從前少年時一直惦記到中年,它就是法國20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於1943年寫的《小王子》。
  • 人到中年,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在看花去探望他的時候,他根據自己的反思,給予了看花很多忠告,總結起來,用一句話就可以完整表達,那就是,人到中年之後,一定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我這位叔叔一直都是一個靜不下來的人,做生意,跑應酬,各種酒局,各種交際,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時候,他放鬆的方式卻依然是打牌和喝酒。
  • 一壺濁酒付笑談,中年的詩與遠方,人類獨有——《中年的意義》
    瞧,他倆都擅長以動物學的知識來解釋人類,只不過一個是把人當動物來研究,一個是把動物當人來研究。兩人的共同點就是,從動物的屬性來解釋人類的行為。《中年的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講了人到中年的人類所有的特點、困惑和優勢,最獨特的是,作者大衛班布裡基幾乎所有的觀點論據都有動物學的研究結果來支撐,當然,也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依據。
  • 人到中年,百廢待興
    並且承認了,人到了他這個年齡,靈感會枯竭。【無奈】其實,這是很多人面臨的現狀。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自己學習能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雖然有經驗,但這經驗的積累和飛速向前的社會來比,又遠遠不足以應對當下的生存場景。於是,當今很大一部分中年人中,會瀰漫著一種莫名的焦慮。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在家事與公事之前日日撕扯,夜夜渾噩,直至身心疲憊。
  • 賞讀 | 人到中年,愛恨隨緣
    有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裡,就是為了成全你的一段或痛苦或喜悅的經歷。然後,他會離開,會消失在你的視線裡。也許,轉身之間,也會痛徹心扉,不過,那是成長的經歷。痛過,才會知道珍惜。有些人,出現在你的時光裡,只是為了陪你走一段路。這段路結束了,你們的緣分也就結束了,強求不得。也許,這一程畢生都讓你無法忘懷,這是人生的經歷,有緣無份的故事一直都在發生。有些人,出現在你的世界裡,只是為了證明你愛過。
  • 你,到了中年才知道,這「狗日」的「人到中年」!
    1980年作家諶容創作的小說《人到中年》和1983年出品的電影《人到中年》是描寫關注中年群體的優秀文藝作品,該片榮獲1983年電影金雞獎和百花獎。風靡全國的小說,感動中國的電影,有感於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急流》,濃縮人生悲喜。「了解一個什麼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麼病更重要--中年的意義!中年是社會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心理壓力極大,亟需社會各界關心的一個群體。
  • 賞讀 | 人到中年,不要自作多情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到中年,經歷了歲月的蹉跎,冷暖自知,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自誇滄桑。 高估自我,一地雞毛。不要因為有點兒所謂的人脈和資源,或者幹成了三兩件事,便自我膨脹,得意忘形。作家周宏翔說:好多看起來的投緣不過是逢場作戲,有時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實你根本不感興趣,但是還是想要插嘴去附和,以為別人會因此而注意到你,其實到頭來,都是自己在演獨角戲。 頻率不在一個頻道上,思想不在一個高度上,我們就不必硬生生的往裡擠,更不要廉價了自己,去討好迎合別人,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三觀不同,一味地恭維,到頭來只是一個荒誕的笑話。
  • 【人到中年】電影裡的那些「中年危機」
    人的最高需求不正是馬斯洛提到的「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嗎?這正是他們所缺少的。徐來的危機是西方國家中產階層普遍遭遇的危機。《革命之路》(2008)裡,《鐵達尼號》的男女主角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飾演一對中年夫妻。曾幾何時,弗蘭克是高談闊論的有志青年,愛波是嚮往成為名演員的未來之星;而今,他變成了做著無趣工作的無聊上班族,她成了不入流的糟糕演員。
  • 少年未讀納蘭詞,人到中年讀納蘭詞,只嘆「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但在清朝時期,有一個才子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這個人就是納蘭容若,他的詞作是繼宋詞之後難得的經典。在現代的語文課本中幾乎沒有納蘭容若的詞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少年時很多人並未讀過納蘭詞,但人到中年以後逐漸了解到納蘭容若的詞作,了解到他的作品之中細微的情感,總是能夠令人發自肺腑的感同身受。
