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悟道焚疏鈔(德山宣鑑為何焚燒《金剛經青龍疏鈔》)

2021-02-15 曲槐

 《金剛經》之洞徹三心一段文云:「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其實,這段洞徹三心之文並及圓明五眼之文,皆是說明上文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之義的。但洞徹三心之文,卻與德山宣鑑禪師的悟道有其不可思議之因緣,今略述德山禪師悟道之原,以作弄引耳!

德山(782—865),唐代禪僧,劍南(四川)人,俗姓周,法名宣鑑。年少出家,年方二十,受具足戒,精究律藏,於大小乘諸經貫通旨趣,因常講《金剛般若經》,時人美之曰「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據《碧巖錄》則知:德山本是講僧,在西蜀講《金剛經》。因教中道:「金剛喻定,後得智中,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然後成佛。他南方魔子,便說即心是佛。」遂發憤,擔《金剛經青龍疏鈔》行腳。直往南方,破這魔子輩。看他恁麼發憤?也是個猛利底漢。初到澧州,路上見一婆子賣油餈。遂放下《疏鈔》,且買點心吃。

婆云:「所載者是什麼?」德山云:「《金剛經疏鈔》。」

婆云:「我有一問,爾若答得,布施油餈作點心。若答不得,別處買去。」德山云:「但問。」

婆云:「《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上座欲點那個心?」山無語。

婆遂指令去參龍潭。才跨門便問:「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龍潭和尚於屏風後引身云:「子親到龍潭?」師乃設禮而退。

至夜間入室,侍立更深,潭云:「何不下去?」山遂珍重,揭簾而出,見外面黑卻回云:「門外黑。」潭遂點紙燭度與山,山方接、潭便吹滅。山豁然大悟,便禮拜。

潭云:「子見個什麼便禮拜?」山云:「某甲自今後,更不疑著天下老和尚舌頭。」

至來日,潭上堂云:「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異日,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山遂取《疏鈔》,於法堂前,將火炬舉起云:「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燒之。

後聞溈山盛化,直造溈山。便作家相見,包亦不解。德山挾復子於法堂上,從東過西,從西過東,顧視云:「無無。」便出。

德山至門首,(溈)卻云:「也不得草草。」德山便具威儀,再入相見。

溈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溈山擬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德山背卻法堂,著草鞋便行。

溈山至晚問首座:「適來新到在什麼處?」

首座云:「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溈山云:「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此乃德山禪師悟道之前後經歷也,從講師到禪師,皆與《金剛經》有其特殊之因緣。最初在西蜀時以闡講《金剛》為己任,為破「即心即佛」之禪說便發足南下,不料在路上被婆子之剿切情絲一語問得啞口無言以對,才知南方之禪宗已風靡時下也。因婆子的指點參龍潭崇信禪師,就在深夜紙燭的明滅中忽然省悟。即便是後參溈山靈佑禪師,就其一敗一勝中見其手段非同一般,亦能在溈山手中死裡逃生,不愧是作家相見。但他之所以棄教從禪,就是因澧州路上婆子的一問逼拶。婆子將《金剛經》裡的上文截斷,直將下文發問,可德山禪師當時心粗死在了句下,他忽略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之句,乃是闡釋上文「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之義的。婆子的截前問後,說明了參禪一法貴在發疑的重要,若能當下打破疑團便不用參究,直見心性。而德山禪師的死在句下,充分說明參禪應參活句而不參死句。婆子所發之問暗藏機鋒,德山無言迎戰,便死在了句下。可就因這疑團而未破故,至龍潭卻被崇信以紙燭的明與滅而點破之,從而使德山徹悟心源,不再疑著天下老和尚舌頭。後經溈山之較量,更是超乎常人,後來正應了溈山之語,確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他的接機方法有三:

一、無心無事:德山的確非同常人,他多以棒打的方法接引行人。並反覆地宣說「無心無事」即是禪的宗旨。如他說:「諸子!莫向別處求覓,乃至達磨小碧眼胡僧,到此來也只是教你無事去,教你莫造作,著衣吃飯、屙屎送尿。更無生死可怖,亦無涅槃可證,只是尋常一個人。」

二、呵佛罵祖:此乃破除經教名相、知見執著的一種出格的棘手方法,德山之出言吐語,皆極暗藏機鋒、轉語,以盡其徹底悲心剿切學人之凡情聖解之見也。如他說:「這裡佛亦無,祖亦無,達磨是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屎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得也無,佛是老胡屎橛。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殺人賊,賺多少人入淫魔坑;莫求文殊、普賢,是田庫奴!到處向老禿奴口裡愛他涕吃,便道我是入三昧,修蘊積行,長養聖胎,願成佛果。如斯等輩,德山老漢見,似毒箭入心。諸子!老漢此間無一法與儞(音「你」)諸子作解會,自己亦不會禪,老漢亦不是善知識,百無所解,只是個屙屎送尿、乞食乞衣。」

三、放下一切:德山教人用功的方法是:「莫用身心,無可得,只要一切時中莫用他放卻,頓脫羈鎖,永離蓋纏。一念不生,即前後際斷,無思無念,無一法可當情。」

其實,德山禪師「無心無事」之接機方法,乃《金剛經》「無念」之宗的發揮;「呵佛罵祖」,乃《金剛經》「無相」之體的見證;「放下一切」,乃《金剛經》「無住」之用的功能。既然德山禪師因《金剛經》之三心了不可得處發疑而參究,經由龍潭、溈山二師的指點而徹悟心源,可見《金剛經》之圓明五眼、徹泯三心之文的可貴與重要。古德云:「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行人與結合德山禪師的開悟因緣,及其接機方法等,再依《金剛經》中之文加以細心體會、玩味個中意旨,自然會有個消息相見也。

