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禪宗大德悟道因緣】334、萬庵致柔禪師

2021-02-17 每日一禪

  太平隱靜萬庵致柔禪師,天童鹹傑禪師之法嗣,俗姓陳,潮州人。其祖上世代奉佛。妙喜庵大慧宗杲禪師南遷的時候,曾路過潮洲,被致柔禪師的祖父陳暹請到家中供齋,恭敬有加。其母親黃氏在懷他之前,曾夢見異僧入室,因而有孕。致柔禪師隆生後,其父母發誓,等他長大之後,一定讓他出家,絕不以俗務纏累他。因此致柔禪師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致柔禪師受完具足戒後,即前往蔣山,投密庵鹹傑禪師座下參學。

 

  一日,致柔禪師入室請益。

 

  鹹傑禪師便問:「釋迦、彌勒猶太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誰?」

 

  致柔禪師道:「無地頭漢。」

 

  [無地頭漢,即貧無卓錐之地的窮漢。宗門中常用它來比喻自性無相無住,超越對待。]

 

  鹹傑禪師道:「千聞不如一見。」

 

  致柔禪師於是打了鹹傑禪師一拳。

 

  鹹傑禪師便捉住致柔禪師的拳頭,厲聲喝道:「者(這)小鬼子,見個什麼,胡打亂打?」

 

  致柔禪師道:「更要吃一拳在!」

 

  鹹傑禪師於是向致柔禪師連揮兩拳,說道:「打者(這)無地頭漢!」

 

  就在這個當下,致柔禪師豁然大悟。

 

  致柔禪師後住太平隱靜,出世接眾。

 

  致柔禪師曾上堂,舉東山和尚偈頌——

 

  「空門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旨趣長。

 

  心地不生閒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舉完之後,說道:「東山只解無中覓有,不解有裡覓無。隱靜(致柔禪師自指)則不然——

 

  空門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礙處通。

 