  • 人到中年,才會懂得的感悟
    午夜夢回,已是人到中年。此時,人生已過半,踩著一路的艱辛走來,也將踏著一路的辛苦走遠;人到中年,苦樂參半,也許帶著悔恨,空留許多內疚心痛和遺憾。剛剛過去的青春年少讓人豔羨,但剛剛到來的成熟更顯得韻味深長,中年女人,褪去了青澀,卻增添了成熟,溫婉,自然與看透世事的大智慧,中年男人,逐漸少了青春時期的魯莽草率,更增胸懷,大度,以及穩重成熟的氣度。
  • 諶容《人到中年》簡介
    《人到中年》這部作品是諶容於198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獲得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一等獎。小說的故事情節的主線是圍繞著中年眼科大夫陸文婷因超負荷運轉而類發心肌梗塞;與此並行的輔助性情節是,陸文婷的同學、朋友差亞近離國出走的一系列事故情節。
  •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司馬遷
    但到而立之年,再讀《太史公記》,再讀《報任安書》,才明白對於中年來說,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才是一種勇氣。人在職場何嘗不如此,年少時領導告訴你,要忠誠、要奮鬥、要犧牲奉獻,集體就是你的家。一眨眼人到中年,沒人再給你談論曾經的奉獻與功績,也沒有人再跟你談論忠誠與奮鬥,有的只是歲月高高舉起的屠刀。
  • 人到中年,不得不讀的20句詩詞,句句發人深省
    人到中年,忽然明白有了遺憾才知道什麼是幸福。人到中年,才發現歷經千帆,才能遇見那個對的人,也會明白,之前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人到中年,失去那個最關心自己的人,才是最痛的。人到中年,不打擾,不指責,只默默支持你的人,是最懂你的人。
  • 人到中年才慢慢懂得,有一種心累叫做人到中年
    人生如許的經歷,許多事情,遺失了才懂得珍貴,才懂得那便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咱們時常疏忽當初的對我們好的人!覺得所有的事好像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不知感恩還一味的要求。中年了,有一種心累叫人到中年。人到中年最無奈,最苦不過中年時,已沒了青春時的資本,能夠去闖,去鬧,去玩,去跑,也沒了那份激情。
  • 評讀餘秀華《一隻烏鴉飛過中年的黃昏》
    雲和風都慢了下來,草木低頭的弧度包括她腋下的閃電美被過度利用,有了疲憊感,不動聲色一棵樹綠出了暗淡,而沒有留意到烏鴉投下的影子光線也慢了,在風裡搖擺我是能夠抓住它的,且在晚餐的時候把它吃進去烏鴉越飛越低,最終被田野的空曠吸了進去我發了一會兒呆就原路返回解析:讀過這首詩
  • 《中年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中年,人類的持續繁衍才成為可能
    本文為你解讀的是《中年的意義》。說起中年,大家想到的或許是他們已不再年輕,身體的各個部分開始衰退,呈現老態。他們對各種新事物的興趣變得越來越小,甚至變得頑固保守,還有人會給中年的年齡段下定義,比如從40歲開始就進入中年了。總之,「中年」在一般印象中,人生的大趨勢是走下坡路,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把進入中年,當成一場危機。
  • 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是寂寞的出口
    但是隨著我們的入世經驗越來越深,外部世界加載在我們眼中也越來越複雜,《百年孤獨》就變得意義不同了。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當人人都說馬爾克斯偉大時,他到底為什麼偉大?許多人想通過《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裡找尋到答案,但答案往往是通過廣告宣傳和書籍本身的定義而得知。 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可能很多人是一知半解或者不懂裝懂。
  • 人到中年,苦樂自渡
    人到中年,多了幾分苦澀,多了幾分無奈。不敢輕易說愛,不敢輕易喊累。為人父母,要為膝下子女安頓三餐;為人子女,要為雙親父母盡贍養之責;為人伴侶,更要為枕邊之人遮風擋雨。中年的人的難,難在周圍都是依靠你的人,而你卻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 男到中年不如狗,女到中年豬狗不如!
    他們給出的論據是這樣的:男人活到中年,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後,真的是不敢病,也不敢死。這個觀點一出,女人立馬出來反駁:呵,難道只有你們中年男人活得不如狗嗎?女到中年,活得連豬狗都不如。她們認為人到中年的女人為所有人活,卻唯獨很難活出自己。她們必須按照主流輿論做一個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女強人,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