    2008-9-26。

昌蓮,筆名曲槐,1977年出生於甘肅甘谷。出版專著有《寒山書院詩集選》、《心經導讀》、《金剛經導讀》、《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寒山寺論學集》、《近代高僧法語集》等。研究方向傾向於禪學與國學,以探索禪淨修證方法論為主線,酷愛詩詞楹聯。

相關焦點

  • 機鋒無限:德山悟道無語句 呵佛罵祖德山棒
    青山(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德山宣鑑禪師,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少年出家,用心鑽研佛經,尤其通《金剛經》,研習很深。德山答:「是《青龍疏鈔》。」(這是唐代青龍寺和尚奉唐玄宗詔令為《金剛經》作的疏)老婆婆問:「它是講什麼的?」德山禪師說:「是講解《金剛經》的。」老婆婆又說:「那我問你個問題,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給你點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請走開。《金剛經》裡面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點心,請問你要點哪個心吶?」德山禪師給老婆婆這一問,直落得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出來。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作為大乘經典的《金剛經》,除了《心經》外,可謂是大乘佛教人們誦讀最為廣泛之一。古今往來,因誦持《金剛經》開悟的人許多。如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常誦讀佛教《金剛經》,因緣聚焦時,即能顛覆你的人生觀,開悟自在!
  • 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講《金剛經》,悟道更深了!
    其中,佛教《金剛經說什麼》就是記錄他對經典中的開示講解。說起福報人人都想擁有,但你可曾想過,人世間什麼樣的福報最大呢?在《金剛經說了什麼》一書中,南懷瑾先生講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兩句偈語時,就提到福報。他說:「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只因為聽懂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
    關於禪宗六祖的悟道因緣,有兩首非常有名的偈子,經常被我們讀誦和應用,第一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被我們引用最多的一首偈子,然而五祖卻批評說:「猶未見道」。五祖半夜三更,為六祖講解金剛經,因為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而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後,說出了另一首有名的偈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你知道,六祖是聽到哪句話而大徹大悟嗎?《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摘自:南懷瑾  著 《金剛經說什麼》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閱讀提示:《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判官為何讓唐王舉辦水陸大會?《金剛經》又說了什麼?
    題:判官為何讓唐王舉辦水陸大會?《金剛經》又說了什麼?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南瞻部洲便是東土,只有大唐一個國家,君主便是唐王,西天如來佛祖稱他為大唐君。《西遊記》作者為何會提到水陸大會呢?水陸大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呢?水陸法會是比較盛行的一種法會,簡稱為「水陸會」,又稱「悲濟會」,全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與梁武帝做的一個夢有關。
  • 【彌陀疏鈔】不可甘心苦趣 束手死門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這段是抒發感慨,如果我們陷到了或是執事,或是執理,不具足信願的話,其結果就是辜負了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兌現他接引眾生的大悲願力,終日垂著金色的手臂來接引念佛眾生。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無量劫積功累德的修行,用他的大悲願力、大慈悲心結晶為六字洪名給我們持念,如果我們不念佛,不求生淨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究竟解脫輪迴的殊勝,就與我們無關了,這就辜負了阿彌陀佛的教化。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
  • 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裡來。佛法非佛法【須菩提。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為流傳,成為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為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 《金剛經》說什麼?
    》,千餘年來,很多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 問道青城山,悟道青城溪村,值了!
    2個多小時的路程猶如一根線, 一頭連著重慶城、一頭連著青城山,一頭是全副武裝上陣重慶城,一頭是解甲歸田問道青城山。在老張的心目中,青城山、都江堰,是他未來要養老的地方,當所有民宿都住過一次,新鮮過一次,有個想法在老張心裡生根、發芽,越來越強烈:不再當青城山的過客和遊客。周末的旅程,不是「去」青城山「問」道,而是「回」青城山悟「道」,得浮生半日閒。
  • 等山點頭時,就告訴你什麼是道~龍湖普聞祖師開悟故事
    所以普聞祖師本就有出家悟道之志,應該是趁著親王宗室紛紛外逃的機會出家的,而且當時應該年紀不大。也許是機緣巧合,一日,普聞禪師遇到並拜偈了十七代祖師石霜慶諸禪師,有史料記載,慶諸祖師和普聞交談了幾句後,讚嘆的對他說:「汝乘願力而來乃生王家。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句偈,真明白了,一定會得到大利益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的經典,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讀誦金剛經,抄寫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得道悟道。佛在《金剛經》中多次強調,能夠有人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就會受利益,得福報,到底哪四句是四句偈,自古就沒有定論,金剛經中四句偈有很多,只能說你從哪一句中受到啟發,得到利益,那一句就是四句偈。禪宗有一句話: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否定一切的執著,你真悟道了,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假象。
  • 金剛經裡的四句偈
    行者海日在雷音寺偶得一本「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書中佛解釋金剛經四句偈的本意是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
  • 為什麼說《金剛經》超越了宗教?般若包含幾種?境界可以靠修持?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主要版本由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於公元404年譯出。《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什麼叫般若?