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仁法師
汾陽善昭禪師,俗家姓俞,是太原人。他自幼聰明,對於文字上的東西,不用老師教,他就自然通曉,連教導他的老師都不由感慨:「此子見知天然,前程不可限量啊!」
在他十四歲那年,他的父母雙雙逝去。
他也看破了世間的種種浮華之相,於是就剃度出家去了。
他受具足戒之後,就開始四處參學。
別人到達一個地方,總免不了去遊山玩水,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他卻不同,他每到一個地方,就直奔善知識而去,對於山水風光並不流連,別人笑他不懂風雅,毫無韻致。
他感慨道:「這樣的見解何等鄙陋啊!以前大德們行腳,正是因為聖心未能通達,道業尚未成就,所以才四處遊方,希望能求善知識為自己抉擇解惑。難道他們餐風露宿,行走天下,就僅僅只是為了賞玩山水風光嗎?」
而他前後參訪的善知識有七十一人之多,遠勝同輩中人。最後,他在首山禪師門下開悟,聲名流布天下。
有一次,他在湖南附近隨緣弘化的時候,長沙太守聽聞他來到自己治下,於是就以長沙境內的四處名剎相邀,請他選擇一處名剎出任方丈。
善昭禪師接到太守的書信,讀完之後笑了笑,並未回復。
第二天,太守親自登門拜訪時,卻發現禪師在昨夜已經離開,太守不由地扼腕嘆息。
禪師北上,來到了襄陽,掛單在白馬寺。
當時的太守劉昌言聽聞禪師來到襄陽,於是立刻上門拜訪,一夕之談下,大感相見恨晚。
而正好當時洞山和谷隱兩處的方丈位置還空缺,於是太守就請禪師任選其中一處住持。
善昭禪師笑著推辭說:「我只是一個遊方的粥飯僧罷了,傳佛心宗,還真不是我所擅長的啊。」
太守前後請了他八次,他都堅辭不就。
到了淳化四年,他的老師首山禪師圓寂。
而西河一帶千餘名百姓拜託他的同門——契聰禪師去迎請禪師,希望他能住持汾州太平寺的太子院,度化一方的百姓。
善昭禪師託言閉關,謝絕了邀請。
這一下,契聰禪師可就急了,登時就不管不顧地破門而入,直入善昭禪師的禪房,然後大聲責備道:「弘揚佛法是大事,你個人謙退乃是小節。當初風穴禪師擔心法脈斷絕,憂心忡忡,幸好後來有先師繼承法脈,如今先師已經圓寂,而在師兄弟之中,你最有力量荷擔如來家業,現在你不弘法利生,卻在這邊高臥安眠,未免太過!」
善昭禪師一聽同門的責備,心中很是感動,於是握著契聰禪師的手,感慨道:「如果不是老兄慈悲,也不會對我說這樣一番話。我依教奉行便是。」
於是,善昭禪師安住太子院接引四方衲子,弘化一方,三十年不出寺門半步,天下僧俗二眾對他景仰有加,提起他時,都用「汾陽」二字代稱,而不敢直呼其名。
禪師門下有六位出色的弟子,每一位都大弘一方。
在禪師七十八歲那年,他的舊友李侯擔任龍德府尹,希望他能夠去住持承天寺,前後三次派遣使者相邀,但是禪師都婉謝了。
使者回去復命時,受到了嚴厲的責罰。
當使者第四次來請禪師時,悲憤地對禪師說:「禪師,求你大發慈悲隨我前去吧,要不,我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禪師微笑著對他說:「我既老且病,已經多年不出寺院之門了,既然你一定要我前去的話,那你就先回去,我稍後便來。」
使者一聽禪師的話,大喜過望:「那就恭候禪師大駕了。」
說罷,他就高興地回去復命了。
禪師讓弟子準備好齋飯,自己換上法衣。
吃罷齋飯後,禪師放下了筷子,對弟子們說:「我先行一步了。」
隨後,他就圓寂了。
往期文章:
兩位梵僧朝禮五臺,遇到一位尼師,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百家故事
他經梵僧指點覺悟前世,出家後飛錫選地,終成一代宗師|百家故事
小沙彌直呼高僧之名,高僧細問緣由,揭破一段前世因緣|百家故事
一位比丘耳中生花,帝釋天好奇問佛,佛陀說破前因
一位證果的比丘尼在法會上先笑後哭,佛陀當眾說破她前世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