  石上栽花還結果,到頭元不假春風。」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禪宗大德悟道因緣(五六零)丨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
    ▼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 ▼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1)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2)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3)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4)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5)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6)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7)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8)圓悟克勤禪師悟道因緣(9)4、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
  • 【連載·禪宗大德悟道因緣】406、萬峰時蔚禪師
    一日,時蔚禪師入室禮謁寺主宗律師,宗律師遂為他舉溈山踢倒淨瓶之因緣——   靈祐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前不久)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百丈禪師問:「何也?」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
  • 中國禪宗大德悟道因緣連載 永嘉玄覺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俗生戴,溫州人。玄覺禪師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於天台止觀法門,日常於四威儀中,常住禪觀。後因讀誦《維摩詰經》,發明心地,但沒有人為他印證。  一個偶然的機會,六祖慧能禪師的弟子東陽玄策禪師,前來永嘉,拜訪了玄覺禪師,二人相談甚歡。玄策禪師驚訝地發現,玄覺禪師雖然出身於教下,但是他的出語卻暗合祖師禪之妙旨,於是便問:「仁者得法師誰?」  玄覺禪師道:「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
  • 林野通奇禪師悟道因緣
    林野通奇禪師悟道因緣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禪師,天童密雲圓悟禪師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
  • 大慧宗杲禪師悟道因緣
    (注9)  36 歲,師徒際會的因緣成熟,終於在京師天寧寺,拜見圜悟禪師 (注10)。《佛祖綱目》記載,大慧禪師拜見圜悟大師之前,仍然作了最壞的打算:甲辰九月,克勤有天寧之命,杲自慶曰:「此老實天賜我也。」遂預往天寧以待,乃自惟曰:「當以九夏為期。其禪若不異諸方,妄以餘為是,我則造《無禪論》去也!
  • 壇經故事•弟子篇|志誠悟道因緣(二)
    「無師之智」是指無師而獨悟的智慧,如佛所證得的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緣覺(獨覺)聖者,觀諸法因緣生滅,不待師教而證成覺智;惠能也是如此,自悟明心見性之法,而得五祖弘忍印證。神秀以「無師之智」讚美惠能,頗具一代宗師的風範與氣度。神秀與惠能之間,彼此有什麼評語?
  • 南宗禪進京辯論第一人舒州司空山本淨禪師
    而被唐玄宗請到內宮道場的禪師們也都是早有準備,要在唐玄宗面前露一手,將這個來自舒州太湖縣司空山的山僧打敗,以爭取更多的支持。第一位上場辯論的是京城高僧遠禪師,他瞧不起這位來自太湖縣深山的司空山本淨禪師。他滿懷信心要擊敗這個山僧。他居高臨下地說,今天,皇上親自主持這個大會,辯論禪宗宗旨,人天讚嘆,因緣殊勝。所以呀,參加辯論的人應當直問直答,不要拐彎抹角。
  • 提刑吳偉明居士悟道因緣
    提刑吳偉明居士悟道因緣 提刑吳偉明居士,大慧宗杲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元昭,邵武人。
  • 萬峰時蔚禪師悟道因緣
    萬峰時蔚禪師悟道因緣 蘇州鄧尉萬峰時蔚禪師,婺州千巖元長禪師之法嗣,俗姓金,溫州樂清人。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悟」,人的根機就是頓悟漸修的問題,頓悟就是言下見性,但也不只是言下,實際上是因緣見性。言下見性可以指善知識指導你的一言,也可以指善知識敲打別人的一言,有的人就是在聽祖師度其他人的時候一下頓悟的。在因緣中見性的言下,像棒喝、吃茶去這些都是,還有雲門文偃禪師跛腳悟道的因緣也叫言下見性,雲門因己事未明參訪睦州和尚,睦州一見他來便關門,雲門敲門,睦州問:「誰?」雲門說:「某甲。」
  • 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 | 天衣義懷禪師悟道因緣
    父親每撈一條魚,就讓義懷禪師用繩子穿上。義懷禪師心生不忍,便偷偷地將魚投回江中。父親大怒,便用竹杖抽打他。義懷禪師卻不以為然,恬然如故。年齡稍長,義懷禪師便辭別父母,遊於京師,投景德寺為童行。北宋仁宗天聖(1023-1032)年間,義懷禪師參加試經得度。義懷禪師身材高挑清癯,每於眾中行走,猶如鶴立雞群。一日,有一神僧,外號「言法華」,於市井中碰見義懷禪師,便拊著他的後背說:「臨濟德山去。」
  • 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只因為聽懂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
    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被我們引用最多的一首偈子,然而五祖卻批評說:「猶未見道」。
  • 禪宗祖師的教化方式:為了讓弟子們開悟 也是夠拼的……
    在禪宗史上,有許多祖師面對修學有所成就卻又沒有見自本性的弟子所經常採用的教化方法。通過暗示的方式,使弟子能夠放棄對教理名相的執著,從而能夠從觀照自心中觸緣開悟。禪宗史上有許多公案都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打破弟子對語言名相的執著,使他們能夠改正悟道過程中的偏差,從而能夠明心見性。
  • 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一日,東坡居士遊廬山,夜宿東林寺,與常總禪師談論無情說法之話頭,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時候,他便作偈呈給常總禪師,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同時還有詠廬山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
    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 ——本性禪師在嶺南佛教與宗教中國化論壇上的演講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的影響」。中國漢傳佛教八宗,多形成於北方,唯六祖惠能禪師之下的禪宗,孤懸嶺南,但卻傳播最廣,影響最大。一、惠能禪學對福建禪宗祖師、祖庭、宗派之影響福建地方志中有惠能禪師弟子莆田僧人正幹、千靈二禪師入閩弘法的記載。
  • 歷代高僧:絕世佳人出家 震撼日本禪宗史的傳奇
    千代野經歷的一切,使她成為日本禪宗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圖片來源:日文維基百科 作者:月岡芳年)千代野(1223-1298),又名千代能,日本鎌倉中期最著名的美女。同時,也是日本禪宗歷史上著名的尼師。
  • 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裡來。佛法非佛法【須菩提。
  • 德山悟道焚疏鈔(德山宣鑑為何焚燒《金剛經青龍疏鈔》)
    但洞徹三心之文,卻與德山宣鑑禪師的悟道有其不可思議之因緣,今略述德山禪師悟道之原,以作弄引耳!德山(782—865),唐代禪僧,劍南(四川)人,俗姓周,法名宣鑑。年少出家,年方二十,受具足戒,精究律藏,於大小乘諸經貫通旨趣,因常講《金剛般若經》,時人美之曰「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 《五燈會元》|「雪峰禪師」與「玄機尼姑」 機鋒論道,寸絲不掛
    作者:空華禪宗典籍《五燈會元》卷二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溫州有位比丘尼叫玄機,平常在大日山上的石窟靜坐參禪,一日忽然有所啟悟,於是跑去雪峰禪師那裡,參學印證。雪峰禪師見她前來,便問道:「你從哪裡來?」玄機答:「從大日山來。」雪峰又問:「那麼,日出了沒有?」
  • 百丈立清規——是中國禪宗歷久不衰的一個保障
    有一天,百丈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